如果有人问,大学是个啥?马上就有人回答北大清华,耶鲁哈佛,牛津剑桥。错咧,错咧。中文里大学这个词特别是这个概念应该追溯到两千五百年前的孔子时代。
孔子一度被誉为万世师表的圣人。明清时代,村村供关公,县县有文庙哩。中华文化几千年,孔老先生如日中天,王朝在变,皇帝驾崩,孔家荣誉却一直在递增。到了19世纪初,孔子的名声受到了猛烈抨击,五四运动高呼“打倒孔家店”;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也有过莫名其妙的评法批儒运动,似乎仿佛中华民族不是因为孔子而丰满成熟了而是返祖没落了。以至于当代人对孔子其人其道知之甚少。无知者无畏,骂声载道,沸沸扬扬。近些日子看《百家讲坛》的节目,满足了多年的好奇,弥补曾经的错失和空白。没想到仲尼居然身高一米九以上(《史记》记载孔子长九尺有六寸);孔丘精于骑射一身武艺,教练学生。作为汤武王之后的孔子,其家族因受迫害而逃亡到后来的鲁国。孔子一生修为,几乎是人类有史以来缺点最少的人了,圣人之誉绝非空穴来风。孔子年轻时管过账,经营过牧马场;出仕鲁国小司空,掌管农业和城建;曾任大司寇掌管最高司法警察机构;官至鲁国付相,出使齐国,以杰出的外交礼仪和判断力,甚至挺身而出的勇武而威震天下。孔子编修《诗经》,懂音律,喜歌咏。但是,现代人却把炯炯有神多才多艺记忆成了一个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佝偻老头。怪哉,怪哉,圣人之后,不知圣人, 大有不敬啊。
出身没落士族家道的孔丘幼年丧父少年丧母,曾经遭受贵族阶层的鄙视和羞辱。出国留学,发奋努力,终成六艺专家。六艺也称小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其中射御就是骑射和驾驭之术。小六艺在春秋时期为士族子弟升迁之必备技能。孔子的志向不在仕途。子曰君子不器,就是说君子不从事任何专业,却要着眼于更高更大的境界。君子志于学。 孔子以后,士人不再重拾专业 技术却成了社会职责和最高使命是价值承担者,中华民族从山坳从平原从部落从胼手胝足不仅走向识文断字,而且岁月经年漫漫征途,走向了高度文明,屹立于世界之林。孔子弟子三千,七十二贤,十哲领头,都是悟性极高的聪慧者,给中华文明培养了头一批独立知识分子,贡献是巨大的划时代的。孔门弟子们保持个性,独立思考,带着各自的社会阶层和身世独立思考,这才造就了后来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诸子百家的文化盛况。孔子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走向 。
孔子智商很高,而更好学。孔子总说自己不是生而知之而是好学 。他曾经感慨过,‘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 不如丘之好学也’。就是说在十户人家的小地方找一个忠信的人不难,却很难找得到一个好学之人。好学造就了圣人;庸人一般不好学。 孔子三十岁建立私学,从小六艺入门,然后因材施教,着重传授大六艺,诗、书、礼、易、乐、春秋。孔子的志于学的‘学’既不是谋生之学也不是谋仕之学而是‘大学’。君子之学就是大学。大学是远远高于术业技能之上的价值观和价值判断力。现代人求学讲究个进大学,名校情结甚笃。大学文凭不仅是求职证明, 也是个别人吹嘘的资本。可别忘了大学这个词在中文里最早或者最有担当的本意。儒家四书五经的四书首推《大学》。首句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之道不是就业不是成功而是成人、不是为了一己谋生是为天下人谋生,不是为谋得一己一生的安逸,而是要谋得天下的太平,要臻全人类的福祉。仁者爱人,那是大爱,是博爱。大学之道是要一个民族从此告别蛮荒,走向文明,走向尊严,走向大写的人的崇高境界。大学是将探究宇宙人生的大道作为自己的使命;将研究历史的文化作为自己的职责;将提高自己的人格境界臻于至善作为自己的目标,大学之道就是让一个民族走出蛮荒,走出丛林,脱胎换骨,变得彬彬有礼,举止大方,高度文明,永久于世。北宋著名理学家张载张横渠先生有四句响亮的话被称为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孔子的志于学改变了中国文化史。志于学就是带领一批精英头脑对道义的探讨。孔子实施有教无类,弟子来自各个地方,行业,阶层,并坚持解放弟子们的个性,让学术有了独立的价值和地位不再是体制的附庸,道统开始独立于政统并高于政统。因为孔子,知识独立了知识分子独立了。孔子提倡志于学,学者就不再充当专家或者专业技术人员,担当天下担当道义才是知识分子的使命。孔子给儒这个字的内涵做了质的变化。尽管孔子是儒家学的创始人,实际上儒这个字孔子之前早就有了,曾经有个职业叫儒业。孔子以后,儒从术士从六艺专家中下层官吏最后变成了价值承担者。
如今的大学早已成了职业培训场所,能做到学有专长,术有专攻就很好了。连孔子时代的小六艺的全面发展都不能保证,更谈不上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了。还有,如果有人要鼓动一帮孩子打倒孔家店,也还是要先告诉孩子们孔子是谁,生平如何。莽撞不是文明,更不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