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注册 登录
珍珠湾全球网 返回首页

shen_fuen的个人空间 http://bay.zhenzhubay.com/upload/?100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纪念“八一三”淞沪抗战

热度 7已有 7706 次阅读2013-8-14 11:17 |个人分类:随缘|系统分类:中日历史

今天是“八一三”76周年纪念日,纪念“八一三”淞沪抗战76周年系列活动在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举行,上午8时30分,来自宝山区黄埔同学会、驻区部队官兵、社区居民、社会各界人士、学生代表等300余人,共同缅怀抗战先烈和遇难同胞。
图为当年担任淞沪抗战敢死队队长、今年93岁的老兵曾宪高在老兵照片墙前讲述当年的战斗情景

八·一三事变 / 淞滬

由于1932·二八事变后《淞沪停战协定》议定,日本在上海虹口、杨树浦一带驻兵3000余人,专设日本驻沪海军陆战队司令部,大批日舰常年在长江、黄浦江沿岸巡弋。然而,中国军队却不能在上海市区及周围驻防,市内仅有淞沪警备司令杨虎所辖上海市警察总队及江苏保安部队两个团担任守备,兵力薄弱。

193789日,驻沪日本海军陆战队西部派遣队中尉大山勇夫和一等兵斋藤要藏驱车闯进虹桥机场进行武装挑衅,被中国保安部队击毙。日军以此为借口,要挟中国国民党政府拆除上海的所有防御工事并将中国保安部队撤出,遭到国民政府拒绝。日本海军随即派遣军舰16艘,其陆战队在淞沪登陆。日本居留民团总部也同时向上海日侨发出全面备战的命令。

813日,日本陆海军沿上海北四川路、军工路一线向淞沪铁路天通庵站至横滨路的中国守军开枪挑畔,并在坦克掩护下沿宝山路进攻,被中国守军击退。

1937814日,中国国民党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同时,军事委员会以京沪警备部队改编为第9集团军,张治中任总司令,辖3个师1个旅及上海警察总队、江苏保安团等部,担负反击虹口及杨树浦之敌任务;苏浙边区部队改编为第8集团军,张发奎任总司令,守备杭州湾北岸。

1937815日,日本政府发表声明,声称为了惩罚国民党军队之暴戾,促使南京政府觉醒,不得不采取之断然措施。同时下达编组上海派遣军的命令,以松井石根上将为司令官,下辖第3、第9、第11师(欠天谷支队)等部,与海军协同消灭上海附近的敌人,占领上海及其北面地区的重要地带。

15日,蒋介石下达全国总动员令,将全国临战地区划为5个战区,沪杭地区为第3战区,冯玉祥任司令长官,顾祝同任副司令长官,并任命陈诚为第3战区前敌总指挥。以主力集中华东,迅速扫荡淞沪敌海军基地,阻止后续敌军登陆。

817日,国民党军队再次向虹口、杨树浦方面之敌反击。第87师攻占日海军俱乐部,并击退敌多次反扑。第88师在八字桥、法学院、虹口公园等处与敌反复争夺。819日,国民党军队又一次发起攻势,以从西安到达的宋希廉所属第36师加入战斗,与第88师、第87师一起,经昼夜激战,突破日军阵地全纵深,攻入汇山码头。日军凭借坚固工事顽抗待援,第36师第215团第2300余名官兵攻入华德路十字街口,突入巷内与敌展开白刃格斗,不料被日军以坦克阻塞路口,遭到火力袭击,全部壮烈牺牲。

在此期间,国民党军队亦与日本航空队展开激战,并积极攻击进犯的日本陆军和舰艇,击落日机47架,击伤日巡洋舰1艘,中国空军队员阎海文、沈崇诲等壮烈牺牲。

1937818日至20日,日军第3、第11师先后由日本出发,至22日到达上海以东120公里的海域,换乘小舰艇准备登陆。第3战区鉴于敌登陆威胁增大,遂以第9集团军专负上海市区之作战,以新编成的第15集团军(总司令陈诚)负责吴淞镇以下沿江防线的作战。

1937823日晨,日军上海派遣军第3、第11师在优势火力掩护下,于川沙河口、狮子林、吴淞一带强行登陆。24日,中国第15集团军先后进至上海,向登陆之敌发起反击。91日,日军1000余人围攻狮子林炮台,第98师一部与敌反复白刃搏斗,多数牺牲。95日,日军集中30余艘军舰,掩护陆军向宝山发起猛攻,国民党军队顽强抵抗,守卫宝山的第18军第583团第3500名官兵,在营长姚子青率领下,浴血奋战,击退日军数次冲击,奋战2昼夜,多数壮烈牺牲。

 

......115日拂晓,日军利用大雾、大潮在杭州湾的全公亭、金山咀登陆,对淞沪实施迂回包围。中国右翼军部分沿海守备部队已抽调支援市区作战,猝不及防,阵地相继失守,战局急转直下。日军第10集团军于116日占领金山,力图与上海派遣军达成合围。蒋介石被迫于118日下令全线撤退,日军于119日占淞江、1112日占上海。


路过

鸡蛋
3

鲜花
3

支持

雷人
1

难过

搞笑

刚表态过的朋友 (7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9 个评论)

回复 宜修 2013-8-14 11:58
最早听说“八一三”,是小时候听沙奶奶唱的“八一三,日寇在上海打了仗”一段。
回复 天涯过客 2013-8-14 16:18
淞沪会战(又称八一三战役;日本称为第二次上海事变[1])爆发于1937年8月13日,是卢沟桥事变后,蒋中正为了把日军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导改变为由东向西,以利于长期作战,同时也为了引起国际社会的注意,而在上海采取主动反击战役[2],这是中日双方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也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这场战役对于中国而言,标志两国之间不宣而战、但又全面战争的真正开始,卢沟桥事变后的地区性冲突升级为全面战争。即使当时国力远高于中国的日本,也动员全日本,马上投入全面战争。例如随即大量增加公债发行,并发起了日本全国性的“消费节约运动”[3]。

战斗在当时远东第一大都市上海的市区和郊区进行,当时上海为中国第一大商港,每年对外贸易额占全国二分之一以上。只有上海法租界和苏州河以南的半个上海公共租界实行武装中立,分别划为法、英、美、意4国军队的防区。苏州河以北的公共租界及其越界筑路地区属于日军防区,是日军在上海的作战基地。中日双方共有约100万军队投入战斗。战役本身持续了三个月。
目录

    1 情势演变
        1.1 国际方面
        1.2 中国方面
            1.2.1 西安事变
            1.2.2 平津战事
            1.2.3 淞沪会战之决策
            1.2.4 指挥问题
        1.3 日本方面
    2 参战部队
        2.1 中国部队
        2.2 日本部队
    3 战役过程
        3.1 虹口、杨树浦之攻势
        3.2 罗店镇之攻势
        3.3 第一期防御
        3.4 第二期防御
        3.5 第三期防御
        3.6 日军登陆金山卫
    4 战后
    5 后果与评价
        5.1 对战局的影响
        5.2 对中国政治的长期影响
        5.3 对上海城市发展的影响
        5.4 阵亡将军
    6 各类评论、检讨
        6.1 国防线的缺陷
    7 参考文献
    8 外部链接
    9 参见

情势演变
国际方面
主条目:九国公约会议

8月21日,中国与苏俄签订《中苏互不侵犯条约》。

9月12日,中国正式向国际联盟控诉侵华事变,自13日开始召开第18届国际联盟总会,日本以中日问题应由两国自行解决为方针拒绝参与会议。于27日召开国际联盟委员会,通过了谴责日本军机轰炸中国无防备都市的决议。

10月5日,美国总统罗斯福于芝加哥举行防疫演说(quarantine speech,又称隔离演说):“(日本)现在已出现了无宣战布告或警告,无正当理由就被空袭,杀戮包括妇孺在内的一般市民。这好战倾向有逐渐流行蔓延之虞,应由爱好和平的国民共同给予防阻隔离。”中国驻美大使王正廷:“美国总统演说,全国响应,中南美各国亦均赞助……美国在九国公约会议可能将主张先礼后兵,设法调停;不遂,与各国采取制裁方法……”但陈公博在巴黎与中国驻欧使节开会后不表乐观:“因为他们态度都不很积极。”

10月6日,日本外务省河相达夫对于美国总统措词强硬的演说作回应:‘现在世界上“有资源国家”与“无资源国家”的争执,热烈讨论资源、原料分配不公的问题,如不能矫正此不公平,而“有资源国家”拒绝对既得利益让步时,是否除了战争外别无他法?’。10月9日,日本外务省:“日本的行为是属于自卫。”[参 2]
中国方面
西安事变
主条目:西安事变

1936年发生日侨萱生镰作枪击案与日本水兵遭袭案,驻沪日本海军陆战队全员出动在闸北一带搜查,蒋中正电令何应钦:“据昨今形势,对方已具一逞决心,务令京沪汉各地立即准备一切,严密警戒,俾随时抗战为要。”国军第36师、87师向吴福线移动,88师向锡澄线移动。12月12日爆发西安事变,吴福线、锡澄线的第36师、88师被调走,抗战准备就此迟缓下来,张治中对抗日感到忧心。第88师8个月后被调回;第36师则到了八一三爆发才被调回,未经集结(8月13日奉令开拔,津浦线途中)就直接加入战场,对抗战来说是一个顿挫。[参 3]

中共得知西安事变后“欣喜若狂”,强烈要求将蒋中正押至保安交由人民公审处以死刑,但遭到苏俄的强烈反对:“克姆林宫的战略家深知,蒋是亚洲大陆足以发动抗衡力量,以阻止、防御日本进攻的唯一东方军事领袖。因此他们爱惜蒋中正的性命。”甚至不惜以断绝双方关系要胁中共,毛泽东对斯大林不杀蒋的电令“怒气填胸”[参 4][参 5]。 张学良、杨虎城与中共之“三位一体”劫持蒋中正,陈诚认为:“此举名为抗日,实则脱离中央而走联俄投共之途径,较之两广问题,更为严重。”[参 6]。中共在西安事变后乐观认为:“目前只要三方面团结,真正的硬一下,使中央军不敢猛进,有可能释放张学良,完成西北半独立之局面。[参 7]”最终在苏俄强力介入下,中共停止了颠覆中国的行动,与国民政府展开合作。

蒋中正脱险后,认为“内乱症结仍在共党”,决心不准张学良再回西北,并从行政上取消“三位一体”的依据,1937年1月5日,以顾祝同、孙蔚如等取代张学良、杨虎城。东北军将领则同意中央题案调往豫、皖两省,三位一体宣告解体。淞沪会战之增援部队多受到内乱剿共牵制,渡江困难、步行途中,而无法限期支援上海错失时机。[参 8]
平津战事
主条目:平津作战

1937年7月9日,蒋中正电令宋哲元:“从速回驻保定指挥,此间决先派四师兵力增援。宛平城应固守勿退,并须全体动员,以备事态扩大”,并电令秦德纯:“加强北京城内防卫,望勿再为日军缓兵之计所欺”。但宋哲元却下令第二十九军:“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不得抵抗。”并撤销北平市内的戒严,希望与日军交涉和平解决,以保存个人实力;秦德纯则致电钱大钧:“务必阻止中央军北上”。由于安内攘外的魔咒已除,韩复渠、宋哲元等派系山头纷纷要求中央势力不得介入,一时间蒋中正也莫可奈何。徐永昌观察后表示:“队伍太杂,能战者甚少,情形殊难描写。”29日,蒋中正发表声明:“所有平津军事失败问题,不与宋事,愿由我一身负之。”30日,北平沦陷。31日,日军占领天津。
淞沪会战之决策
主条目:虹桥机场事件

西安事变以后,张治中卸除中央军校教育长一职,专任京沪分区警备司令官。1934年至37年春天,国民政府预估日军会从上海与杭州湾北岸登陆,因此动员第36、87、88师在苏州吴县、福山镇之间构筑吴福线(苏福线,预定226个国防工事,其中已完成157个),无锡、江阴之间构筑锡澄线(36师驻无锡;87师驻江阴、常熟;88师驻苏州)。另有乍浦、平湖镇、嘉兴之间的乍平嘉线(第57师阮肇昌负责构筑),海盐经嘉兴至吴江的海嘉线国防工事[4][参 9]

蒋中正开辟淞沪战场的目的是为了分散日军兵力:“敌军战略本以黄河北岸为限,如不能逼其过河,则不能打破其战略,果尔,则其固守北岸之兵力绰绰有余,是其先侵华北之毒计乃得完成,此于我最大之不利。我欲打破其安占华北之战略,一则逼其军队不得不用于江南,二则欲其军队分略黄河南岸,使其兵力不敷分配,更不能使其集中兵力安驻华北。中倭之战必先打破其侵占华北之政策,而后乃可毁灭其侵略全华野心。总之,倭寇占京沪,其外交政策已陷于不可自拔之境,……”

德国顾问法肯豪森认为,仅在沿海地区做初步抵抗就彻至平汉线,其持久抗战的构想将使沿海地区过早放弃,于是外国物资来源将会断绝。其建议为国民政府采纳,1936年起开始在京沪、长江构筑国防工事。蒋百里建议:“沪宁方面,敌人不利于使用大部陆军,我方应取速决主义,不宜多控制预备部队于后方,使敌人能以少数兵力,牵制我大部兵力。平津方面,敌人仍将集中优势兵力,我方应取持久主义,兵力应有纵长之配置[5]。”

1937年7月30日,张治中判断:

    我在北方作战,固不宜破坏上海,自损资源,然若敌方有左列征候之一,如:1敌决派陆军师团来沪,已开始登陆输送时;2敌派航空母舰来沪时;3敌在长江艇队来沪集会时;4敌在沪提出无理要求,甚至限期答复,即断定敌发动无疑。则因我主力军远在苏常以西,输送展开在在需要,且上海保安团抵抗力薄,诸种关系,似宜主动地位,首先发动,较为有利。

南京表达同意,覆电:“应由我先发制敌,但时机应待命令”

1937年8月7日,南京国防会议里<关于中央之军事准备>:“全国军队列入抗战序列者,第一线约100个师,预备军约80个师,使用于河北约50个师”主战场以河北、山东北部、河北南部为第一战区。但何应钦认为开战有困难:“财政开支扩大,枪械、子弹仅可供六个月之需,防御工事未完成,空军不足等。”蒋中正选定上海为第二战场,是野战战略上判断在经济、军事、政治上,日军必然会追随国军行动,所以主动对上海日军发动攻势。国民政府的外籍顾问端纳曾建议:“对日作战须先消灭上海、汉口、青岛之日本驻军,再全力对付平津战事。”军委会管理部代部长姚琮:“其利有五:指挥利便、集中容易、补给较便,江南多港湾不利于敌;易动列强观感而得多助。”因此,1937年<国防作战计划>规定:“长江下游地区之国军,于开战之初,应首先用全力占领上海,无论如何,必须扑灭在上海之敌军,以为全部作战之核心,尔后直接沿江海岸阻止敌之登陆……不得已时,逐次后退到默认阵地,须确保乍浦、嘉兴、无锡、江阴之线,以巩固首都。”

1937年8月9日,日本帝国海军陆战队西部派遣队中尉大山勇夫和一等兵斋藤要藏驾车直冲军用的中国上海虹桥机场,被中国保安士兵击毙,是为虹桥机场事件。中国持不扩大事态方针,由上海市长俞鸿钧与日军折冲。

8月11日,日军要求中国撤除上海保安队与其防御工事,同时以军舰20余艘护送运输舰向上海增补军需品,并动员日本驻上海海军陆战队(约3200人)与在乡军人、义勇团。俞鸿钧认为:“日本一面赞同以外交方式解决本案,一面又增兵威胁,殊属不合”。21时,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命令张治中“围攻上海”。日本驻上海领事馆指控中国军队违反一二八上海停战协定,上海市长俞鸿钧严正驳斥,英、美、法、义外交官要求国民政府将上海列为不设防城市。国军原定于13日拂晓前开始攻击,但由于英美等驻华使节正在调停,中国为顾及国际视听下令前线张治中暂停攻势:“希等候命令,并需避免小部队之冲突为要。”。

8月17日,中日双方军队在上海冲突扩大。中国驻日大使许世英主张抵抗:“日本之所谓不扩大者,盖为对内欺君民,对外欺国际之口号,对我国则藉获暇豫,大量征发,积极充实战备。本月中旬后必大举攻我,最小限度亦须完成其华北五省计划。”

8月18日,国军又停止进攻,英、美、法、德、义五国向中国提议:“中日双方由上海撤兵,划上海为中立区”,日方拒绝。蒋中正派陈诚与熊式辉视察上海战况,20日汇报上熊式辉认为上海不宜打,陈诚建议:“敌对南口在所必攻,同时亦为我所必守,是则华北战事扩大已无可避免,故敌如在华北得势,必将利用其快速装备沿平汉铁路南下直扑武汉,于我不利,不如扩大沪事以牵制之。”蒋中正:“一定打。”陈诚:“若打,须向上海增兵。” [6]
指挥问题

8月15日,中国下令总动员,沪杭为第三战区,任命顾祝同上将为战区副长官,作战方针为“战区以巩固首都及保有经济策源地之目的,迅速围歼上海附近之敌,并打破其沿海沿江登陆之企图”。8月18日,蒋中正下令任命陈诚为第三战区前敌总指挥,引来张治中的不满:“陈辞修资格太浅,怎能指挥我!”冯玉祥虽是两人直属上司,但无法调和两人摩擦。8月28日,蒋中正日记:“近日战局,渐转劣势,人心乃动摇矣。”8月31日,吴淞失陷,蒋中正日记:“我军转入被动地位矣。[参 10]”9月21日,冯玉祥调至华北第六战区司令官,蒋中正兼任第三战区长官,顾祝同为副司令长官,陈诚为前敌总指挥。9月23日,张治中辞去前线职务,转调中国大本营管理部部长。[参 9][7]
日本方面
朝日新闻1937年8月14日的宣传战

一二八事变以后,日方以虹口日军营房为核心,在周边租界、纱厂构筑百余处坚强掩体工事。日军参谋本部于卢沟桥事变后拟订<处理华北时局要领>:“如抗日行为波及华中华南时,亦以不出动陆军兵力为原则”。日本参谋本部以“防苏”为战略重点,认为中国华北地方割据,派系独霸一方色彩浓厚,中国将无力发起全面战争。日本参谋本部井本熊男:

    对华兵力使用限度的拘束,不用说,是来自对于苏俄的考虑。当时的想法,对苏兵力,加上预备队,是23个师团。而总动员兵力是30个师团,所以对华使用兵力只能有7个师团。因此没有向华北增兵的余裕。若有个万一时,是想就近从华北方面向东北转用兵力;但也觉悟到,这样的兵力转用,几乎是不可能的难事。

但稻田正纯认为:早在7月10日通过了由武藤章大佐所拟订之日本本土三个师团动员案,已从根本上推翻石原莞尔部长的不扩大方针[参 2]。

日本原本对苏联军队有所顾虑,未料到斯大林于1937年6月11日进行大肃军(苏联肃反运动),连图哈切夫斯基元帅(红军拿破仑)都遭到杀害。6月30日,日本舰艇在黑龙江干岔子岛击沈苏联炮艇,日本驻苏大使与苏联交涉时发现对方态度软弱,日本军部因此认为苏联内部不安,于是扩大对华战事[8]。 7月23日,日本首相近卫文麿采纳石原莞尔的建议,派出宫崎龙介为和谈密使,并事先告知中国驻日武官萧叔宣安排相关事宜,预定由神户出发时被日本军部查获,遭便衣宪兵逮捕。 7月28日,日本政府下令撤走长江沿岸日侨,上海日侨准备以武力保护不在撤退之列。 7月29日,日本参谋本部制定《对华作战计划大纲》:“一、以中国驻屯军进行作战,在平津地区对中国军队尽量加以沉重打击。二、在情况不得已时才在青岛和上海附近作战。” 8月10日,日本海军希望控制长江流域,日本海相米内光政要求陆军出兵,但遭到陆军次官梅津美治郎与参谋本部石原莞尔的反对,经过争辩后决定派遣最小限度的兵力进行压制。[参 9] 8月14日,日本近卫内阁召开临时内阁会议,决定对中国采取“断然措施”。

8月15日,日本下令总动员,以第3、11师团为基干编组“上海派遣军”,日本天皇任命松井石根大将为司令官,任务为“协同海军击灭上海附近之中国军,并占领上海及其北方地区要线[参 11]”

日本帝国政府发表声明:

    帝国已达到其能隐忍之限度,为著膺惩支那军之暴戾,促使南京政府之反省,现今不得不采取断然之措施[参 12]。

9月5日,日本近卫文磨首相发表演说:“中国方面利用帝国之忍让,侮日抗日之势愈加高涨,战局终于波及华中。至此,政府认为采取从来消极局部之手段已不能收拾局面,不得不积极全面对中国军断然给予一击。” 9月9日,日本宣布全国转向战时体制,下令进行第六次动员。 9月10日,日军西村敏雄少佐视查完上海战况回报:“中国军的抵抗确实顽强,无论被包围或被炮轰均绝对不后退。派遣军之临时动员以军舰运输而后续部队跟不上,使两师团陷入苦战。”日本陆军认为上海方面兵力过少,即使增兵也只是杯水车薪,但由于必需突破上海方面的悲惨战况,最终不得不同意增兵。日军统率部决定增强上海派遣军之兵力。

9月11日,日本发布对第9、13、101师团及第3飞行团之上海派遣令(临参命第99号)。采取不扩大方针的第一作战部长石原莞尔随即呈报辞职,转调关东军副参谋长,原职由下村定少将继任。

10月4日,日本作战部长下村定召开会议研究“是否扩大华北方面的作战以实施山东作战,或将其停留于适当战线转用兵团于上海方面”,作战课课长武藤章强调应实施山东作战,但内部最终决定:“目前最重要的任务在上海方面的积极行动,以期获得战果。”隔日,决定转用华北兵力将主战场移至上海。下村定部长的着眼点在于想将敌军主力予以击破,截断上海经济迫使国民政府屈服。预定再派遣一个军于10月30日在金山卫登陆,此登陆计划引起参谋本部的争论,认为准备不足危险性太大,但九国公约在即,最终仍决定断然实施。日本陆军省制定<昭和12年度对华北作战计划>:“对华中方面原计划以第九军占领上海附近,但中国军队增加了兵力,构筑了防御工事,因此计划新编第十军从杭州湾登陆,两军策应向南京作战。” 10月8日,日本参谋本部二宫义清少佐视查完上海战况回报:‘日本军兵力强但缺乏弹药,军官死伤因狙击所致,应改变服装。中国步兵的战法在于“紧跟对方步兵”;跟着对方以利用手榴弹或迫击炮来分胜败,另外也有避免受日军炮击的目的。’

10月17日,上海派遣军的战况并不理想(9月11日至10月20日,日军只推进5公里),预定于14日对大场镇的攻击被迫延期,甚至原先的二线兵团(第13师团)也投入一线作战,故日本参谋本部决议将主战场由华北移至华中,在中国东北待命之第18师团及华北之第6、16师团及国内之第114师团、后备部队两个联队,均使用于上海方面;第16师团,预定由白茆口登陆。由于日本本土仅剩近卫、第7两师团,显见参谋本部对上海作战期待极大。由于上海作战消耗过大,日军感到几乎没有余力为而后的太原会战增加兵力。日本陆军省要求上海派遣军于九国公约开会前攻下闸北、嘉定。

11月7日,为统一指挥上海派遣军及第十军,日本大本营编成中支那方面军,由松井石根大将兼任方面军司令,并下达临参命600号(统制线):“将华中方面军的作战地区为苏州、嘉兴之线以东。”

11月8日,按日方统计伤亡已逹4万余人。
参战部队
中国部队

1937年9月21日以后,第一期防御部队,第三战区司令官蒋中正,副司令顾祝同
左翼作战军         中央作战军         右翼作战军
总司令陈诚         总司令朱绍良         总司令张发奎

    第十五集团军罗卓英
        第39军刘和鼎
            第56师刘尚志
        第74军俞济时
            第51师王耀武
            第58师俞济时
        第18军罗卓英
            第11师彭善
            第13师万耀煌
            第44师陈永
            第60师陈沛
            第67师黄维

       

    第九集团军朱绍良
        左翼王敬久
            第71军王敬久
                第87师王敬久
            第78军宋希濂
                第36师宋希濂
            重迫炮第3营
            炮兵第3团第2营
            战防炮第1营
        右翼孙元良
            上海市保安总团吉章简
            第18师朱耀华
            第72军孙元良
                第88师孙元良
            炮兵第3团第1营

       

    第八集团军张发奎
        第28军陶广
            第62师陶柳
            第63师陈光中
        第55师李松山
        独立第45旅张銮基

    第十九集团军薛岳
        第4军吴奇伟
            第59师韩汉英
            第90师欧震
        第66军叶肇
            教导旅
            第15师王东原
            第77师罗霖
            第159师谭邃
            第160师叶肇
        第69军阮肇昌
            第8师陶峙岳
            第16师彭松齢
            第57师阮肇昌
        第75军周碞
            第6师周碞
            独立第34旅
        第13师万耀煌
        第32师王修身

               

    第十集团军刘建绪
        新编第34师
        第45师戴民权
        第52师卢兴荣
        第70军
            第19师李觉
        暂编第11、12、13旅

国军参战军队未必准确,部份仅列名战区序列,实际可能被移转至杭州湾、浙东防御。

其间中国空军阎海文上尉之壮烈事迹受到日军赞扬;沈崇诲上尉因机械故障与日舰同归于尽。
日本部队

日本为支援上海作战,日本海军以加贺、赤城、龙骧、凤翔等航母于长江口外之佘山岛一带,策应日本本国机群作战。

日本第1、3舰队除了5艘于吴淞口外,川内、由良、名取、鬼奴之二等巡洋舰,与时雨、白露、夕暮、有明、初霜、子日、若叶、初春等新式一等驱逐舰,早在8月10日前停泊于淞沪附近。
战役过程

8月11日,国民政府下令军队向上海集结。中国外交办事处:“日军急运军械,水兵2000已登陆。”日军并将其第1、3舰队30余艘舰艇集中在吴淞口。

8月12日,中国海军完成对江阴水道阻塞作业,共沉大小船只35艘。国军第87师王敬久第259旅抵虬江码头;262旅抵蕰藻滨车站、吴淞镇。第88师孙元良第262旅原本集结区为真如,但孙元良鉴于一二八作战经验,独断下令262旅往闸北推进。
虹口、杨树浦之攻势
1937年8月14日,中国空军飞机因受日军攻击意外坠弹于公共租界与法租界交接处的大世界,造成上海平民三千人死伤[9]
美国媒体所发表之宣传照片《中国娃娃》,《日军轰炸后的上海南火车站》,1937年8月28日
日军在上海和孙中山铜像拍照留念,摄于1937年

8月13日,早上上午九点,日军在坦克掩护下沿宝山路进攻闸北、虹口,国军守军第88师予以还击。同时日军舰艇主动开始向上海市闸北的国军阵地进行炮击,下午三点,日军在海、空火力支援下,由租界再次向闸北地区宝山路、八字桥和天通庵路发起进攻[10],国军523团第一营开始在上海八字桥遭遇日本海军陆战队,双方进入战斗状态,八一三淞沪会战就此展开。[11]

8月14日,国民革命军第88师进攻位于虹口的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部。14时50分日寇木更津联队、鹿屋联队18架九六式陆上攻击机由台北松山机场起飞后兵分两路,9架轰炸我杭州笕桥空军基地,9架轰炸广德机场。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防空总台首任少将总台长陈一白当即无线电急告从南京开会直接飞抵刚刚降落的空军第四大队高志航少校大队长迎头痛击,在不到30分钟的空战中,高志航击落日机2架,全大队击落日机6架。当晚日本广播称“18架飞机中,有13架失去联络”。蒋中正在8月15日日记中记道:“倭寇空军技术之劣,于此可以寒其胆矣!”(此后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秘书长宋美龄提议以后每年8月14日为中国空军节)。8月14日,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同时国民政府军事委员长蒋中正下达总攻击令,命令八十八师与八十七师夺回8月13日被日军攻击占领的持志大学、五洲公墓、沪江大学、八字桥等市区据点,并向日军阵地纱厂进攻。第88师第264旅长黄梅兴在持志大学的战斗过程被迫炮击中阵亡。[12] 同一日早晨,中国军机前往黄浦江轰炸日本第三舰队旗舰出云号巡洋舰。[9]。

8月15日,日本海军第三舰队开始实施对南昌、南京之越洋轰炸。台风过境上海。

8月17日,国军第36师到达南翔。

8月18日,日军第3、11师团完成临时动员,分别由热田港、多渡津港出航,集结于马鞍群岛。国军第十八军由苏州一带进入战场。

8月22日,日军第3、8和11师团在海军炮轰的配合下,发起两栖作战,继续在川沙、宝山登陆。国军第五集团军于晚间对日军实施全线反攻。原打算由汇山码头突破,可惜攻击过早,第98师尚未赶到,导致第36师之攻击陷入被动,陈诚:“我军以五师之众,对数千的敌陆战队实行攻击,竟未能奏功,实在是当时部署种种不当的缘故。”[参 13]
罗店镇之攻势
主条目:上海市区战斗、张华滨战斗、吴淞战斗和罗店浏河战斗

8月23日晨,日军第11师团与中国海防司令沈鸿烈部战舰激战;下午,著名的先施百货公司遭日军炮弹击中,造成上海平民伤亡。

美国国务卿科德尔·赫尔呼吁中日双方停战。但此时日军第3、11师团开始向吴淞铁路码头、川沙口(川沙镇)实施强行登陆,并击退了沿岸守军。国军江防司令刘和鼎电报请求支援,张治中覆电:“敌人于狮子林、川沙口登陆,即与陈诚次长商定部署,以第11师向罗店北进,支援第56师之作战,而由正面抽出兵力为预备队……是时据报蕴藻滨附近同时有敌军登陆,我守军迎击中……”

8月24日,张治中电:“连日敌机甚为活跃,全日在各处轰炸,毫无间断,我军日间几无活动余地。”白崇禧:“无制空权,仗无法打。我官兵日间因飞机不能动,夜间因探照灯亦不能动。长期抵抗需另作打算。”

8月28日,日军第11师团推进至川沙口南方地区后,以主力攻占罗店镇。

8月29日,德国顾问法肯豪森建议国军死守罗店:“敌之目标,为驱逐我军远离上海,截断我与政治、财政策源中心之联络。目前最要害地点,莫如罗店。宜绝对在该处阻止敌人,使不能犯刘行,更不能趋向嘉定。稳固由南翔经嘉定-太仓之连络,极关重要。”

8月31日,拂晓后,日军以飞机30余架,并以海军舰炮猛击吴淞,强行登陆;日军另一部由市轮渡码头登陆。中国 守吴淞的第六十一师的一个团,伤亡过半,不支后退;惟吴淞炮台,仍由上海保安总团固守。张治中将在刘行的第六师调到杨行、吴淞,驱逐登陆之敌。该师于31日夜,向吴淞攻击前进,与敌遭遇于杨行以北地区,发生激战。

9月1日,日军浅间支队占领狮子林炮台。

9月2日,日军岸上兵力遭国军第十八军阻于罗店一带,原欲用在青岛方面的天谷支队转派增援上海到达吴淞外海,沿吴淞镇、月浦镇、罗店镇的路线推进。

9月3日,蒋中正督促张发奎在金山卫构筑防御工事,但随着10月蕴藻滨、大场告急,原杭州海防驻军移调,造成防务空虚。

9月5日,日军浅间支队联合天谷支队突破月浦镇东方阵地。日军分三步骤进攻:第一步由飞机密集轰炸,再升起观测气球,由炮兵及舰炮进行炮击,摧毁守军工事。第二步以战车掩护步兵推进,炮兵、飞机持续阻绝国军增援。第三步以突破之缺口向国军阵地左右席卷,每前进一小段就构筑机枪掩体,防堵守军反击。 5日晨,日军分由吴淞、张华浜和沙龙口夹击宝山至三官堂阵地。第六师腹背受敌,各村落都被烧夷,火药局守兵全部牺牲,第十七旅旅长丁友松以下伤亡过半,相持至午,该师退守泗塘河。敌军越过泗塘河桥向西侵犯,于是,狮子林、吴淞间联系通道被敌打通,而宝山城中国守军由此陷入重围。 

9月6日,国军第98师师长夏楚中奉令死守宝山。宝山守军第583团第3营姚子青电报:“敌兵舰30余艘排列城东门江面,飞机10余架轰击各城门……职决遵命死守。”师长覆电:“战至一兵一卒亦须固守,准备充分巷战,万一城垣被陷,亦当与敌偕亡于城中。”姚子青阵亡于东门,除一人翻墙逃出外,守军全数阵亡。陈诚:“激战至6日十时,卒以伤亡殆尽,无法支持,全营官兵自营长以下偕城作壮烈之犠牲。”姚子青如此拼死壮举震撼中国。国军伤亡过重,国民政府下达第二期作战计划,命令各部队停止现有攻势,转赴各预定阵地防制。第二期作战指导:“如不能达到各个击破敌人之目的时。依状况后退至敌舰炮射程外,以决战目的占领阵地,乘敌海陆军火力不能协调之际,发扬我精神与物质之威力”[参 14]。
第一期防御

9月11日,张发奎集团军(右翼集团军)转进至杭州湾北岸;张治中集团军(中央集团军)退至浏河、罗店、蕴藻滨;陈诚集团军(左翼集团军)退守江湾、洋泾一线阵地[参 15]。国军第三战区司令电:

    为整理淞沪嘉浏一带阵线,节约兵力,俾达韧强抗战之目的,第九、十五集团军即刻转移。第九集团军北站、江湾、蕴藻滨右岸之线转移,占领预筑阵地,但需节约兵力……

9月14日,日军重藤支队登陆贵阳湾,纳入第11师团指挥。日军攻击重点放在罗店镇南方。何应钦:“日军在沪共约12万人,不独炮火优于我军,即人数亦已相当。”

9月20日,国府军事委员会将后方到达部队编组第十九集团军,加入左翼作战。

9月21日,国府军事委员会调整第三战区部署,左翼作战司令陈诚,右翼作战司令张发奎,中央作战司令朱绍良。

9月22日,日军谷川支队开始登陆;第101师团于吴淞、上海之间登陆,朝第3师团左翼推进。日军主力突穿国军第十八军阵地。

9月27日,日军第9师团于吴淞、上海之间登陆。
第二期防御

10月1日,日军第13师团于吴淞、上海之间登陆,被定位为二线兵团[参 2]。

10月7日,日军第3、9师团在国军第87师及第一军正面强行由蕴藻北岸渡河,国军加以狙击并激战数日。

10月12日,何应钦:“战事发生至今,国军在淞沪死伤达六万三千余人。中国空军损失约四十架,海军几已被全灭[参 16]。”

10月17日,国军第二十一集团军到达前线。

10月18日,国军军事委员会作战组第一部刘斐因“不明原因”提供错误情报:“日军有在杭州湾登陆企图,估计最多一个师,不会对上海战局有影响。”
第三期防御
主条目:八百壮士

10月22日,日军向大场发动攻击。顾祝同电何应钦:“闻敌将有三个师团来沪增援,其先头部队26日可抵沪。”

10月26日早,陈诚阵地司令部所在地大场失守,蕴藻滨被日军突破。国军下令自上海市区撤退:“本军以达成持久抗战之目的,除以一部据守铁道沿线附近诸点外,将南翔以东阵地逐次转移于吴淞江南岸。”陈诚、白崇禧、李宗仁均建议撤守苏州河防线阵地,往吴福线、锡澄线移转,蒋中正一度同意,但随后又下令回防。晚,守卫“大场防线”的国民革命军第88师第524团第2营400余人(报纸宣称“八百壮士”),沿途收容伤兵、散兵,在团附参谋谢晋元兼任代理副团长、营长杨瑞符的指挥下,死守苏州河北岸的四行仓库,掩护主力部队西撤。在日军包围下,守卫四行仓库的国民革命军孤军奋战,誓死守城,坚持4昼夜,击退敌人数十次进攻。同时,上海人民也以极大热情支持壮士,慰问品、药品源源不断地送入了四行仓库,女童军杨惠敏更在日军战机扫射之下,将国旗送予部队,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在枪炮下飘扬,提振国民的抗敌之心。战至30日,国军粮弹俱尽弃守防线,撤入英租界。后被汉奸出卖,缴械俘虏再被转至南洋作为苦力俘虏营。[原创研究?]10月31日,日本上海派遣军为封锁上海南市,决定攻击苏州河南岸的敌军;第3师团开始渡过苏州河;翌日第9师团右翼渡河成功。

10月,孙立人率税警总团第四团在周家桥成功击退日军渡河。但在此役孙立人受到迫击炮弹攻击身受十三处创伤,因宋子文之助立即送往香港接受完整治疗。
日军登陆金山卫
主条目:金山卫战斗

11月4日,日军第13师团接替重藤支队、永津支队的长江守备任务。

11月5日,日军第十军成功登陆杭州湾金山卫,立即向黄浦江突进。晚间,国军副参谋总长白崇禧主张将军队撤到吴福线。军令部徐永昌:“我军若撤至吴福阵地,敌必在上海协定线坚固不进,以缓和各国之干涉。日前上海各国领事调解浦东南市作中立区,我以为许之至佳。而反对者有之,持重观望者有之。在今日说,直是不费之惠。蒋中正则拟固守南市,是又出于纯军事或外交范围外矣[13]。”

11月8日,太原、任县失守。国军于晚间下令淞沪战线向平嘉、吴福线移转。由于九国公约会议正在召开,蒋中正则电令前线希望再守三日。

11月9日,日军第3师团向龙华推进,第9师团向高家湾追击。松江失守,蒋中正下令撤退,但部队秩序已经混乱,国军兵分两路(北路沿京沪铁路,南路沿苏州河)向南京及杭州撤走,因日军战斗机不停朝沿路退兵机枪扫射,国府军此阶段伤亡尤为惨重。

11月12日,上海沦陷。

11月13日,日军第16师团登陆白茆口附近,向支塘镇前进。国军第15、21集团军一部进入常福阵地。

11月15日,蒋中正召集会议,希望国军努力抵抗掩护迁都。

11月19日,国军下令弃守吴福线。徐永昌:“九时悉嘉兴被敌占领,我军退至距城数里之线。又南浔亦为敌占领。常州顾墨三(祝同)电话,苏州为敌占领,已退无锡、江阴之线。因偕往蒋先生处,决定不必再论守城,祗求江阴至长安之线能多守几日。据何敬之(应钦)云:仅军政部之要品须一百列车方能运走。”

11月20日,苏州失守,蒋中正宣布迁都重庆。

11月26日,国军下令弃守锡澄线,上海战役结束。蒋中正在日记中留下:“竟不分步骤,全线尽撤,绝无规律,痛心盍极!”

11月27日至12月7日江阴要塞因弹尽援绝失陷[参 17]。

宋美龄在战争期间亲赴上海战场慰问官兵,遭日军炸伤出国医治。
战后

1937年11月13日,国民政府发表自上海撤退之声明:

    各地战士,闻义赴难,朝命夕至,其在前线以血肉之躯,筑成壕堑,有死无退,阵地化为灰烬,军心仍坚如铁石,陷阵之勇,死事之烈,实足以昭示民族独立之精神,奠定中华复兴之基础。

1937年8月13日战事爆发,厂矿迁移委员会成立,工厂内迁至1940年大体结束。内迁企业中67%是重工业,至1940年经政府部间协助内迁之技工约12,164人,其中机器业5,968人[参 18]。

依日方统计:淞沪战场阵亡9,115名,负伤31,257名,合计40,672名。何应钦个人统计:国军死伤约187,200名[14]
后果与评价
对战局的影响

淞沪会战原先蒋中正打算速战速决,并将日军的注意力从华北转移到华中,为了达到这目的他将手中受过德国顾问训练最精良的部队全数送上前线。不过由于速战速决的目标失败,导致更多兵力加码投入战场与具有军舰支援且补给源源不绝的日军进行绞肉战,总计国民政府在这场战争除了中央军外,先后各派系部队共78个师、7个独立旅、3个暂编旅、中央军校教导总队、炮兵7团、财政部税警总团、宪兵1个团、上海市保安总团、上海市警察总队、江苏省保安团4个团,3队海军舰队,兵力总数60万人以上。其中精锐部队在战斗中损失了三分之二以上,使蒋中正的实力大为削弱。

此外,李宗仁在回忆录中指出:“当时我军参战约五十余师,战斗兵员在六十万左右,约全国兵力的百分之六十。当时淞沪战场离苏嘉铁路第一道国防线尚有百余华里。投入战场人数既多,然而上海是十里洋场,四面平旷,无险可守,日军陆海空三军的火力可尽量发挥,我军等于陷入一座大熔铁炉,任其焦炼。敌方炮火之猛,猛到我炮兵白日无法发炮,而夜间又无法寻找目标,只是盲目轰击。所以淞沪之战,简直是以我们的血肉之躯来填入敌人的火海。每小时的死伤辄以千计,牺牲的壮烈,在中华民族抵御外来的历史上,鲜有前例。……是我国抗战八年,牺牲最大,战斗最惨的一役。”蒋中正知道国军只有极小的机会获胜,上海将会失去。

冯玉祥说:“我们的部队,每天一个师又一个师投入战场,有的不到3个小时就死了一半,有的支援5个小时死了三分之二,这个战场就像大熔炉一般,填进去就熔化了!”

1937年11月13日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发表自上海撤退之声明:“各地战士,闻义赴难,朝命夕至,其在前线以血肉之躯,筑成壕堑,有死无退,阵地化为灰烬,军心仍坚如铁石,陷阵之勇,死事之烈,实足以昭示民族独立之精神,奠定中华复兴之基础。”

除了军队的耗损以外,淞沪会战后期毫无章法的总撤退使整个战线完全溃散,并让日军得以长趋直入,间接导致了南京保卫战提早开战。

以军事面来说,国民政府不但战败以外还让其军事实力大幅受创,使得多年建军付诸流水;但在政治面上却是成功的,淞沪会战将中日冲突成功的台面化宣传到国际媒体。也让世界清楚中华民国政府对日本的立场:不再等待日本“和平地”将其一块一块地征服侵吞,也证明了中国绝不会向日本投降,而战争导致的国外资产损失与日军的战争暴行有效的降低国外舆论对于日本的好感,也间接影响日后英美对中国战场的支持。

最后,日军原先希望借由有限度冲突取得在华利益的作法,在淞沪一战后开始无法收拾。淞沪会战的时间长达三个月,最终也只能在伤亡惨重下勉强夺得胜利,而国民政府在此战以后毫无对日本妥协的态度使日军无法回收战争成本,在一无所得下日军必须增兵以在这场战争获得利益,这种恶性循环最终使日本国力逐步拖入崩溃边缘,并引发更大规模的战争。
对中国政治的长期影响

蒋中正在淞沪会战几乎投入所有的精锐部队,最后除了惨重伤亡之外战争还输的一败涂地,但日本当时尚未做好侵略中国的准备,因此无法有效的趁胜扩张,否则淞沪的战败后果将不堪设想。在这之后,中央政府的兵力与各地军阀的差距缩小,这时中国共产党、各地军阀都各据一方,拥兵自重。日后长江中下游的各省的丧失,使得国府吃紧的财政更加雪上加霜,不得不与各地军阀争夺税赋资源,造成抗战中的内战。淞沪会战后大量的游勇散兵,国民政府无力加以收编,因此成为各地土匪游击队造成后方百姓的困扰,或者被中国共产党加以吸收,使得八路军与新四军的实力急速强化,到1940年7月7日时八路军、新四军已发展到五十万人[15]。蒋中正知道“攘外必先安内”,但还是没法改变历史。但由于中央军的惨重牺牲,奠定了蒋中正作为中国抗战军事统帅的地位和形象。也让抗战时各地军阀大多听令重庆政府的命令,如果没有淞沪抗战,各地军阀依旧无法统一指挥,蒋中正也无法处决临阵脱逃、失守山东的韩复渠。
对上海城市发展的影响

持续3个月空前惨烈的淞沪会战极大的改变了上海城市发展的空间格局。上海的苏州河以北地区,包括上海公共租界[16]的北区和东区,以及闸北华界,由于控制了黄浦江下游岸线,和陆上门户火车站,曾经是20世纪初上海城市发展最迅速的地区。

淞沪会战期间,闸北和虹口成为中日两军对峙的前线,闸北几乎100%毁于战火,虹口和杨树浦的损失达到70%,此外南市区和吴淞的损失也相当严重。无数的建筑物葬身火海,上百万当地居民被迫避难到苏州河以南的租界地区。

此后,上海城市的精华完全集中于苏州河以南面积有限的租界地区,苏州河以北地区严重衰落,对上海后来的城市发展造成了长期性影响。战争废墟上后来曾经形成大片难民聚居的贫民窟,曾是上海很长时期内极其注目的城市景观。(由于缺少保护价值,现在大部分已经改造成高层楼群)
阵亡将军

    朱耀华中将。字强生,湖南长沙人,国军第78军第18师师长。1937年10月24日拂晓,日军在150架轰炸机,10余辆坦克掩护下,集中兵力猛攻18师驻守的大场镇,18师官兵苦战3日,万余官兵牺牲,大场镇失守,举枪自尽殉国。(但另据资料,称因卫兵阻拦朱耀华自杀未果,但亦受伤致残,后曾任第八战区军法执行部执行监。20世纪50年代初在中共镇反运动中被杀。)
    吴克仁中将。字静山,黑龙江宁安人,满族,保定军官学校5期炮科毕业,国军第67军军长。所辖107 、108师是淞沪抗战中最后赶到战场的原东北军主力,1937年11月8日拂晓,日寇柳川第10军主力渡过黄埔江。9日,吴将军在掩护上海守军撤退时,在白鹤港遭到日军便衣队袭击,壮烈牺牲。
    路景荣少将。江苏武进人,1902年生,黄埔四期毕业,国军第98师583团团长,师部少将参谋长。1937年9月10号在上海月浦与日军激战中牺牲,时年35岁。
    杨杰少将。字子英,河北容城人,1895年生,黄埔四期毕业,国军第1军第1师第1旅副旅长。1937年10月11日,在淞沪会战顾家宅之役中牺牲,时年41岁。
    庞汉祯少将。字胤宗,广西靖西县人,壮族,1899年生,广西陆军讲武堂及中央军校南宁分校高级班毕业,国军第7军第21集团军第170师第510旅旅长。1937年10月23日下午3时,在陈家行指挥战斗中,被日寇火炮击中牺牲,时年 38岁,后追授陆军中将。
    秦霖少将。字松涛,广西桂林人,1900年生,广西陆军讲武堂毕业,国军第7军第171师第511旅旅长。1937年10月23日,秦霖将军在日机轰炸中不幸中弹牺牲,时年37岁,后追授陆军中将。
    黄梅兴少将。字敬中,广东梅县客家人,1897年生,黄埔一期毕业,国军第9集团军第88师第264旅少将旅长。8 月14日下午3时许,黄梅兴将军亲临前线指挥,在爱国女校附近被日军迫击炮弹击中,壮烈殉国,时年40岁。一同殉国的还有旅部参谋主任邓洸中校及通讯排官兵30余人。黄梅兴将军是淞沪抗战国军牺牲的第一位高级将领,后追授陆军中将。
    宫惠民少将。字剑豪,广东曲江人,黄埔四期毕业,国军第4军第90师第270旅旅长。1937年10月28日在嘉定清水显牺牲,时年31岁。
    刘启文少将。河南南阳人,保定军官学校毕业,国军第67军第108师第322旅旅长。1937年11月8日在石湖荡与日军激战中牺牲。
    蔡炳炎少将。字洁宜,安徽合肥人,黄埔一期毕业,国军第18军第67师第201旅少将旅长。淞沪抗战中有“血肉磨坊”之称的罗店争夺战中,8月27日晨,蔡炳炎将军亲率402团两个营攻击罗店日军,不幸中弹阵亡,时年35岁,后追授陆军中将。
    吴桐岗少将。辽宁人,国军第67军参谋长,1937年11月8日在上海松江与日军激战中牺牲。
    邓玉琢少将。辽宁东港人,国军第67军第107师参谋长。1937年11月9日在上海松江与敌激战中牺牲。
    朱之荣少将。辽宁人,国军第67军第107师第321旅旅长。1937年11月10日在上海松江与日军激战中牺牲。
    李伯蛟少将。湖南邵阳人,早年投军,国军第28军第63师第187旅旅长。1937年11月在上海金山卫阻击日军登陆部队,激战中牺牲。
    吴继光少将。江苏盱眙人,1903年生,黄埔二期毕业,1937年11月11日在白鹤港与日军激战中牺牲,时年34岁,后追授陆军中将

各类评论、检讨

1938年11月28日,蒋中正:

    上海开战以后,我忠勇将士在淞沪阵地正与敌人以绝大打击的时候,敌人以计不得逞,遂乘虚在杭州湾金山卫登陆。这是由我们对侧背的疏忽,且太轻视敌军;所以将该方面布防部队全部抽调到正面。以致整个计划受到了打击;国家受了很大的损失。这是我统帅应负最大的责任,实在对不起国家!

    张治中:“上海之未能一次总占领,统帅部失机于先,叫我停止攻击;后来大战展开,除陆军外,又没有配合有力的空军。”
    第九集团军作战课长史说:“部队方面,必须学会对坚固据点的攻坚战术,但当时部队军官缺乏攻坚知识与经验,又没有威力强大的武器....初期攻击日海军陆战队司令部,就不知道用重炮直接瞄准去破坏和压制日军火力点以及接近爆破。[参 19]”
    胡宗南身边的参谋于达:‘革命军积下一个很不良的习惯,其原因可能是蒋委员长对于底下的“学生”很不放心,而事事干预他们。打仗是瞬息万变的,等委员长看到前线电报已经过了好几天,战况早变了,必打败仗的,此乃源于“毛头小子不放心”的心理。而师长也常越级指挥下级团长,常使旅长不知兵在何处。不放心和越级指挥造成作战能力低落。’
    孙元良:“国军虽动员了优势兵力,但机动运输集结力不足,结果演变成车轮战,始终没有足够的预备兵团,给了日军各个击破的机会[参 20]。”
    法肯豪森:“双方海空火力落差太大,国军仅能用夜暗期间,日军海空兵力无法发挥优势时,对白昼日军所占据之村落进行反攻。”
    陈诚:“附近各县地方官员负责者,事先不组织民众,事后不知动员抵抗,这也是我们作战中极大的缺点。”“汉奸太厉害了,敌机一来总部到处都是小镜子,一闪一闪地向敌人指示目标。夜间则发信号弹,捉不胜捉。”
    顾祝同:“大场情况变化后,闸北阵地侧背完全暴露,必须调整态势。但国际联盟11月初要在日内瓦开会,会中要接受我国控诉,将讨论如何制止日军侵略行为,所以委员长有意要留在闸北作战……尽量争取时间,唤取友邦同情。”
    顾维钧为九国公约会议与淞沪会战的关连作分析:“西方人士一开始就认定,中国是个政治不团结,军事上又涣散落后的国家,……西方认为中国的抵抗无济于事,日本终究要占领中国,那么向中国提供援助又有何用,认为抗战不可能持久……问题在于,是运用这些军队坚守上海,从而在国外产生心理上的效果呢,还是要后撤至一个偏僻角落进行战斗。这地方不为任何人所知也就不会有任何人关心,但损失是相同的。全世界都知道上海是什么地方,战斗为了什么。在上海集中了西方各国最大利益,……所以我们主张政府尽可能坚守上海线。”“不幸的是,中国军事最终恶化了。恰巧又与11月15日美国新国会孤立主义碰在一起,这此因素导致布鲁塞尔会议上一些主要代表团都催促赶快结束会议,……事情很明显,以后再也不可能有何作为了。”“虽然罗斯福看出了当时欧洲与东亚方面的危机,但美国国内民意上的姑息压力使其无法有实质作为。”陈诚:“战略原是达成政略的一种手段。但是战争既启,就应该以战略为主,不能因为政略牵制战略。因为战略保持胜利的时候,政略的环境就可以跟着好转。反过来说,如果战略失败,就是当初认为有利的政略,亦必跟着恶化。这次战略受政略影响极大,乃是国家的不幸,并不是国家的错误,因为我国本身准备不足,要希望人家援助的关系。”淞沪会战后期的“死守”被学者形容成“为政略殉”,非出于战略因素,而是为了国际舆论、民心民气而战。蒋中正当时痛苦的表示:“借此战略关系而撤退,使敌不敢穷追,是于将来之战局有利,然于九国公约会议之影响,其不良必甚大,使此心苦痛不已。”

    第88师参谋张柏亭:“委员长训示政略目的,是强调日本军阀的侵略行为,而上海是一个国际都市,中外视听所集,要在国联开会时,把淞沪战场的现实景况,带到会场去……”“孙元良8月12日率先占领上海北站、宝山路、八字桥、江湾路一线,此独断决策对战局有决定性的影响,使国军取得闸北轴心阵地[参 21]。”“淞沪战场一开打,中国老百姓就开始协助日军割断电线、破坏电讯,或扰乱治安、刺探军情。”
    蒋中正:“绪战第一星期,不能用全力消灭沪上敌军。何应钦部长未将巷战及攻击武器发给使用,待我想到,催发战车与平射炮,已过其时……何应钦误事误国,亦我想到太迟之过也。”“由大场撤退至苏州河南岸以后,以张发奎为指挥官,使金山卫、乍浦一带无人负责,不注重侧背之重要,只注意浦东之兵力不足,调金山、乍浦大部移防浦东,乃使敌军得乘虚而入,此为我战略最大之失败也。”
    白崇禧:“我方装备训练远不如人,全赖血肉之躯与之相抗,打破日本军阀三个月征服中国之迷梦。上海抗战原计划是节节抵抗,故有设吴福线、锡澄线,后因敌人掌握制空权,行军不易,不能按照原定计划实施。复以命令下达仓促,部队准备不周,故原计划尚未实现便开始撤退。”
    滕昕云:“国军在围攻时期空军尚有表现,但随着战损增加,任务重心转为首都防空,使日本在后期取得制空权。在海空劣势下,反登陆作战注定不会有太大成就。甚至有些部队在未与敌人接触前,就遭到日军舰炮、航空轰炸而伤亡过半。”‘1936年7月,国府财政顾问李兹罗士曾向蒋中正直言:“阁下期望英美支持中国抗日极为不智!”两者所言皆正确,李兹罗士乃是当下情势分析;蒋中正则是长远局势之发展。’
    黄仁宇:“德国顾问误判情势,认为日军在金山卫方面的行动应该只是属于两栖佯动,藉以吸引国军注意,并非作战重点”‘苦撑待变即是持久抗战的主轴,日军击破了国军的抵抗,使国军蒙受极大损失。蒋中正不会不清楚,他惟有采用长期持久战略,持续消耗敌人实力,并静待“国际情势”的变化,别无他法。’
    吴相湘:“蒋委员长诱使日军主攻向由‘自北南下’改变为‘自东西上’的战略终成功,一切可按1935年7月持久抗战的计划了。”
    李云汉:“就原定计划而言,日本决不能将其兵力用在长江流域,如今却调集10个师团以上的兵力到了长江流域,而使中国初步达到持久战略的目的。”
    蒋纬国:“此役打破日军速战速决的企图,吸引日军主力到华东,使长江下游之人员、工厂能迁往西南大后方,增加持久抗战之能力。”
    重光葵在《昭和之动乱》:“华北战事扩大,立刻刺激了上海,米内光政海相强硬要求陆军出兵,参谋本部则坚决反对。这事把政府夹在中间,弄得近卫首相非常难为,结果通过了最低限度的出兵折衷方案,派了三个师,叫松井带领向上海出发,但仍陷于苦战。第二次又派柳川以几个师编成一个军,从杭州湾登陆,中国军这才开始退却。”
    汪兆铭:“战被动、和亦被动。就战来说,自从芦沟桥事变发生以后,横著一个“战给国际看”的念头。中苏缔结《不侵犯条约》当时,武断苏联必于三个月内出兵参战。《九国公约》国在比京开会时,武断会议结果必能制止中日战争,一切战略因此之故,皆处被动,以致败坏不可收拾[17]。”
    德国顾问:“自战斗开始日军即掌握了无可争辩的制空权,对战局自会产生不利影响。重野战榴弹炮由于训练不足与观测不够精确,多数均留在后方。过早爆破上海与清浦道路间之桥梁,增加国军后撤之混乱[参 22]。”
    东条英机:“太平洋战争前,日本对中国作战四年以上,以日本国力对复兴中强有力的中国作战,自感国力的不足。”
    10月28日,英国海通社:“上海十周之英勇抵抗,已足造成中国堪称军事国家的荣誉,此乃前所未闻者。”泰晤时报:“华军已从滑稽故事之迷雾中,脱颖而出,此为近代史中的第一次。”
    郑浪平:“事实上,就算国军事先在杭州湾金山卫待命,也没有足够军力阻挡日军第十军三个半师团登陆(日军1师团约2万人)[参 23]。”“中国没有完整与统一的后勤系统,更没有后备军人,征兵制才在试办阶段,因此由各地强征来的补充兵员,多是没受过军事训练的。”
    1938年6月,日本外务省东亚局局长石射猪太郎:“如果将国民政府比喻成一把扇子,蒋中正实为扇轴。对于拥有民族意识之中国多数知识份子来讲,蒋中正是其国家生存、民族复兴的好汉,更是中国民众的民族英雄。要打倒中国国民之偶像,与讨伐张学良的满州和其他地方军阀是不同的。”
    中国大陆的书籍以负面评价为主,一般称为“片面抗日”、“对九国公约不切实际的幻想”、“安内攘外的误国政策”、“出卖中国”、“不抵抗主义”、“妥协主义的下场”。台湾学者认为这是“后见之明”、“人为加工”、“与日方交涉是出卖国家的说法欠缺客观”[参 24][参 25][参 26][参 27]
    潘汉年:“主要是由于抗战已经三月有余;而对外并未坚决执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对内,始终没有严厉打击政权机构中的亲日份子与主和论的官僚政客。……连日来消息所传不外是调解、妥协、停战,于是给热望九国公约会议的同胞们,一个严重的心理上的幻灭。……其中南京少数大吏相机进言蒋委员长提议与日直接谈判和平,这群汉奸的活动及著名亲日份子、和一贯主和的官僚政客,依然追随最高领袖之左右的事实,有意散布各种谣言,致使妥协和平空气弥布一时[18]。”
    由于国民政府中央军如第3、9、14、36、87、88师、税警总团(德国人称为盐师)等部队是由德国顾问所训练,第87、88师也派有德籍顾问,因而淞沪会战的“德式中央军”被部份外籍人士称为“德意志战争”。10下旬日军进入闸北时,对国军的防御工事赞叹不已,誉为“现代巷战之典型阵容”。
    拨补制度的问题:(可能是陈诚或法国顾问建议的)国军伤亡过大时,直接将兵员送上前线补充,部队不换防(整个部队不撤下来整补)以免换防发生危险,有作战经验的老兵也能带领新补士兵延续经验,称为“拨补制度”。代价是,许多前线军士官已濒临死亡仍拒绝后送就医,因过多新补兵员训练不够容易临阵退缩,要是中下级军官不在场监督,部众可能怯敌轻弃阵地,导致精锐干部与老兵严重伤亡,后期无力发动全面反击。

国防线的缺陷

国防线原是由德国顾问实地勘查所设计,但规模庞大非中国财政所能负担,于是参谋本部李青等人参照德国规划,拟定出折衷方案的国防线。国防线的工事掩体、交通壕多来不及完成,或找不到掩体、打不开暗锁,部分工事构筑位置、品质不符需求。[19]

    罗卓英:“吴福阵地与工事无图参考,无人指示无钥开门。前线撤退而在国防阵地之军政要员,尤其兵站、交通、通信等单位却同时失去连络,无人负责。江南湖沼河渠交错,在军事上非完全障碍,有变成空隙薄弱之虞,须有水面巡防之部署。”

参考文献

    ^ 第一次上海事变指一二八事变。
    ^ 参见民国二十六年 国民政府《自卫抗战声明书》http://mil.news.sina.com.cn/2005-06-19/1841298670.html
    ^ 大阪毎日新闻:1937.8.15(昭和12)事件公债増発も消化に心配はない
    ^ 淞沪线是从上海到吴淞口,苏福线是从苏州到福山镇,锡澄线是从无锡到江阴,这些工事都是在极端保密下完成的。国防部,国军军语辞典,2004年3月版,第764页
    ^ 蒋百里,对日战局判断,《蒋百里先生集》,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第一册,第7页
    ^ 由于以上原因,蒋介石决定沿沪宁铁路调动军队,迎接即将来临的战争。8月9日下午五时半,日本海军陆战队中尉大山勇夫和斋藤要
回复 shen_fuen 2013-8-14 22:38
天涯过客: 淞沪会战(又称八一三战役;日本称为第二次上海事变[1])爆发于1937年8月13日,是卢沟桥事变后,蒋中正为了把日军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导改变为由东向西,以利于 ...
  
回复 陈营 2013-8-15 05:20
宜修: 最早听说“八一三”,是小时候听沙奶奶唱的“八一三,日寇在上海打了仗”一段。
什么呀,沙奶奶唱的好像是“八一三,日寇在上海开了仗”
回复 陈营 2013-8-15 05:53
每每看到这类文字就无法冷静来看待。从楼主文字上看,“1937年8月14日,中国国民党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我的天啊,这是在自己家里啊,最后是“不料”“猝不及防”蒋公下令全线撤退。我靠,伟大的国民党就是这样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了抗日大业的么,国民党人永远否定其他政党在抗日中的作用,可是就凭这样的史料,无语啊。
回复 shen_fuen 2013-8-15 09:24
陈营: 每每看到这类文字就无法冷静来看待。从楼主文字上看,“1937年8月14日,中国国民党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我的天啊,这是在自己家里啊,最后是“不料”“ ...
白崇禧:“无制空权,仗无法打。我官兵日间因飞机不能动,夜间因探照灯亦不能动。
蒋公, 何应钦不是军事人才, 越是大兵团作战越是瞎指挥。
回复 陈营 2013-8-15 10:31
shen_fuen: 白崇禧:“无制空权,仗无法打。我官兵日间因飞机不能动,夜间因探照灯亦不能动。
蒋公, 何应钦不是军事人才, 越是大兵团作战越是瞎指挥。   ...
所以中国从老佛爷那开始就只好挨打受气了
回复 宜修 2013-8-15 11:08
陈营: 什么呀,沙奶奶唱的好像是“八一三,日寇在上海开了仗”
对啊!
回复 宜修 2013-8-15 11:10
陈营: 每每看到这类文字就无法冷静来看待。从楼主文字上看,“1937年8月14日,中国国民党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我的天啊,这是在自己家里啊,最后是“不料”“ ...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用户注册

Archiver|手机版|珍珠湾全球网

GMT+8, 2024-4-27 19:16 , Processed in 0.030151 second(s), 9 queries ,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