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enzhubay.com

珍珠湾全球网

 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tag 标签: 摩擦力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分享 而不是试图搬出无关的东西试图掩饰
岳东晓 2016-12-18 14:31
​ 这篇《 刻舟求鱼(配图) 》引发了强烈 兴趣。问题很简单,假定船受到的阻力与船的速度成正比 (f = -kv),船上的人从船尾跳到船头,船最终处于何处。我证明了船最终会回归原处。证明之简单,只有两行。人+船的动量变化等于外力的冲量,由于忽略了空气阻力,唯一的外力是水的阻力。 因此, 由于船+人最开始动量为零(静止),最终也是静止,动量也为零。动量变化为0,因此船的位移为零。这个证明是简单,但如果对动量与力的概念不是很清楚,会觉得迷惑。对此,读者只能去自己琢磨。 另外,从上面可以看出,船的位移仅仅取决于最终状态与初始状态的系统总动量差。人在船上是跳到船头也好,走到船头也罢,还是绕弯子过去,都是同样的结果,不需要考虑中间过程。 搞物理的人往往善于利用已知关系直接找到需要的答案,这是这个问题的巧妙之处。 我在 《 刻舟求鱼之蛮力计算 (配图) 》用笨拙的方式对跳的情况进行分步计算,虽然只有两步,就费了不少力气,如果是更为复杂的运动,比如说绕个半圆走去,更将是费力不讨好。 在速度低、没有紊流情况下,阻力来自粘滞力。这个粘滞力正比于速度,是牛顿的发现。 物理就是要学会在理想化模型下抓住问题的本质,学会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否则,头发胡子一把抓,越搞越复杂。伽利略的斜面实验难道没有摩擦力?当然有。但他就没有提到摩擦力。牛顿第一定律。谁看到过匀速直线运动?没有。但他就能从最终静止的运动中得出第一定律。中学学习铁球的弹性碰撞,让算动量机械能守恒。你如果说,铁球相撞发出声音,肯定部分能否转换成声波了,这就没法学了。做物理研究,都会有很多近似。抓住关键,把看来几乎无法处理的问题,变得简单。如果有必要,再去进行修正。 我文中假定阻力与速度成正比,在这个假定的情况下,可以说这是一道测试牛顿力学的试题,我给出了非常详细的答案。 既然原文中假定阻力与速度成正比,怎么实现这一点并不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就算有偏差,你也可以想象通过在船体上加不同的涂层等手段,甚至像飞机机翼变化一样通过形状的动态调整来实现。 具体到这个船上跳的问题,只是把问题弄得生动点。原文已经假定水阻力与速度成反比,且忽略空气阻力。你如果去考虑跳得太高、船太轻,水花四溅,或者其他偏差,就是自寻烦恼了。真实验,要像我第三篇博文里说的那样,尽量排除那些因素。说船回到原处,那也是在一定误差范围内。理论上,船回到原处需要的时间是无穷大,而宇宙在加速膨胀,船还没回去,船头船尾都超光速退行了。 对于一条具体的船,水的阻力是否与速度成正比, 船重心变化对阻力影响,影响多大, 其实这都是题外话。 我在《 刻舟求鱼之实验验证 (配图) 》粗略地讲了。 尤教授在其新的博文中说,水的阻力正比于迎面面积,在低速时这是错误的。粘滞阻力正比于侧面积。
8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从坑底跑出的初中物理
热度 1 岳东晓 2016-1-12 14:10
水壶贴了个从锥形坑底跑出的图,求物理解释。人在斜坡上,坡越陡,对地面的正压力越小,但需要的摩擦力越大。比如,如果斜坡接近垂直,那么人对地面的正压力几乎为零,而需要的静摩擦力几乎等于重量,才不会掉下来。这就说明,坡越陡,需要越大的静摩擦系数才能平衡。这个坑面的静摩擦系数是已经定了,而坑面又挺陡,怎么办?如果能增加人对坡面的压力,同时又能减少需要的摩擦力,人就可能在坡面上平衡(从人的角度看)。 从这个人的角度,他处于平衡状态,受到如下几个力:(1)重力 mg , m是人质量,g 为重力加速度,方向是垂直向下;(2)坑面支撑力 N;(3)摩擦力 f , 暂定方向是沿坑面向上(如图);(4)所谓的离心力 F_c = m v^2/r ,v 为人的速度,r 为坑的半径,方向在图中是水平向右。我们列出与坑面垂直与水平的力的平衡方程。 与坑面垂直: N = mg \sin \alpha + F_c \cos\alpha = mg \sin\alpha + m v^2/r \cos\alpha 图中与坑面水平: f = mg\cos\alpha - F_c \sin\alpha = mg \cos\alpha - mv^2/r \sin\alpha 由此可见,由于人绕着坑跑,其加于坡面的正压力增大了,同时,需要的摩擦力 f 也减小了。要是速度足够快,需要的摩擦力似乎可以是0;但是我们这里只考虑了横线的摩擦力,人跑也需要纵向(前进方向的摩擦力)。如果再快些,摩擦力方向会变成向下(对抗离心飞出)。不过,人的速度有限,我们可以算算跑出这个坑至少需要多快。 设摩擦系数为 \mu , 摩擦力最大只能是 \mu N , 也就是, f \mu N : g \cos\alpha - \frac{v^2\sin\alpha}{r } \lt \mu (g\sin\alpha+\frac{v^2\cos\alpha}{r}) 我们得出: \frac{\mu \cos\alpha + \sin\alpha}{r} v^2 \gt (\cos\alpha - \mu \sin\alpha) g v^2 \gt gr \frac{ \cos\alpha - \mu \sin\alpha}{\mu \cos\alpha + \sin\alpha} 假设坑锥角度30度(pi/6),摩擦系数 0.5, 坑口半径4米,计算表明此人需要的速度为每秒5米。 另外,我们可以顺便计算一下此人身体与重力垂直方向的角度,人体应该在离心力与引力的合力方向(按爱因斯坦的理论,这相当于等效引力), 因此,人与地面的角度为 \tan^{-1}\frac{rg}{v^2} 如果直接跑上来,坡太陡,摩擦力不够, 这个问题的物理计算跟转弯车道倾斜是类似的。
个人分类: 科普|4087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当老男以为被才女欺骗
热度 1 岳东晓 2015-11-4 04:42
有一张图使 iMan 走向了最后的疯狂。 是什么图? 就是下面的这张图 。 图中红色部分是我后来加的,代表双脚着地的阶段。 这张图中那条虚线曲线显示的是人在步行时受到的 静 摩擦力。我在跟方枪枪讨论时,她在微博中贴出了此图,后来又删除了。iMan 以为是支持他的错误见解的证据,赶忙激动地向方枪枪跪求链接。他拿着这张图在其文中写道:走路摩擦力【 平均下来基本为零】。 结果,IMAN 后来发现这张图其实是对我的理论分析的实验验证,其中红色部分正是 人走路时双脚着地时的阶段 ,此时静 摩擦力最大 。因此,本人选择在双脚着地一刻计算所需要的静摩擦力,以得出静摩擦系数与步长的关系(注),是物理直觉的体现。参见 《 科普:摩擦力与走路力学总结(4) 》, 《 德国力学教育水平如此之低? 》 贴图者应该并没有耍 iMan 的意图,只是贴出这个图形提供信息。但 iMan 似乎是认为自己被欺骗了,他被欺骗的感觉变成了仇恨。所以,他积极参与那些龌龊、卑鄙的人身攻击。 其实, iMan 何必这么愤恨呢?人得有点自知之明,要看开点。南化工学院是不是省重点都不清楚,你之所以只能上那种N本学校,是因为学不懂初中数理化。这一点新语丝的网友们早就指出了,对你自己也好,对他人也罢,都不是新闻 。你看不懂这张图也并不奇怪,那是受你客观教育水平的限制;提供这张图的人也没有说贴这图是支持你的。人家愿意给你提供信息、指导,是一种正面的实质帮助 -- 即便是你自己之前没学懂,你现在免费得到这个知识也是好事。种种差距其实只是个客观现实,很大程度是天生的,要用客观的态度面对。靠网上诽谤、攻击、威胁改变不了这一客观现实。 这就像可以平时在网上冒充英语专家,对那些教育程度很高的人指手画脚,轮到真要你出来用英文说几句话,你也知道装不下去了,要请翻译了。 爱面子也应该在法律允许的限度内,不要搞那些用捏造事实进行现实诽谤的事情。一旦你越过法律允许的界限,就得承担法律责任。 当杨在科学网对某位数理教授(此人并未对杨做任何评论,而只是赞同我的观点)进行人身威胁,就开始了他最后的疯狂。 注: iMan 显然连走路(无打滑)时摩擦力是静摩擦都不明白
个人分类: 随笔|6035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走路看图之N岸N地智力挑战(5)
热度 1 岳东晓 2015-4-28 01:10
请注意:此题不是物理问题,不需要任何物理知识,纯粹是看图说话。 在《 科普:摩擦力与走路力学总结(4) 》文中,我引用下面这张图: 现在问题出来了, 这张图说的啥呢? 图是一种直观的、视觉化的描述,比数学方程好看懂多了。这个图是讲走路的,而人类直立行走至少已经达到百万年量级,按理说是不需要多解释的。但是 新语丝网站的某些人看不懂 ,所以我只好拨冗详细解释一下。 先看图的说明以及横轴与纵轴: 1. 图标题: 地面反作用力: 正常步法 ; 2. 图横轴: 步法周期百分比 (横轴值从0到100) 3. 图纵轴:力(单位:牛顿/公斤) 标题不用再解释了。横轴这个百分比却是需要稍微思考一下。 横轴步法周期百分比详解 (横轴值从0到100) 首先什么叫步法的一个周期?当一只脚回复到初始状态时,一个周期完成。 一个步法周期是一步还是两步?两步。一步是某只脚向前迈出,只有当另外一只脚再迈出一步时,这脚才复原。所以,一个周期是两只脚分别迈进一步。 图中步法周期从什么时候开始算?我们看看图上原点处有文字 Heel-strike ,意思是脚跟触地。可见这个图中步法周期是从一只脚的脚跟着地开始。 这时候读者脑子里应该出现一副一个人走路的图像了 --- 一脚跟着地。但人是两脚走路的,读者脑子里还得想象一下另一只脚在做什么,以及人体的身体姿态。 摩擦力曲线详解 图中有两条曲线,下面那条曲线标题是“Friction Force" 也就是摩擦力。因此,这条曲线是我们感兴趣的走路时脚与地面的摩擦力。让我们来个详细的看图说话。 首先我们注意到一个事情,从步法周期的60%左右开始,这条曲线的值是零。为什么? 显然,这是这只脚已经离地的阶段,摩擦力当然是零。 聪明的读者马上要问了,人走路是两脚交替进行,为什么一脚离地时间的比例是 (100 - 62 )% 而不是 50% 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对后面的问题很有帮助。 现在我们看看这个摩擦力在脚着地时是怎么变化的。从图中看出,脚后跟着地之后不久,摩擦力很快达到了最大值,然后开始减小,直到为零,然后摩擦力方向改变,从零开始达到一个最大值,然后迅速减小,当脚尖离地时,摩擦力为0,然后一直为0。我们上面知道,后面从 62 到100%是脚完全离地的阶段。问题是,前面这些点对应于什么状态?特别是,摩擦力在什么状态最大? 要回到上面这两个问题,需要想象一下另外一只脚在做什么。走路时当一脚脚跟着地时,另外一只脚当然是处于脚踏实地的状态。因此,上图显示的是,当另一脚踏在地上,图描述的这只脚后跟着地后不久,摩擦力达到最大值。图中显示在步法周期的8%附近,摩擦力达到最大;后来在50%附近又达到最大。 现在又出现了一个问题:如图显示 摩擦力达到最大的时候 (步伐周期的8% 与 50%),另外那只脚又是什么状态? 是仍然在地上,还是已经离地? 这个题目就作为N岸N地各位直立行走者的智力挑战好了。这比折腾小学算术益智题更有意义。解决这个问题顶多需要小学算术(可能都不要算术)。但 新语丝鸡师傅目前已经挑战失败 。翰山网“山代王”更是一团浆糊 。 看N岸N地谁能 完全根据上面那张图 给出答案与理由。 如果两天内无人能解,我会公布答案。 PS: 突然想起,鸡两条腿行走的时间更长,没有道理说鸡脑袋能解释走路的规律。特此补充。
个人分类: 科普|6202 次阅读|5 个评论
分享 科普:摩擦力与走路力学总结(4)
热度 2 岳东晓 2015-4-25 03:08
在《 继续分析刘延柱教授走路力学 》一文中,我从第一原理出发(First Principle) 计算了人走路时当一脚已经离地时,另一只脚与地面摩擦力大小,得出的公式是 F= m\sin\theta 其中 m 是人体质量, v为步行速度, L为腿长, g 为重力加速度, \theta 为腿与垂直线的夹角 。上式除以人体重量 mg, 我们得出单位重量的摩擦力 f 为 f = \sin\theta \left( 3\cos\theta-2 - v^2/gL\right) 代入人的平均步行速度 1.4米/秒,腿长L=0.9米,g=9.8m/s^2,我们得出摩擦力随角度的变化 如下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按普通速度步行,当一脚着地、一脚离地时:(1) 水平摩擦力最大约为体重的20%;(2) 当着地的腿与地面垂直时水平摩擦力为0 ;(3)摩擦力在腿垂直前后方向发生改变。 有人可能会问了,当腿与地面垂直时,法向力最大,为什么摩擦力是零呢, 摩擦力 = 法向力 X 摩擦系数 难道不是吗? The answer is NO! 摩擦力 = 法向力 X 摩擦系数 那是指滑动摩擦而言。走路没有打滑的时候,摩擦力是静摩擦,静摩擦大小是从0到一个最大值。这是初中物理。 另外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因为无打滑走路时摩擦力是静摩擦,并没有因为摩擦力而造成的动能损失,人体质心水平速度基本是恒定的,而不是不断的启动、停止。能量损失主要来自人体质心的上下起伏,这个能量损失可以视为人体与地面在垂直方向的非弹性碰撞。由此可见,走路是一种相对高效的移动,一个人吃一顿饭可以走相对长距离就是这个道理。 注意上面计算出来的摩擦力大小中根本没有出现摩擦系数,但我们假定没有打滑。如果静摩擦系数太小,不足以提供这么大的静摩擦力,那么我们的假设不能成立,走路就会出现打滑现象。 对比下面的实验数据,以上三点完全吻合: 下图中重量线在9.8,而摩擦力最大约2,因此摩擦力约为重量的20% 。 对刘延柱论文的评价: 1. 刘延柱计算的水平力在小角度近似正确 刘延柱的论文中水平力 为 F = K \theta ,这是一个角度很小时的近似,而且K是其论文中一个未知参数。但他这个结果还是抓住了上面三点中的两点,垂直时水平力为0,水平力方向改变。 2. 刘延柱计算的步长上限 刘延柱也正确理解了静摩擦概念,在其论文中得出最大步长 2 d 2 \mu L ,也就是小于静摩擦系数乘以腿长。摩擦系数为零时,步长当然为0。但注意,刘的计算仅仅得出了一个上限,而不是步长的值。 而我在《 科普:走路的初中物理 》中得出的步长公式为 D=2L\frac{ \mu}{\sqrt{1+\mu^2}} ,可见刘的上限只在静摩擦系数较小时才近似为理论步长。 3. 给刘延柱论文打分: 40/100 (不及格) + 小角度时定性分析正确,正确理解了静摩擦概念 - 对于这么个牛顿力学问题,未能从第一原理出发进行计算,这是大大的失分。 针对网上其他放大炮而缺乏计算的说法 我的建议是, go back to middle school and get some education.
个人分类: 科普|26110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易经的科学性探讨
热度 4 岳东晓 2013-11-20 08:23
玩虚的有点语言能力都能扯一大通。古代哲学家们往往能连续辩论几天几夜,妙语叠出。德国的哲学家们喜欢晦涩的语言,看得你头昏脑涨,不知所云。 其实古代哲学也好,近代哲学也罢,都没有什么实际内容。用现代眼光看阿里士多德的Organon,就会发现其逻辑存在很多问题,而没有问题的部分价值也有限。哲学很 大部分陷入人类自然语言的圈圈中,绕来绕去其实都是因为语言缺乏准确性,没有精确表达,导致扯皮。 古代哲学往往号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反正我的结论也没有个定数,泛泛而谈而且含糊,无法验证。牛顿写下f=ma之后,大部分哲学家就不再讨论太阳系内的事情了,但有些哲学家还讨论宇宙(如康德);爱因斯坦之后,几乎没有哲学家再妄言宇宙。 是不是科学要看能否玩实的。 比如说走路步长与摩擦力的关系这样简单的问题。你一五一十把计算结果摆在桌上,而且这个结果没有任何含糊性,任何人都可以去验证。这叫做科学态度。 如果一个理论号称能解释所有问题,那么请!
个人分类: 科普|4558 次阅读|7 个评论
分享 科普:走路的初中物理
热度 9 岳东晓 2013-9-25 14:23
什么叫走?看过竞走比赛的都知道,走的定义是必须有一个双脚着地的阶段。假设此时人摆上这个姿势不动,我们来分析一下受力情况 左边的这只脚踩在地上,它受到地面的作用力是什么方向呢?肯定有一个向上的力,来支撑人的重量。另外一个是摩擦力,问题是(1)这是什么摩擦力;(2)方向朝哪边? 答案是(1)A受到的是静摩擦力---我们假定脚在地面没有打滑;(2)A受到的摩擦力方向是向右。 为什么?让我们看AB这条腿,以A为轴心,可以看出B点受到向下的力形成一个顺时针的力矩,AB本身的重量也形成一个顺时针的力矩,而要抵消这个力矩,B点关节必须给这条腿一个向左的水平力,而要抵消这个向左的力,A点必须有一个向右的摩擦力。 你也可以以B为轴心看这个问题可能更清楚,A点受到地面向上的支撑力为人体重的一半,这个支撑力产生一个顺时针的力矩,要抵消这个力矩,A点必须有向右的摩擦力。 类似的,右边这只脚受到向左的静摩擦力。这一点,从对称性就知道了。 如果没有摩擦力,这人如果想保持这个姿势,就会来一个劈叉。很痛苦的。怎么回事? 如果静摩擦力不够,脚底就开始在地面滑动,而滑动起来,腿分得更开了,而躯干下压对AB造成的力矩越大,这个两腿分开的动作越加迅速。 图中的人要向左行走,必须有足够的摩擦力推动右边那条腿由静止向左运动(通过脚跟抬起,使得右边的有效长度增大,静摩擦相应增大),实现与左边那条腿交叉,两脚也实现前后交换,如果静摩擦力不够,那么右边那只脚就会出现向后打滑,使两脚距离反而增大。 不用计算也可以看出,脚步卖得越大,需要的摩擦力越大。换言之,摩擦力越小,能走的步子越小。 初中物理一般只需要定性地讲讲,要计算可能要用高中一年级物理了。假设上图中腿AB与垂直线的夹角为 \theta , 人体重为W,腿长为L,那么以B为转轴的力矩平衡方程为 (忽略腿重) \frac{1}{2} W L \sin\theta = f L \cos \theta 因此, \tan \theta = \frac{2f}{W} 静摩擦力最大值为 \frac{1}{2}W \mu ,其中 \mu 为静摩擦系数。因此 \theta 最大值为 \tan^{-1} \mu ,因此最大步伐为 2L\sin(\tan^{-1} \mu)=2L\frac{ \mu}{\sqrt{1+\mu^2}} 由上可见,当静摩擦系数为0时,最大步伐为0,真可谓寸步难行。 PS 答疑参见: http://www.zzwave.com/home.php?mod=spaceuid=2do=blogid=18560 实验结果参见 http://www.zzwave.com/blog-2-18578.html
个人分类: 科普|14559 次阅读|15 个评论
分享 初中物理解密薄熙来的白色鞋底
热度 4 岳东晓 2013-9-24 10:09
我在 前文中驳斥炎黄时分析到 ,济南法院雇佣两名高大法警,显然是出于安全考虑,两名大个子可以钳制身材高大的薄熙来而不露痕迹。鉴于薄熙来自己都承认脾气暴躁,万一法庭上薄有不当举动,两名大个可以简单制服。网传找两名篮球运动员故意矮化薄有点太小心眼思维了。 从目前对一些照片的分析来看,这两名法警起到了作用。看这张宣判时的照片,两名法警的双手紧握其小臂,肘部似乎在用力控制,而且另外一只手紧紧压着薄的肩膀, 薄熙来双拳紧握,手铐链子绷得紧紧的在使暗劲。法警们似乎脸上肌肉也相当紧张,与在暗中较劲吻合。另外,薄左边那位法警两张照片相比,似乎矮下了身形,可能在用力下按。 从这张照片看出,还真得有这么高的法警,如果按王立军的身材,踮着脚才能按到薄的肩膀,而且体重也不够(向下静压的力最多不会超过体重)。有网友转帖称,薄熙来在听到判决后相当激动。由此可见,这两名大个子还真起到作用了。 另外一张照片上,薄熙来的鞋底为白色,有人说这是某种名牌球鞋,但看去不像,太难看,谁穿这个样子的鞋会让人笑话。白色部分好像是事后加上去的。 我的判断是,这白色部分是一种与地面摩擦系数较小的泡沫之类物质,这就使薄与地面摩擦力大大降低,也就无法水平发力。 如果真是这样,济南法院想得真周到啊。
10073 次阅读|6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珍珠湾全球网

GMT+8, 2024-6-9 17:23 , Processed in 0.032211 second(s), 14 queries ,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