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enzhubay.com

珍珠湾全球网

 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tag 标签: 康平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分享 康平摄影欣赏
热度 12 铜山 2013-12-26 18:35
康平摄影欣赏
康平先生在上个世纪游历了很多国家,看世界看山水,用相机记录了很多当地的风土人情。这些图片是我从新浪网他的博客转过来的,自然是经过作者本人的允许。
7011 次阅读|30 个评论
分享 【康平杂谈】数学敢情比不上算术
热度 7 铜山 2013-12-26 17:53
《数学敢情比不上算术》 作者 朴康平 好多年前就听到这么一个关于数学的笑话,当时笑喷了不说,这么多年了,一逮着机会就想转述给朋友,每每还都是得强忍着笑才能讲完。话说一个上学时数学永远不及格的学生,多年以后出落成了大有成就的商人,西装革履地去母校张扬的时候,最让当年的数学老师不解,直言问他后来是怎么攻克了这门难关的。他不以为然地笑着说:“这太容易了!举个简单的例子吧,我进手的货是一块钱,一转手,卖出去四块。我赚的就是这百分之三!”吃了一辈子数字干饭的老师,看着自己羞涩的衣着,当场晕倒。 不知道现在国内小学里的课程都是怎么命名的,记得我们那会儿入学的时候,这门加减乘除的功课不叫“数学”,“数字的学问”,听着真是既严谨又正经。那会儿我们管它叫“算术”,不论是口算、心算还是笔算,吭哧吭哧的,大家学的就是这门“计算的技术”。看不见摸不着的,有点儿枯燥乏味,但都知道这是日后生活里少不了的知识,所以,吭哧起来都特认真,只要一摆不平等号两边儿的东西,尤其是在琢磨不透症结所在的时候,真的还特着急。 告别了课桌课椅的日子之后,自以为基本掌握了乘法口诀、勾股定理,一般的账目也能算清了,不惦记着去算计别人,也不至于被人算计,生活过得平稳平和,因而平静。关于这门功课的叫法,管它是“数学”还是“算术”呢,都觉得完全无所谓了。 不过,那个靠“赚百分之三”而发了横财的故事,还有后来流传的那个流着眼泪背诵“三五一十五”的小姑娘的经典镜头,大笑不止之余,多少还是能让人把这门纯科学的东西,跟人生社会挂起钩儿来联想。不论是真的该哭该笑吧,总还是觉得它“数学”“算术”的名号无关紧要。 后来真正掂出了它们之间微妙的不同分量,还要感激拜仁足球队那位赫赫有名的大经理Hoeneß,还有为他衷心而精心效力的大律师。 由于电脑黑客从海外逃税天堂窃取了记录着德国偷税漏税人名单的光盘,点着了大经理后院暗藏的那本厚厚的黑账,他实在顾不得自己的颜面了,只好去乖乖自首。大庭广众之下丢尽了脸不说,又还想继续打肿那永远也擦不干净了的屁股充胖子,怎么办呢?就只能在据说是“人人平等”的法律面前钻空子了。先把三千两百万的大头儿抻出来,钻了一个“过期作废”(" strafrechtlich verjährt ”)的地缝儿,让世人心里虽然都窝火,却绝对无话可说,比哑巴吃黄连还不是滋味儿;剩下的呢,稍微来了点儿加减乘除,不是过了百万才有进大狱的可能吗?咱就让它变成九十万,又是一个擦边的玄球儿,再让你来一口苦胆,照样也能噎个半死。 实在佩服这“计算的技术”!“数学”那板儿板儿的一是一二是二的雕虫小技不解恨,还是这机关设尽、步步为营的“算术”能救命啊!谁能参透我这边儿贼眉鼠眼拨拉着算盘珠儿的精致?……呜呼。
4611 次阅读|15 个评论
分享 【康平杂谈】还记得那根头发吗?
热度 9 铜山 2013-12-6 20:55
关于康平先生前段时间已经做了介绍。 http://www.zhenzhubay.com/home.php?mod=spaceuid=120do=blogid=19766 他写的散文、杂谈不计其数。现在我们来欣赏一下他的 杂谈《还记得那根头发吗? 》 。 那还是刚到德国的时候呢,到底是上个世纪了,干什么都跟现在不一样,去掉用词的贬义,可真是一个“旧社会”:打个电话,要去路边的电话亭,在食指拨动旋转式的拨号盘之前,先得咬牙忍着心疼,因为国际长途特能吃钱,你得准备好不停地猛塞硬币;写封家信,要找那种比灯影牛肉还薄的信纸,以便能写上尽量多的密密麻麻,而要想等到回信,可就真得有点儿耐性了,因为那起码是半个月以后的事情…… 不止这些柴米油盐要认真对付,还有那个草木皆兵年代留在后脑上的阴影儿呢,日里夜里地纠缠着你,想甩也甩不开。所以,当时听到的那个关于一根头发的故事,就被特别警觉地系在了心上,尽管觉得它有点儿杜撰,但还是宁愿信其有,自个儿给自个儿往墙上画鬼符。 说是某自费生斗胆,想亲自测试一下,家书是不是真的会在半路上就先被外人截读,他在信尾无中生有地故意提醒父母“我夹寄了一根头发,万望仔细查收”。半个月后父母回信:“头发收到,儿请放心。”这回可该是他再也放不下心了,浑身冷汗湿了个透不说,从此做梦看见的全都是满天的眼睛! 从小儿可是没少听过这类有悬念有惊险的故事,好人坏蛋的泾渭分明,坏蛋一律狡猾阴险,叫特务间谍;好人则相反,个个正气浩然,左手戴手套,叫地下工作。这回之所以让这根不知是有是无的头发深深地惊了心动了魄,不仅是觉得我们都成了不情愿的剧中人,还是因为一下子分不清好人坏蛋的界限了,云里雾里,的确很失落。 不假思索地把这个段子归到了“专制制度的特殊产物”的名下,抱着“不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的踏实,加上“身在自由世界了,你能把我怎么样”的Q式得意,弹指一挥间的,也就晃过了四分之一世纪,平原游击队里守更人的台词儿:平安无事。 直到前不久一个真实的故事:黑森州一个28岁的德国青年,看不过媒体里那些关于美国情报机构监测窃听的报道,纷纷扬扬,又漏洞百出,故事越编越不圆,美国人死不认账,德国人装傻充愣,就是没有谁想说实话。小伙子于是也玩起了当年那个中国穷学生的游戏,在网上随手写了两行凭空编造的广告,招呼大家到家门口一个美国兵营边儿上开Party。果不其然,还没过几小时呢,就有美方情报部门查获了信息,立即指令德国警察,火烧火燎地按响了小伙子的门铃。 这叫一个不打自招!不过,小伙子这个捅破了谎言窗户纸的举动,带给我们的只是一个瞬间短短的开心,紧接着的便是忡忡的忧心。《1984》绝不是科幻想象,从无到有的那根头发其实就直接牵连着按门铃的手,哪儿有简单的什么好人坏蛋,那其实都是障人耳目的扯淡的迷雾。前几天,一个朋友埋头清理陈年旧信,拿不定主意的时候,见她忽然抬起头来,冲着顶篷问了一句:“亲爱的奥巴马总统,你说这信我到底是该扔还是不该扔啊?”引出满屋子人一片轻松的嬉笑,当然,还掺着眼泪。
6967 次阅读|27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珍珠湾全球网

GMT+8, 2024-6-2 05:17 , Processed in 0.025251 second(s), 9 queries ,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