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enzhubay.com

珍珠湾全球网

 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tag 标签: 电磁波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分享 量子世界的十个事实
稻草 2016-12-27 16:11
      氢原子波函数。 图片来源:wikimedia   从发现主宰电、磁和光线的宏观经典物理定律在微小的亚原子尺度不再适用以来,一个全新的世界图像正在被人们慢慢接受。量子世界的图像比绝大多数人认为的都要更丰富更包罗万象,即使是那些专家。所以在这里我们将为你列举量子力学本质的十个事实。或许会让你重新审视你对我们这个世界的最小尺度的看法。    1    万物皆量子   不是有些东西是量子的而别的就不是,而是所有东西都遵从相同的量子力学定律,只不过量子效应在比较大的东西上非常难观测到而已。这也是为什么量子力学在理论物理发展史上出现得如此之晚(相比于牛顿力学)。直到物理学家不得不去解释为什么电子们可以乖乖地呆在原子核外的壳层中时,量子力学才作为精确预测的理论隆重登场。       镥- 177的能级差。注意这里只有一些特殊的,离散的能级是被允许的。图片来源: M.S. Litz and G. Merkel    2    量子化并不一定意味着离散化   根据定义,“量子”是离散的基本块。但并不是微观尺度上的所有东西都是离散和不可分割的。电磁波由叫做“光子”的粒子组成,所以波可以被认为是离散的。原子核外的电子壳层只能有特定的离散半径(因此也是核外电子离散的)。但即使在量子物理中,其它粒子的属性也不见得总是会变得离散。比如说,一个在金属的导带中的电子的位置就不是离散的——电子可以连续地呆在导带中的任何位置。再比如,(组成电磁波的)光子的能量值也不是离散的。同样的,量子引力(如果我们最终成功理解了它的话)也不意味着时间和空间就必须要是离散的。(不过,话又说回来,还是可能是的=。=#)    3    纠缠不等于叠加   所谓量子叠加态就是指一个量子系统可以在同一时间处于两个不同的状态。不过一旦测量,我们总是得到两者之一的特定的状态,绝不会是叠加态。纠缠指的是一个系统的两部分或者多部分之间的量子关联,完全不一样的东西。叠加与否不是绝对的。一个状态是不是叠加态取决与你希望测量到什么。举个例子,一个状态可以是一个不同位置的叠加态,同时却不能是不同动量的叠加态。所以叠加这个概率是模棱两可的。但纠缠与否却是绝对的,它是一个系统的内在属性,并且是目前来说测量一个系统的量子特性的最好手段。    分束器,产生纠缠光子的一种机制。图片来源:wikimedia    4    没有幽灵般的超距作用   量子力学中没有任何地方曾说过信息传递可以非局域,可以从一个地方消失又从另一个地方冒出来。纠缠本身的确是非局域的,但是并没有什么用。它只是一种无法非局域传递信息的关联作用。有些研究把两个纠缠的光子分离到一个很远的距离,然后测量其中一个光子的自旋(测量之后这个光子的自旋会从叠加态掉到一个特定的自旋态,而同时由于两个光子互相纠缠,另一个光子的自旋态也会改变——译者注)。这时候并没有任何信息会以光速更快的速度传递。事实上,如果你试图把两个观测者的结果拿到一起来比较,这个信息只能在光速的极限下传播,不能更快!在量子力学的早期,什么是“信息”曾经引起过巨大的困扰。但是今天我们知道量子力学可以完美地兼容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了。也就是说,信息不能比光速传播得更快。    一个量子光学平台。图片来源: http://cqc2t.org/node/6026.    5    量子物理仍然是一个活跃的研究领域   不像量子力学已经是昨日黄花。难以置信地,作为一个起源于一个世纪以前的理论,它的许多地方却只有运用现代的技术才能得以探测。量子光学,量子信息,量子计算,量子密码学,量子热力学和量子计量学都是最近才兴起的并且目前仍然十分活跃的研究领域。随着这些技术带来的新功能,人们对量子力学基础的研究兴趣又被重新点燃了。    6    爱因斯坦没有否定量子力学   和流行的观点相反,爱因斯坦并不是一个量子力学的反对者,也不可能是——这个理论在早期的时候成功得一塌糊涂,任何一个严肃的科学家都不可能无视它。(事实上,他的诺贝尔奖工作——光电效应的发现,证明了光子即表现为粒子又表现为波。这正是量子力学的基础重大发现之一)不过爱因斯坦坚持这个理论是不完备的,并且相信量子过程中的内在随机性一定有一些更深层次的解释。这并不是说他认为随机性是错的,他只是认为这不是故事的结局。       描绘了位置和动量的内在不确定性,当你越精确地知道了其中一个,另一个就会不可避免地变得更不精确。 图片来源:wikimedia    7    全都是关于不确定性   量子力学的核心假设说,存在一些成对的观测量是无法被同时的精确观测的。比如说一个粒子的位置和动量,这种对叫做“共轭量”,这种同时精确测量的不可能性造成了量子理论和非量子理论的全部区别。在量子力学中,不确定性是基本而绝对的,不是由于实验的局限性造成的。不确定性最奇怪的表现之一就是能量和时间之间的不确定性。这意味着不稳定粒子(短半衰期)本质上有不确定的质量,考虑到E=mc^2的话.像希格斯玻色子这种粒子,或者说W玻色子、Z玻色子、顶夸克这些粒子,都因为它们的短寿命而有内在的1-10%的质量不确定性。    注意Z玻色子带着一个有“宽度”的能量。 图片来源:http://arxiv.org/abs/hep-ex/0509008    8    量子效应不一定非要小尺度   我们通常在大尺度上不会观察到量子效应是因为量子关联是非常脆弱的。不过,如果特别小心的处理,量子效应是可以在大尺度上呈现出来的。例如光子可以分开上百公里仍然处于纠缠态。在极低温下可以实现一种简并的物质态叫做玻色爱因斯坦凝聚,这个状态中有超过数百万的原子相互纠缠形成的整体。另外,甚至一些研究者相信暗物质可能就是横跨整个星系的量子效应。    9    但它们主导小尺度   在量子力学中,每个粒子都是波,每个波也是一个粒子。当你在跟粒子的波长差不多的尺度上观测这个粒子时,量子力学的这个效应会表现的非常明显。这也是为什么原子和亚原子物理学离开了量子力学就不能被理解的原因。比如说早些年类比成行星轨道的电子轨道曾经被认为是不稳定的,但实际上由于量子效应它并不会发生改变。    薛定谔的猫已死。 图片来源:wikimedia    10    薛定谔的猫已死,或者活着,但不是同时   量子力学建立早期时,人们还没有很好的意识到宏观物体的纠缠量子行为会衰减得非常剧烈。这种“解纠缠”是由于和外界环境恒定的相互作用引起的。恒定是指这里的外界环境是相对温暖和稠密的,这是生命必需,而这就会导致解纠缠的不可避免。这个也顺便说明了,量子力学中所谓的观测和测量并不是说一定需要有一个人,简单的和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就可以了。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让大物体进入两个不同状态的叠加态如此困难并且叠加衰减得非常剧烈了。迄今为止被带进叠加态的最重的东西是一个碳60分子。与此同时一些更有野心的实验正在计划把病毒甚至细菌这种活着的生物带进叠加态。因此,曾经被提出来的薛定谔的猫悖论,其实已经被解决了。    总结一下,虽然像原子这种小物体可以在量子叠加态中存在很长的时间,但一个大物体却会急剧地向一个特定的状态衰变。这就是为什么实际上我们从来都看不到一只又死又活的猫。    英文作者: Sabine Hossenfelder
个人分类: 科技转贴|3857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爱因斯坦光子的时空超越
热度 2 岳东晓 2015-3-26 13:44
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光子的概念,这在中学学光电效应时就讲到了:一个 光子能量等于其频率乘以普朗克常数( E= h \nu )。因此,爱因斯坦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个成就看起来简单,但却是超越时代的。怎么见得? 在爱因斯坦提出光子概念后20年,波尔 (Bohr) 等人依然坚决反对光子说。即使到今天,还有人不懂爱因斯坦这一突破性贡献及其深远影响。 为了理解爱因斯坦光子理论的超越性,我们必须先回顾一下当时物理学的背景。十九世纪初,托马斯-杨进行了双缝干涉实验,清楚地证证明了光是一种波。后来,1860年代,麦克斯韦尔发表了其著名的方程组,解出电磁波动方程,明确光是一种电磁波。麦克斯韦尔的理论被各种实验证明,并已经得到了广泛的技术应用。 在 其解释光电效应的论文中,爱因斯坦首先回顾了普朗克的黑体辐射理论 。1901年,普朗克用麦克斯韦尔理论分析了一个空腔内的电磁震荡(驻波),为了解释黑体辐射的实验结果,他不得不假定这些电磁驻波的能量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驻波的最小能量份额是 h \nu 。爱因斯坦在其光电效应论文中首先指出,普朗克的结果在极限情况下可以用理想气体的分子统计理论解释。爱因斯坦发现,如果把辐射看成一种粒子,用分子统计力学计算出的热学性质与普朗克的结果相同。从这一点开始,爱因斯坦进行了一个巨大的思想飞跃。他写道:【 从一个点光源发出的光线不是连续地分布于扩展的空间,而是由有限数量的能量量子组成,这些能量量子局域于空间点,它们在运动而不再可分,它们只能被整个产生或者吸收】(英文译文: the energy of a light ray spreading out from a point source is not continuously distributed over an increasing space but consists f a finite number of energy quanta which are localized at points in space, which move without dividing, and which can only be produced and absorbed as complete units.) 换言之,在爱因斯坦理论里,光的最小组成部分是一个个不可再分的、点状的粒子。这似乎完全颠覆了已经建立在坚实的实验与理论基础上的光的电磁波理论。值得注意的是,爱因斯坦本来并不需要提出光由点状粒子组成的理论,而可以只是假设在辐射的物理过程中,能量只能以量子化形式吸收或者发射。光的点状粒子的理论在当时无法解释杨氏双缝实验,因为点状粒子不可能同时通过两个缝。但实验证明,爱因斯坦从理想气体的统计理论得出的物理洞察力是超越性的。 爱因斯坦的光子理论提出之后,遇到了坚决的反对,反对者包括波尔等人。波尔虽然创立了量子化的氢原子能级理论,但他无法放弃光的麦克斯韦尔电磁波理论。可以说,波尔对光与电磁波的理解与普朗克停留在同一个物理层次。但爱因斯坦的光子理论不断得到实验验证。其论文发表之后约10年,密立根的光电效应实验结果完全符合爱因斯坦的理论。近20年后,康普顿散射等试验进一步证明了爱因斯坦的光子理论。试验表明,当X射线与电子发生散射时,X射线的频率发生变化,这一变化可以而且只能用光子与电子的能量、动量交换解释。康普顿散射可以视为光粒子与电子的弹性碰撞,如同两个小球的撞击,动量与能量的守恒决定了碰撞后球体的能量与动量。 1925年海森堡等人提出较为完整的量子力学之后,粒子具有几率波成为了普遍的规律,光子具有波动性也就变得平常。但是海森堡与薛定谔的量子力学仍然无法解释光子。用薛定谔方程分析辐射现象属于半经典理论---电子用量子方程描述,但里面的电磁作用是经典的麦克斯韦理论,通过minimum coupling 出现在电子的动量中。真正的光子理论要等到量子电动力学--- QED -- 的发展与完善 -- -- 这是一种 U(1) 规范量子场论。 单是光子理论一项,爱因斯坦深邃的洞察力与敏锐的直觉就超越时代数十年。
个人分类: 科普|3498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珍珠湾全球网

GMT+8, 2024-6-13 12:16 , Processed in 0.023792 second(s), 8 queries ,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