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enzhubay.com

珍珠湾全球网

 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tag 标签: 新闻发言人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分享 韩春雨:8月一场停电损坏实验材料让我很被动
稻草 2016-11-1 15:56
韩春雨透露:八月一场停电损坏了实验材料,让我很被动   时代周报记者 付聪 发自石家庄   纷扰半年的 韩春雨谜题 ,谜底依然没揭开。   时至今日,打开河北科技大学生科院网站,一首《浣溪沙/贺韩春雨博士发明基因剪刀》的词还挂在第三条,后面两条新闻也是关于半年前韩春雨因“诺奖级”发现的论文发表在顶级刊物《自然·生物技术》(下称“《自然》”)期刊而扬名。五个月以来,这位年轻学者又因为实验的可重复性而饱受质疑。   近日,12名科学家向《自然》期刊提交其实验结果,均与韩春雨的论文结果有所不同。该期刊新闻发言人回应称,已收到关于韩春雨论文的多个意见,批评意见经同行评议后,有可能会被刊登。   10月31日,前后十几通电话之后,时代周报记者终于联系上韩春雨本人。他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希望质疑的科学家能当面与他讨论。   “今年8月,校方突然停电造成了实验室的实验材料全部损坏,让我一直很被动。”韩春雨语气中带有一些无奈,但语速很快,他多次强调自己很忙,半年来被一波波记者追访,他已经颇有些疲惫。   同在今年8月,韩春雨曾透露已有六七家实验室成功复制NgAgo研究结果,但拒绝透露是哪几家。而近日在接受《成都商报》记者采访时,韩春雨表示“让我自证清白是明显给我设的套”。   “这只是一个科学讨论事件,如今我已经重复出自己的实验。只是这个还没法给出确定期限,科学实验很难有明确的时间要求。”韩春雨对时代周报记者说。   被一篇“诺奖级”论文改变的,不单是曾经籍籍无名的青年学者韩春雨,还有同样不知名的河北科技大学。这所常年在排行榜上排名200开外的二本工科院校,拥有了一名学术明星,也拥有了进军“双一流”的机会。   虽然韩春雨谜题未有定论,但河北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河科大”)的生物工程(基因编辑)已被纳入河北省高校“双一流”建设中的17个“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项目”,是河科大作为二层次大学唯一入选学科。   风波里的实验室   韩春雨实验室位于河北科技大学中校区一栋老式实验楼里,楼前挂着不少宣传图册,在师资力量那一栏,正挂着韩春雨获奖的新闻。   华北平原的深秋天气已寒,实验楼里人不多,不少实验室都敞着门,韩春雨的实验室则大门紧锁,里面空无一人,烧瓶与器皿摆放得异常整齐,窗边还放了不少盆栽,比其他实验室多了几分生活气。这个冷清的实验室,在过去半年迎来了学校领导、媒体记者等各路人马,无比热闹。   韩春雨的手机留在了实验室里,接电话的是一名学生,“韩老师和(弟子)高峰都出差去了”。他说。   “咔嚓—”韩春雨另一间实验室的门突然打开,一名学生走了出来。看到时代周报记者上前,这名外形与高峰相似的学生脸上有些迟疑与警惕。这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学生表示,自己“也好些天没见到韩春雨老师了”。“现在都忙着做实验,推进韩老师的研究成果。尽管现在外界有很多质疑,可韩老师都替我们顶着,我们(学生)也没讨论这个事情。”他说。   同样的反应也出现在时代周报记者遇见的许多学生身上,外界传得沸沸扬扬的事件,在这个已经老旧的校园里波澜不惊。大部分学生对于韩春雨的印象,都来自5月发表的“诺奖级”成果论文,不少学生表示没有听说后来的质疑,或表示支持。   一名学生回忆:“韩春雨老师获奖,那会都上了电视,我们全都从电视里就知道的,感觉为整个学校争了光。质疑出来后,在韩春雨的贴吧里,能看到不少本校师生和质疑者的吵架帖。”   针对韩春雨事件,河科大在10月14日发表声明称“已有机构实现基因编辑”,并希望外界给予韩春雨及其团队一点时间。   河科大宣传部长张建功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校方目前正在等待韩春雨实验的进一步成果,才会有更进一步的声明。”他还表示,“这其中还涉及国家利益,因此不方便透露更多”。   对于河科大恳请给予“多些时间的说法”,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魏文胜提出,“这个实验的周期就两到三个星期,(韩春雨)想要证明,并不会花费太长时间”。   10月10日,12名学者公开实名发声,表示没能重复韩春雨的实验,更呼吁第三方调查,魏文胜就是其中之一。今年5月,他还曾邀请韩春雨赴京做报告。“当时是对他的实验成果很有兴趣,没想过要质疑他,只是后来我自己的实验做不出来”,他同样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我们只是以科学的角度在探寻此事”。   河科大的宠儿   韩春雨和河科大都在过去半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论文发表后,韩春雨本人成了河科大的“宠儿”,不仅校领导亲自来实验室慰问韩春雨,弟子高峰也被河科大聘请为教师。第二天,韩春雨被学校拟增补推荐参评2016年度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   7月13日,韩春雨当选为河北省科协副主席,并在当月被河科大推荐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候选人。   8月9日,《自然》对韩春雨事件作出回复的第二天,河北省发改委批复了河科大基因编辑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工程项目,河科大获得了2.24亿元的财政拨款。澎湃新闻报道称,“采购的仪器是韩春雨的,资金也来自于他”。   8月18日,韩春雨获评“美丽河北·最美教师”荣誉称号。   韩春雨成了河北科技大学宣传的金字招牌。在河科大2016年9月的开学典礼上,校长孙鹤旭发表演讲提到:“(学校)拥有一批在教学上认真负责、在科研上勇于创新的教师队伍,特别是一批像韩春雨一样的年轻老师。”   韩春雨实验室隔壁的河科大研究生王军对时代周报记者回忆:“韩老师以前的实验室里只有韩春雨和高峰。今年开学以后,整个实验室一下子新增了不少人。”   到了9月,尽管质疑声越来越大,但韩春雨和河科大依然通过NgAgo技术,获得了实实在在的项目和荣誉。   9月9日,韩春雨因基因编辑项目获得了100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9月21日,河北科技大学基因编辑技术研究中心采购进口仪器设备项目在石家庄开标,预算金额为1958万;9月22日,韩春雨成为河科大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推荐人才。   风波未平   发表“诺奖级”成果论文以前,韩春雨的生活轨迹只围绕着实验室。   “韩老师每天很早就骑着自行车来到实验室。他们实验室都是最忙的,周末和节假日常常不休息,也是最晚关灯的,晚上十一二点还在做实验。”韩春雨实验室隔壁一名研究生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论文5月发表之后,韩春雨当月的行程就排满了,他先后去了北京协和医院、北大和浙大做了3场学术报告,6月还接受了凤凰《名人面对面》的采访。   韩春雨实验室的学生表示:“韩春雨实验室的科研活动没有任何的改变。依然在做着自己的实验。”但也有学生表示,质疑出来后,韩春雨到实验室的次数变少了。   8月初,韩春雨对于质疑有着非常迅速的回复。例如7月30日,国际学者巴尔焦发出质疑仅一天后,韩春雨就通过媒体表示巴尔焦在博客上的内容是“非科学的”,并表示“他做得出来也好做不出来也好,从科学的角度上来说跟我们没什么关系”。   8月份中旬到9月底,韩春雨却突然在公众眼里消失。河科大在这段时间也一直没有任何官方回复。直到10月,伴随着诺贝尔奖公布,这一被誉为“诺奖”级别的发现,再度被推上风口浪尖。10日当晚,包括魏文胜在内的12名科学家联名要求韩春雨公开实验的全部原始数据。   河科大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教师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对韩春雨的理解。“科学实验有些时候是不可能公布出全部原始数据的,因为会涉及科学家自身的科研专利。科学家或多或少有一些保密心理。”他说。   12名科学家之一、中科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李劲松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韩春雨论文里只是给出了全部结论性的成果,但必须有全部原始数据,才能更好重复他的实验。”他认为近期内《自然》杂志会有权威的调查,“我们只是希望韩春雨及河科大以科学的态度来对待此事,而不是选择逃避”。   为什么要自证清白   2014年,在河科大任教了8年的韩春雨偶然看到荷兰科学家John van der Oost在《自然》杂志上的论文,报道TtAgo可以在高温条件下体外切割DNA。韩春雨受到启发,开始利用Argonaut进行基因编辑。   经过两年研究,韩春雨终于在《自然》上发表了自己的论文,该研究成果的核心为一项替代目前通用的CRISPR-Cas9的基因组编辑新技术NgAgo-gDNA。这一成果打破了国际基因编辑技术的垄断,被誉为第四代基因编辑技术。   当韩春雨仍深陷质疑声中时,被他挑战的第三代基因编辑技术领军人物、青年华人科学家张锋在10月末入选《时代周刊》“下一代领袖”(Next Generation Leaders)。   “下一代领袖”是《时代周刊》自2014年起的一项评选活动,张锋是本次榜单中唯一一名生命科学家。   张锋和韩春雨同为石家庄人,张锋亦曾深陷专利纠纷,至今仍未平息。   9月初,北大教授饶毅与中科院院士绍峰联名致信河科大,称韩春雨事件为“中国学术生态节点性事件,需要科学共同体认真对待。”   所谓学术生态节点事件,在日本有一个著名案例。2014年4月,日本理化学研究所的小保方晴子宣称发现类似干细胞的多能细胞,即所谓“万能细胞”,但半年后,其在《自然》发布的实验可重复性遭到质疑,最终被证实她未能制作出这种细胞,成了日文学术界的年度丑闻。小保方晴子的指导老师笹井芳树甚至自杀身亡。   面对种种猜疑,韩春雨再度打破了沉默。这一次,他表示愿意与质疑他的科学家们,当面讨论。
个人分类: 科技转贴|307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美国就南海仲裁发言遭讥讽
热度 5 岳东晓 2016-7-13 07:21
美国新闻发言人在新闻发布会上被问及对南海仲裁案的看法,该发言人认为既然菲律宾与中国是联合国海洋公约的签署国(美国不是联合国海洋公约的签署国),就应该遵守仲裁决定。 然后记者问,如果中国不遵守那又怎么办? 该新闻发言人称:判决下来了,责任在他们(中国与菲律宾)。仲裁书有500页,我们也没看完。 记者问,如果中国不遵守仲裁决定,是否违背国际法。 美国发言人称:是。 然后记者问:能不能问下,美国在什么时候遵守过对自己不利的判决? 美国发言人说:我找找。 记者道:不要去找尼加拉瓜(大笑)。 这位美国发言人说:你看来往前面翻了。我找找。找到了(一个美国与加拿大争端的例子)。 关于尼加拉瓜,发言人说,后来两国之间解决了。再说,他(发言人)不是律师,历史学的也一般。美国在各自争端上不站立场。 记者又问道对太平岛被裁决为“石块”的看法,是否会影响美国与台湾的关系。 发言人(不知是否知道太平岛)称不管怎样,不影响美国的一个中国政策。 Daily Press Briefing - July 12, 2016 (1)-1.mp4 MR KIRBY: -- will abide by its legally binding obligations under this decision. So it just got rendered. Let’s see where we go from here. QUESTION: And last one from me on this. Since foreign policy is more than hopes and expectations -- MR KIRBY: Should be, yeah. QUESTION: -- how do you plan to ensure that China will indeed abide by this ruling? Or are you just -- MR KIRBY: Well, look, as I -- QUESTION: -- just going to hope for that? Or -- MR KIRBY: As I said in my opening comments, the onus is on them. The decision has been rendered. For our part it’s some 500 pages. We’re still going through it so we can better understand it here. I suspect that the claimants are probably still reading through it, as it is pretty lengthy. But the onus is on them now. The tribunal has spoken, and it’s up to the parties now to abide by their legally binding obligations in there. QUESTION: Can I follow up? QUESTION: If China fails to abide by the ruling, then it will be in breach of international law? MR KIRBY: Yes. QUESTION: A follow-up. In a statement you said you ask for all parties to respect the rule of law and you support arbitration. Can you give me any example that the United States has ever complied with any of the rulings on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 particularly when it’s weighed against your interest? MR KIRBY: Yeah, actually I think I’ve got one in here somewhere. Hang on a second. I know I’ve got one in here. QUESTION: Don’t look in Nicaragua. (Laughter.) MR KIRBY: You’ve been reading ahead, haven’t you? Ah, where is it? Here we go. I knew I’d find it. So we believe an example can be found in the resolution of a contentious and long-disputed maritime boundary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anada in the Gulf of Maine. To resolve that dispute, the U.S. and Canada brought the legal question to third-party dispute settlement before a chamber of the International Court of Justice and argued the case on its merits and complied with the decision. So we have – we’ve done this ourselves. QUESTION: But you know, as Brad just mentioned, there are other cases that you didn’t really complying with the ruling. And there was this article yesterday written by the Harvard professor Graham Allison. Actually, he pointed out that none of the UN security permanent members, none of them has ever applied by the ruling of the permanent court of arbitration when it comes to the issue about their sovereignty or the Law of the Sea. MR KIRBY: That doesn’t change the fact that it’s a legally binding decision. That might – that’s very interesting. I’m not a lawyer, but it doesn’t seem relevant to the fact that this tribunal decision is legally binding. And on Nicaragua, so I’m told – or at least I have here – that this case was over 30 years ago in which the U.S. participated at a jurisdictional stage. The U.S. and Nicaragua ultimately resolved this case bilaterally, which Nicaragua withdrew their position voluntarily. So just so you know I got that in there. But again, to your – I haven’t read this gentleman’s argument, and I’m no lawyer. I was barely a good history student, so – what I can tell you, though, is that this is a legally binding decision and it’s our expectation – and, oh – and frankly, it’s the world’s expectation. This is – it’s not just the United States. The world is watching now to see what these claimants will do. The world is watching to see if China is really the global power it professes itself to be and the responsible power that it professes itself to be. The world’s watching this. QUESTION: Yes. Just to follow up on that, other great powers before – as I mentioned, the UN Security Council members, they haven’t even complied with their ruling before. So how would you expect China to comply with the ruling? MR KIRBY: Again, I think that’s an interesting case that’s not relevant. I mean, your argument is not relevant. This is a – I can’t speak for every other member of the UN Security Council. I gave you two examples where the United States worked these kinds of things out peacefully, one through arbitration. It is a legally – there’s no dispute here. I understand that the Chinese have made an argument that they’re not going to abide by it. I’ve heard that loud and clear, okay. But that doesn’t change the fact that it’s still a legally binding obligation. And it’s the world’s expectation that China will abide by its obligations under this legally binding decision. QUESTION: What if China doesn’t? MR KIRBY: I’m not going to get into hypotheticals. China should care about abiding by it, because China should care about the fact that the entire world is watching what they’ll do now, in this – in the event of the tribunal’s decision. QUESTION: And the final one. In a statement, you also mentioned you – we are still studying the decision and have no comment on the merits of the case. Does that mean you may not necessarily agree with all the rulings? Because one of that Taiwan actually objected was the island Taiwan controlled called Taiping Island and the arbitration ruling said it’s a rock instead of island. MR KIRBY: I’m – what I’m – my comment stands. We’re – it’s a 500-page decision. We’re still working our way through it; it just got rendered today. And so I’m not going to make any specific comment on this particular case. QUESTION: But if you haven’t studied – if you haven’t finished studying it, how can you support everything the -- MR KIRBY: We certainly – we are certainly familiar enough with the decision and the components of it to say what we say before it got rendered, which is it will be legally binding. I’ve said the same thing for a matter of days now, even before we knew what it was – that it was going to be legally binding and that the expectation would be that all claimants would abide by their responsibilities under it. That point hasn’t changed since before the decision got rendered, and it’s certainly not going to change now. I’m not going to talk about the specifics of the case, as you – as I’ve said also many times, the United States isn’t taking a position on individual claims. We do take a position on coercion and the use of force or military pressure to try to change or to try to affect the outcome on these claims. We’ve long said that we want these disputes resolved peacefully, in accordance with international law. This tribunal decision represents that law and, again, it’s our expectation that all sides are going to abide by it. Okay. QUESTION: Can I ask – just following up on this – I mean -- MR KIRBY: Who are you? QUESTION: Nick Wadhams from Bloomberg. MR KIRBY: Okay. QUESTION: So China already responded to your statement, filing a solemn representation, basically protesting it. We had Senator Dan Sullivan today calling for a review of U.S. force posture in Asia, possibly considering putting a second aircraft carrier strike group in the region in response to this ruling. So what is the next step for the U.S.? It was totally anticipated that China would reject this ruling. They’ve now done so. Aside from urging them to adhere to a ruling that we already knew they were not going to respect, what is your next step? MR KIRBY: Well, it’s day one. And the next steps are for the parties to determine, not for the United States to determine. As I said, the onus is on them now to abide by the obligations set forth in the decision. It’s day one, so let’s see where it goes. And I’m not going to get -- QUESTION: But -- MR KIRBY: Wait a second. I’m not going to get ahead of hypothetical situations of what the United States will or won’t do. We – our expectation, the world’s expectation is that all claimants – both claimants in this case – are going to abide by their obligations. So let’s see if that actually happens. And then I’m certainly not going to speak to hypothetical military movements one way or the other. We have a strong presence in the Asia Pacific, not – for a variety of reasons, not aimed at any one country. And I don’t see any change to that presence. In fact, it’s all part of the President’s rebalance to the Asia Pacific, where you have a majority of the U.S. Navy out there as well as many assets from other of the services. Now we’re – we – five of our seven – five of our seven security alliances are in the Pacific region. We have enormous commitments from a security perspective that we absolutely will abide by. But I’m not going to speculate one way or the other about intransigence on this and what that might mean for military posture going forward. QUESTION: Now, given that China has now basically made this a bilateral issue by directly protesting your statement, I mean, does the Secretary have any plan for contact with Wang Yi again? Are there any channels that you guys are going to open up with the Chinese about – I mean, it seems like we’ve now moved pretty far beyond both sides calling for abstaining from provocative statements. I mean, we’ve now got pretty provocative statements on both sides. MR KIRBY: It doesn’t mean that we’re going to stop urging restraint and calm and sensibility and a sense of maturity and leadership in the wake of this decision. Those are still required. Number two, as I mentioned, he did speak to Foreign Minister Wang Yi before – obviously a few days ago – before the decision. I don’t have any future phone calls to announce today or to speak to, but he routinely speaks to his Chinese counterpart on a range of issues, and I suspect those conversations are going to continue. And as for opening up new channels, there’s no need to do that. We have lots of communication channels open with the Chinese here at the State Department, the Defense Department as well, and of course, the President also has a way of communicating with President Xi. So there’s lots of ways that we will continue to stay in touch with China going forward. QUESTION: John, can I follow up on Itu Aba? MR KIRBY: On what? QUESTION: Itu Aba, the Taiping Island in the South China Sea. Can I follow up on that quickly? MR KIRBY: Sure. QUESTION: I’m not going to quiz you on 500-page details of the ruling. (Laughter.) MR KIRBY: Good. QUESTION: Itu Aba – some called Taiping Island – is the largest land feature in the Spratlys chain. And so today’s ruling, to some of the legal experts, a little bit surprising because it was defined as rock, not island. Given the fact that Taiwan has about 200 people post in Taiping or Itu Aba, what role does the United States want Taiwan to play going forward? MR KIRBY: Well, look, again, I’m not going to speak to the specifics of this case, as I said at the outset. Nothing’s changed about our “one China” policy and our desire to see cross-strait relations be productive and peaceful. But other than that, I’m not going to comment. QUESTION: Shouldn’t Taiwan be – does the United States consider bringing Taiwan to a negotiation table to – when trying to find a peaceful and diplomatic way to solve the disputes? MR KIRBY: I know of no such plans. Again, nothing’s changed about our “one China” policy, nothing. Barbara. QUESTION: In March, the Chinese pulled back from what looked like land reclamation plans for the Scarborough Shoal, reportedly under U.S. pressure. Just wondered if you were confident that they would keep that stance after this ruling or whether there was sort of diplomatic exchanges or urges from here that they don’t take that action. MR KIRBY: We have been nothing but consistent for many months about our concerns about militarization of feature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President Xi, when he was here standing next to President Obama, made clear that they weren’t going to do that. We have seen some signs in recent weeks that some of that activity continues, and we have been, again, very consistent, very clear with our Chinese counterparts about our ongoing concern with – in that regard, and that’s not going to change. Now, I can’t possibly speculate what China may or may not do going forward after this decision, but they themselves have committed to not militarizing features, and that’s our expectation. And frankly, that’s the expectation of plenty of countries there in the region and many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 Yeah. QUESTION: Mr. Kirby, very quickly, you said you are consistently concerned about land reclamation activities by China. Some people in China point out that, in fact, China is hardly the first country to do so. Vietnam, the Philippines did that in past, but in those cases the U.S. was not so eager to project their anger or protest. Is there a double standard here? MR KIRBY: Look, I’m not going – again, we’re not taking individual positions on individual claims, but I think it’s a far cry and a stretch to compare what China has done in just recent months and certainly over the last year or so with land reclamation and militarization with any such potential like situations from other countries in the region. There’s absolutely no way to compare the scope and the size and the character of it. QUESTION: But from your statement this afternoon, it seems that Washington can imply, if not dictate, what countries in the region in South China Sea should or should not do based on a piece of treaty, UNCLOS – which, of course, the U.S. did not ratify. This Administration, along with others -- MR KIRBY: And we continue to urge the Senate to -- QUESTION: -- tried to push for it, but you never get the two-third majority of the Senate. MR KIRBY: We continue to urge the Senate to ratify. We’ve -- QUESTION: Do you think the U.S. -- MR KIRBY: This Administration has been very, very clear about that. But we still abide by the central tenets of it, even though we aren’t a signer. QUESTION: But when you abide by the central tenets, do you think the U.S. loses kind of the moral authority to do that when it does not ratify it? MR KIRBY: This isn’t about expressing moral authority, and I kind of reject the implication in the question. This isn’t about the United States projecting moral authority. This is an international tribunal which came up with a legally binding decision that the United States didn’t influence. We said before that they reached it that it would be legally binding; so did the world. Now they’ve reached it; it’s still legally binding, and the world is going to be watching what both claimants do in terms of meeting their obligations on this. As I said at the outset, the United States doesn’t take a position on individual claims. We do take a position on coercion, and part of coercion is the potential militarization of land features that appear to have only one outcome in mind, and that is to press, potentially through force, these claims when those claims ought to be settled through exactly this kind of a process. QUESTION: And finally, do you think the U.S. in any ways contributed to the rising of tensions, militarization in South China Sea when they send bombers and cruisers, frigates in the region so often? MR KIRBY: No, I don’t, and here’s why: The United States military has a presence in the Pacific. We are a Pacific power. Five of our seven treaty alliances are in the Pacific. We have enormous security commitments in the region. And when we operate our ships and our aircraft, we do so in international airspace and international maritime space, and we train with our allies and our partners. And those are serious obligations, because our military has an – has a responsibility to protect and defend the United States national security interests. And we’ve been doing that for a long time, well before these issue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came up. So the short answer is, no, I don’t. Said. QUESTION: Can we move to a new topic? MR KIRBY: Yeah. QUESTION: Are we done? QUESTION: Just follow on that point – in the statement, you asked for all claimants to avoid provocative actions and rhetorics. Does that also include United States? MR KIRBY: The United States isn’t committing provocative rhetoric or actions. I’ve said, again, we don’t take a position on these claims, and our military operations in the region are 100 percent aligned -- QUESTION: (Off-mike.) MR KIRBY: Listen, now, I know where you’re going here. I get that you don’t like this, but that doesn’t make it less true, that our military operations in the region are designed to look after U.S. national security interests, including the interests of five of our seven treaty alliances. We have enormous responsibilities. We have been and remain and will remain a Pacific power. And so as the Secretary of Defense has said, we’re going to fly, sail, and operate in accordance with international law where we need to to protect those interests. That is not something new. That is something that the United States military takes very seriously, and has for decades – well before this discussion was even being had about the South China Sea. Said. QUESTION: Can we go to Syria? MR KIRBY: Yeah. QUESTION: Yeah. Today -- MR KIRBY: I can’t believe I’m actually glad to move on to Syria. (Laughter.)
5075 次阅读|6 个评论
分享 珠三角第一代农民工老去:还乡留城都茫然
稻草 2015-9-7 21:02
本报针对珠三角第一代农民工的调查发现,30年来,他们把青春血汗贡献给了城市,如今他们日渐老去步入囧途   2015年7月,国家统计局公布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言人盛来运指出,50岁以上的农民工数量和比重都在加快提升,这个现象值得高度关注。   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40岁以上的农民工达1.2亿人,占中国农民工的43.8%,差不多占半壁江山;农民工平均年龄已由2010年的35.5岁上升到2014年的38.3岁。   农民工老了。这个群像的侧影,不再是工业园里那些活蹦乱跳的鲜活生命,不再是流水线上那些手脚麻利的小姑娘,而是建筑工地里那些佝偻的搬砖大叔,马路上那些大暑天仍然穿着制服的扫街阿姨。   掐指算来,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第一批进城务工人员不少已年过六旬,他们有的早已回家种田养孙,有的却还盘桓在城市里打工、糊口,“退而不休”。对于“回不去”的那一代农民工,“日暮乡关何处是”的愁绪,格外鲜明。   连日来,羊城晚报记者在广州、深圳、佛山与东莞四市,走访了多位45岁以上的“第一代农民工”,试图以田野调查、个案调查结合问卷调查的形式,还原他们的生存、养老现状——他们回家了吗?他们还在异乡打工吗?工作了几十年,他们能像“城里人”一样退休吗?他们能顺利领到养老金吗?他们老有所养吗?   我们的样本里,既有在打工多年的城市领取退休金的,也有异地领社保回家颐养天年的,当然,也不乏因为缴费年限不满15年而暂时无法享受社保的。“退而未休”是他们的基本状态。记者采访最年长者已过六旬,工龄超过23年;最年轻的也年近50。多年来,他们像城里人一样工作,于法于情,他们都与城市融为了一体,而现实情况却是,他们面前横着几座难爬的“大山”,经济的、社保的、心理的……   此篇报道,谨献给那些把青春血汗挥洒在繁华都市的外来建设者,他们老了,是很多人的父亲,母亲,父老乡亲,虽然他们老了,他们也希望明天会更好……   文/羊城晚报记者 曾璇 杨辉   实习生 余波 欧楚欣 胡丽丽   调查   数据1 老有所养是最关心的问题   羊城晚报记者、实习生用两周的时间,在穗、深、禅、莞四座城市以调查问卷、电话采访的形式访问了100名45岁以上的农民工。本次调查在广州发放40份问卷,深圳、东莞及佛山各发放20份。回收有效问卷总共82份。   受访文化程度以小学、初中的男性居多,如下图:   文化程度:   选项 小计 比例   小学 33 40.24%   初中 45 54.88%   高中或技校 3 3.66%   大学 1 1.22%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82   制表/林春萍   本次问卷调查设置了8个问题,采集的样本虽然有限,却也希望以管窥豹,瞥见第一代农民工在珠三角城市生存现状的概貌。同时,中山大学法学院提供了一份涉及了深圳500多位第一代农民工的民间调研,此调研与羊城晚报开展的调查有数据上的部分呼应,本次调查也部分引用,并作出特别说明。   数据2   环卫工和制造业者多有社保   参与本次调查的被访者中,从事制造业与环卫工作的购买社保率较高,这也是与国家统计局调查的大数据相吻合的(国家统计局的调查显示,2014年仅16.7%的农民工有养老保险,制造业的参保率最高,也仅达到21.4%;建筑业仅3.9%的工人购买了养老保险)。   记者采访的所有从事环卫工作的农民工,都购买了社保;而从事建筑工种的,则购买社保的比例大大降低,问卷问及有16名建筑工,大多数工人表示,自己所在的建筑公司没有为他们购买社保,但给他们买了意外人身事故保险及工伤保险,由于没有购买五险一金,导致他们的问卷无效。   总体而言,购买了社保的比例达到八成以上。而中山大学在深圳对厂工区的调研显示,购买职工养老保险的比例达到9成。这说明经过多年多方的努力,特别是《社会保险法》颁布实施后,社保缴纳情况已经大为改观。   1   数据3   八成人对社保落地有信心   第一代农民工虽然不是太了解国家的社保政策,但是说到老有所养的问题,没有一个不关心。   当被问到“您现在工作的企业在给您按时、足额缴交社保方面做得如何? ”满意度约为66%;而有34%的被访者选择了“一般”、“不太好”及“非常差”。相比对企业参与社保的满意度不够理想,被访者对国家政策执行还是非常有信心,逾八成人认为社保政策能落实,仅15%的人对落实执行社保政策显得没信心。   第一代农民工对于现行社保政策,最担心的是“未来政策变化,领不到现在承诺的金额”,数量达50%;也有超过三成的人对异地转保困难表示了疑虑(如下图):   对于现行社保政策,最担心的是什么?   选项 小计 比例   个人缴交占工资收入的比例太高 3 3.66%   企业承担部分不缴足 12 14.63%   未来政策变化,领不到现在承诺的金额 41 50%   异地转保困难 26 31.71%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82   制表/林春萍   调查显示,经过多年的宣传普法工作,第一代农民工对社保的理解明显有所提升,也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比如一名女工有高血压,需要长年取药,她参加的医保就可以为她分担大部分的药费。73%的人认为现行的社保对生活的保障“有很大意义”及“有一定意义”;高达76%的人在有自由选择权的情况下,表示会继续缴交社保,不过依然有两成左右,表示如果可以选择会退保。   受访者对现行缴纳的社保金额占工资收入的比例(如个人交8%的工资作为养老保险),也大部分持认可态度,超过九成认为比例适中,仅8%左右的被访者,认为过高。   数据4   近两成农民工超50岁   早在2008年,国家统计局就建立了农民工统计监测调查制度,至今已连续发布了6份报告。2014年全国农民工监测数据显示,全国共有农民工2.74亿人,50岁以上的农民工超过4600万人,比重达17.1%。老一代(1980年前生人)农民工中有三成从事建筑业。而在新生代农民工中,对应的数字仅为14.5%,不及前者的一半。受教育水平、劳动技能及身体条件制约,第一代农民工中的大多数人仅能从事建筑、环卫这样重体力、低技术之类的工作。   以前,农民传统的养老方式有三类,分别是依靠土地、储蓄、子女养老。农民工老了,按照传统的方式,就自然是“解甲归田”了。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会人口结构的巨大变化,传统的模式正在经受巨大的考验。农民工老了,他们的工作、养老、医疗等许多问题都还没有衔接好,特别是在2008年《社会保险法》出台之前就已经在城市苦苦打拼的那些第一代农民工,共享城市发展的硕果并不那么容易。   “全社会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农民工的问题不仅是他们自己的问题,同时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问题。”他说,学术界和社会舆论这些年来一直在呼吁,废除城乡分割的二元治理结构;同时,只有从法律和制度上切实保障农民工各项权益,才能够让中国的城镇化道路走得更好。   疑问   户外劳动者能否早退休?   在调查中,有环卫工人向我们反映了个案,一名来自四川的农民工,今年已经53岁,早已买够15年的社保,按照正常退休年龄,50岁他早已回老家享受天伦之乐,但公司规定60岁才能退休,他现在每个月仍要继续购买社保,为此他表示不解。相当多的受访者认为,作为户外劳动者,环卫工人不应该和坐在办公室的工作人员一样的时间退休,他们希望国家在制定退休政策应该因工种而定,如女性环卫工人可以50岁退休。   同时,也有多位受访者表示,自己快到了退休的年龄,而社保却远远没有买够15年,如果自由选择,他们会选择退保,但他们也非常担心异地转保政策的衔接问题。退休了才发现社保未买满15年,不知该何去何从,这一问题在深圳显示异常突出。   中山大学法学院的调研同样显示:200多名工龄15年以上的老工人里,仅有一半的人缴满10年养老保险。而且仍然有半数以上的工厂并不是依法为全部劳动者缴纳养老保险,而是有选择地缴纳。   困境   还乡与留城的两难尴尬   肖叶青画了一幅画:画的下方是年轻时候的她和一张桌子,桌子上空空如也,“就好像年轻时候的我,辛苦,贫穷,一无所有”。画的上方,是太阳和燕子,“希望我今后的生活像阳光一样温暖,像小鸟一样快乐自由。”她在画上写了几个字:当我老了。   这是她的一个愿景,不过,她并不知道实现的途径。现实的囧况是:家乡,不甘回去;城市,留得辛苦。   肖叶青曾是深圳一家港资制衣厂的车工。厂子不大,现已倒闭,留下了60余名追溯补偿的员工,其中有9名是像肖叶青这样已达退休年龄的女工。她1995年来深圳打工。31岁时的一头秀发,如今已是花白。见证岁月的,还有她出租屋里的两台缝纫机,十多年时间,这两台机器几乎消磨了她所有业余生活,也为孩子换来了学费与生活费。   回乡:养老的囧况   尽管没工打了,肖叶青不愿离开生活了20年的深圳。没有权威统计数据显示,像她这样还留在城市的第一代农民工具体有多少人。   他们有的已经举家迁入了城市:一家三代挤在几十平方米的出租屋里,周围也都是他们的乡里乡亲。比如佛山三水,据不完全统计有近万贵州铜仁人居住,他们甚至一个村一个村地迁徙出来,三代甚至四代同堂的都有。而在深圳石岩,记者走进了一个湖南邵阳人集中的出租屋群,至少有十个50岁以上的“第一代农民工”在这里。他们中的大部分人,用了多年时间含辛茹苦地把自己的血汗钱拿回家盖了房子,可说不清为什么,他们的孩子甚至他们自己,都不愿意回去。   肖生解就是他们中的一员。他已经六十有二,1996年进了深圳宝峰印刷厂,一直未曾跳槽。他老伴也在这个厂工作了13年,同样没有买过社保。老肖是个技术公认不错的电焊工,连老板家里的防盗网都是他亲手焊的。   长期的劳动在他身上留下了许多印迹:双手粗糙、关节粗大,手指无法伸直,常常咳嗽,有时带血。治病要钱,家中老母要赡养,如果不是发现疑似尘肺,两个月前年逾花甲的他还在继续打工。   老肖和其他的第一代农民工向记者一一诉说不回去的原因:辛苦了一辈子才发现养老保险没买够15年,怎么都要等政策下来交完保险领到养老金才走;自己回去了,子女不回去,孙子们又成了留守儿童;城里打工,怎么算都还是比在家种地划算;老家的人都出来了,回去也没什么伴儿;生病了还是大城市医学发达;习惯了这边的气候,冬天舒服……   一言以蔽之:回乡养老,不得不面对经济上缺乏收入、生活上缺乏照料、人际交往上缺乏乡情、公共设施与服务缺乏完善以及农村“空心化”等种种窘境。   留下:社保续不上   社保是他们心心念念不愿离开的重要原因之一。   记者采访中发现,第一代农民工缺乏了解政策的途径,当年,他们中的不少人对政策的懵懂与不信任,有的质疑为何要扣掉8%的收入,更多的质疑老了拿不拿得回。2007-2009年,珠三角城市曾掀起的外来工退保的大潮正是这种质疑的直接反应。   据深圳社保中心统计,2008年该市近500万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但当年退保的人数多达83万人;而东莞2007年就有超过60万人次办理了退保手续,一天最多时退保金达30多万元。“那时大家都在问,可不可以不买,而且很多都认为交了以后就退不了了。”肖生解说,许多工人都是到快退休时开始关注养老保险,比如他自己,工作了17年,到退休时才发现,厂方只给他买了五个月的社保。   而对于肖叶青,工厂的倒闭,使她补缴养老保险的希望也落空了。7年半的养老保险依然放在社保站,尴尬的是,这笔钱不知如何是好。由于城乡养老保险转移接续的操作问题尚未解决,无法转回老家;由于深圳市出台的相关规定,补缴社保只有两年的追溯期,所以她目前也补缴不了。她和肖生解都打起了官司,希望能通过法律手段,为自己争取养老金。   深圳市的有关规定虽然允许企业与工人协商补缴,但两年的追溯期与“按日加收万分之五的滞纳金额”大大增加了工人们与企业协议补缴的难度,一名工人粗算了一下,10年的补缴金额为3万,而滞纳金则高达10万。   事实上,即使工人与企业达成补缴协议,目前来看,他们依然无法实现养老夙愿。   法律界人士认为,深圳较突出的第一代农民工不愿放弃养老金回乡的原因在于深圳的地方性法规。《社会保险法》第六十三条规定,用人单位未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由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责令其限期缴纳或者补足。这里的“责令”,并没有时效限制;而深圳则出台了一个“2年”的时效限制。   中山大学法学院讲师黄巧燕介绍,“2年”的追溯期,也许法律依据来自《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的规定:“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行为在2年内未被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发现,也未被举报、投诉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不再查处。”但是,她认为,上述规定只能要求劳动监察部门以责令方式强制用人单位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时效为两年,但该规定不能说明社会保险费只能、只应当追缴两年。   多位法律界人士认为,深圳社保补缴的细则至今尚未出台,如果出台,地方法规应与上位法相衔接,以更好地解决劳资矛盾,同时解决第一代农民工悬而未决的社保补缴问题。   期盼   像城里人一样退休   在广州和东莞,已陆续开始有第一代农民工领到了养老金。他们实现了像城里人一样退休的梦想。   湖南籍环卫工何杏平一直记得2014年3月3日,那天,她在广州领到第一笔退休金,1233.76元。金额虽然不多,但作为首批在广州退休的外省务工人员,能“像城里人一样退休”,她感觉自己15年的辛苦也算是有所回报。举着退休证,她对着摄影记者的镜头笑开了花。   她向记者出示了自己保留多年的工资单,从1996年起一直到2011年退休,厚厚的一沓工资单已经泛黄。从最初不到200元,到2005年实发工资终于上千。   个案   领着退休金 做着小买卖   在番禺几家鞋厂干了23年普工的李荣,觉得自己也是幸运的一员。她交够了15年的养老保险金,现在退休了,每个月都能有1280元的养老金。她和丈夫在番禺租了一间小小的出租屋,退而不休,和朋友一起经营起一家小超市。虽然辛苦,但以前都是给老板打工,现在是给自己打工了,说起来,李荣脸上扬起了笑意。   想当年,她每天早上7点半上班,凌晨3、4点下班,持续地加班与工作让她疲惫不堪,“为了防止在工作时间睡着,我们都是工作一段,赶紧跑去用冷水冲脸、冲身上,浇醒自己,一晚上就这样重复。”当拿到第一个月的工资270块钱时,觉得一切付出都是物有所值,李荣非常兴奋:“这在老家根本不可能的,在老家我做缝纫,平均一天才两块钱”。回忆上世纪90年代的打工生涯,李荣觉得有苦有甜,居然二十多年就这样过了。   她之所以在广州没有走,是因为她的丈夫只交了11年的养老保险,每个月必须去南村镇社保局交800多块钱,还要交4年,他才能有养老金。为了这笔养老保险及日常的开销,50多岁的丈夫选择在建筑工地上做杂工。年纪大了,身体大不如前,最近常下雨,李荣的丈夫在工地无处躲藏,反复淋雨后的代价是卧病在床好几天。如果几年后,她丈夫也有养老金,不用干活两人加起来有三四千元,“日子好得简直不敢想象”。   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徐晖明副教授对此文亦有贡献
个人分类: 时事转帖|1735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傅莹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副部长
热度 5 VANO 2013-3-6 00:14
傅莹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副部长
外交官傅莹, 蒙古族 ,内蒙古 通辽 人; 北京外国语学院 英语系毕业, 英国肯特大学 国际关系硕士研究生;中国职业 外交官 。曾任中国驻 菲律宾 、 澳大利亚 、 英国 等国大使,是中国第一位:少数民族女大使、驻大国女大使。是继 龚澎 、 王海容 之后,新中国为数不多的女性副部级外交官。以善于沟通著称。2013年3月4日任 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新闻发言人。 姓名: 傅莹 外文名: Ying Fu 国籍: 中国 民族: 蒙古族 出生地: 内蒙古通辽 出生日期: 1953年1月 职业: 中国 外交部 副部长 毕业院校: 北京外国语学院 宗教信仰: 马克思列宁主义 主要成就: 中国第一位少数民族女大使 中国第一位驻大国女大使 全国人大首位女性新闻发言人 语言: 汉语、英语、法语、罗马尼亚语 父亲: 阿民 目录 生平简历 工作经历 危机大使 所著文章 关于世博 《明镜》周刊采访 小国不能肆意侵犯大国 展开 生平简历 工作经历 危机大使 所著文章 关于世博 《明镜》周刊采访 小国不能肆意侵犯大国 展开 编辑本段 生平简历 傅莹 傅莹的父亲阿民,是 蒙古族 著名哲学家 艾思奇 的学生,曾官至新中国 内蒙古 军区宣传部副 部长 。在父亲的教导与家庭氛围的熏陶下,傅莹从小就热爱读书。阅读的爱好,训练了她 缜密 的逻辑,也培养了她独立思考的能力。 “ 文化大革命 ”开始后,父亲蒙冤入狱,傅莹的读书时光也被打碎了。她16岁上山下乡,来到内蒙古一个生产建设兵团的广播站劳动。回忆起这段岁月,傅莹说:“这是一段很艰苦的经历,但并不都是不愉快的。上山下乡锻炼使我能够吃苦、坚毅,而且做事情能够不计较得失,能够敢于奉献。”三年中,她往返于兵团各处,不辞劳苦地爬电线杆、架银幕,给战友们放映电影,与此同时还坚持自学,完成了高中各科目的学习。1973年,傅莹作为工农兵学员考入 北京外国语学院 ,她的数学得了满分,被同学们戏称为“数学家”。正是这种“ 数学家 ”的精神激发她孜孜不倦地努力,提高专业技能。她的专业是英语,第二外语是 法语 ,可是傅莹似乎还嫌不够,为了适应工作的需要,她又学习了 罗马尼亚 语。 傅莹 1992-1993年参加联合国在柬埔寨的维和工作。中国第一位参加维和的女性。1993-1997年在 外交部亚洲司 工作,任副处长、一秘、 参赞 等职,主要负责亚洲多边合作和东盟事务。1997年出任驻印度尼西亚使馆 公使衔参赞 。1998年出任驻 菲律宾 大使,当时45岁,成为 中国 最年轻的女大使,也是第一个少数民族女大使。2000年出任 外交部 亚洲司司长,经历了 东帝汶 危机、 阿富汗 战争、参与推进中国与东盟建立 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朝核问题斡旋和六方会谈。2003-2007年3月任驻 澳大利亚 大使。2007年4月-2010年3月任中国驻英国大使。 在2008年 西藏 骚乱发生后,北京奥运火炬传递在 英国 受阻,傅莹以 中国 驻英大使的身份在英国《 每日电讯报 》撰文,对示威者试图夺取火炬的“暴力行为”加以谴责,并抨击西方传媒企图把中国“妖魔化”;同时,她还警告“中西间了解的鸿沟愈来愈大”;而中国则更需要“保持耐性”,“等候世界了解”。 2009年12月任外交部副部长 。 傅莹 是个地道的蒙古族人,始终表现出蒙古族人的坚韧与 睿智 。进入外交部后,傅莹很少有机会回家乡,但不管走到哪里,她都带着蒙古族人的习惯。在一些隆重的场合,常能看到她身穿民族服装,庄重之余,更有一种特别的韵致。2004年,傅莹出任中国驻澳大利亚大使,当有媒体问及她的饮食习惯时,她说:“我喜欢喝奶茶,就从国内带来砖茶,周末熬奶茶喝。”除了喜欢 奶茶 ,傅莹还喜欢听蒙古族的长调。在外交场合,她从来不需要为赠送礼物发愁,因为蒙古族歌曲的CD是她的“送礼专利”。 傅莹简历: 1977年毕业于 北京外国语大学 ,1985-1986年在英国肯特大学深造,获硕士学位。   1978-1982年任驻 罗马尼亚 使馆随员。 1982-1990年任 外交部 翻译室三秘、二秘、副处长等职,承担国家领导人的翻译工作,参与解决柬埔寨问题的和平谈判。 1992-1993年参加 联合国 在柬埔寨的维和工作。   1993-1997年在外交部 亚洲 司工作,任副处长、一秘、参赞等职,主要负责亚洲多边合作和东盟事务。   1997年出任驻印度尼西亚使馆公使衔参赞。   1998年出任驻菲律宾大使。   2000年出任外交部亚洲司司长,参与推进中国与东盟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朝核问题斡旋和六方会谈。   2003-2007年3月任驻澳大利亚大使。   2007年4月-2010年3月任中国驻英国大使。   2009年12月任外交部副部长。 主管亚洲地区、边界与海洋事务和翻译室 。 爱好阅读、艺术,喜欢体育运动,打高尔夫和网球。   傅莹的丈夫 郝时远 是 内蒙古 武川人,现任中国社科院民族研究所所长,是位民族问题专家。两人育有一女。 中国政府特使访缅 2013年1月19日 在仰光拜会了缅甸总统吴登盛,双方就进一步深化中缅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深入交换了意见,并一致同意要维护好中缅边境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新闻发言人 作为中国首位 少数民族 女副外长,也是继1974年 王海容 之后中国第二位女性副外长,2013年3月4日,傅莹迎来一个新角色——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新闻发言人。 自1983年全国两会首次举行新闻发布会至今,全国人大发言人共有6位,依次是曾涛、姚广、周觉、曾建徽、 姜恩柱 、 李肇星 。观察这些发言人的履历,多有处理外交事务、应对新闻传媒的熟稔经验。 编辑本段 工作经历 1992年-1993年,她参与了联合国五常任理事国关于解决 柬埔寨 问题的谈判,经历了难得的一次外交锻炼。傅莹1993年从柬埔寨回国后一直在外交部亚洲司工作,先后担任综合处处长、亚洲司参赞,主管综合调研、东盟事务、亚太安全等。1997年调任 中国 驻 印度尼西亚 使馆工作,出任首席馆员公使衔参赞。1998年11月,傅莹被 江泽民 任命为中国驻 菲律宾 第八任大使。她成为中国第一位少数民族女大使,也是中国最年轻的女大使。《民族画报》的 巴义尔 在一篇文章中提到:上任前,傅莹走访了许多单位,阅读了大量的书籍材料,并专程去 山东 德州参观了 苏禄国东王墓 。明朝永乐年间,菲律宾古代国王 苏禄 访问中国,途中病逝于 德州 , 明廷 将其厚葬在德州,该国王的妃子和两个王子等十余人留驻中国守墓,并与明廷调拨的回民通婚繁衍。傅莹在这里感受到了她赴任后对发展中菲两国现实友好关系所必须作出的努力。 2000 年4月,傅莹奉调回国,出任外交部亚洲司司长,是该司建立以来的第二位女司长。此后四年,傅莹经历了东帝汶危机、阿富汗战争、中国与东盟建立 战略伙伴关系 等事件,并参与处理朝鲜半岛核问题、推动六方会谈。在此期间,其外交才干更得到了全面的提升。其中,傅莹尤以推动促成 朝核六方会谈 受人瞩目。朝核问题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自2002年10月以来,朝核问题再次突出,导致半岛局势紧张,也引起 国际社会 广泛关注。为了推动朝核问题的和平解决,中方邀请 朝鲜 和美国来华举行北京会谈。中、朝、美三方会谈于2003年4月23日—25日在 北京 举行,时任中国外交部亚洲司司长的傅莹作为中方代表团团长与朝鲜 外务省 美国局副局长 李根 、 美国 助理国务卿 凯利 率领的代表团进行了会谈。在三方会谈上,傅莹明确表示:中国期望通过对等和平的方式来解决朝核危机。最终,在这次会谈中,三方团长把手握在一起,各方同意,通过外交渠道,就继续会谈进程保持联系。这为后来的朝核六方会谈奠定了基础。 2004年3月,傅莹出任中国第十任驻 澳大利亚 大使。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始派驻女大使。20余年来,先后共有37位女性担任驻亚非欧美等国家的大使。中国女性出使国家最初大多集中在亚非一些中小国家或 北欧 诸国。傅莹出使澳大利亚,是20多年来女大使一次重大突破,也是中国女大使任命的一个重大突破! 在 澳大利亚 担任大使期间,经历了 悉尼 领事馆政治参赞 陈用林 、以及原 天津 市国安局工作人员郝凤军等人的叛逃事件,努力消减这两起事件给中国造成的负面政治影响,并积极推动中国和澳大利亚的双边关系。 出使澳大利亚期间,傅莹应邀做一场关于中澳关系的演讲,竟然有550多名听众闻讯赶来,而且都是自掏腰包、购票入场,这样的规模在澳大利亚实属罕见。看到这个阵势,主办方对傅莹开玩笑说:“比尔·盖茨来墨尔本演讲时都没有这么多人参加,看来你的魅力和吸引力超过了盖茨!”演讲结束后,现场观众的提问一个接着一个,踊跃程度让傅莹感到意外。这场演讲,最终持续了三个小时,大大超出了主办方的预期。坐在返回酒店的汽车里,傅莹思绪万千。她说:“在从事外交工作近30年里,我从未像今天这般强烈地感受到,中国的声音在国际上有这么多人认真聆听,推动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有今天这般广阔的空间。”傅莹在澳大利亚就任的三年,是中澳两国关系史上最好的时期,两国高层互访不断,政治互信加强,经济合作增长较快。 2007年2月份,在由 澳大利亚 华人团体协会主办的悉尼 华人 华侨欢送傅莹荣调晚宴上, 澳大利亚联邦 律政部长卢铎赞誉傅莹大使:“我政治生涯中所见过的逾千各国大使中的No.1大使,最能代表和维护中国的利益,最富有影响力和魅力。” 2008年4月11日,国家主席HJT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免去查培新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 驻大不列颠及 北爱尔兰 联合王国特命全权大使职务,任命傅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英国特命全权大使。傅莹也成为继 王海容 之后中国第二位副部长级的女外交官,而且是第一位独立驻西方大国的女性大使。   编辑本段 危机大使 自2007年傅莹出使英国以来,中英关系并不平静。然而,就在公众的注视中,傅莹一次次地化解了危机。 2008年西藏3.14打砸抢烧事件发生后,英国部分媒体不仅不报道骚乱实情,甚至不顾新闻道德和准则,刻意剪辑录像或加工图片,制造假象。中国 政府 和驻英 使馆 向有关媒体提出严正交涉,也陆续收到了一些媒体的致歉。但是,这些迟到的致歉根本无法挽救业已形成的负面影响――中国 大使馆 遭到暴力威胁,北京奥运会遭媒体唱衰,而更加迫在眉睫的问题是:半个月后奥运 圣火 将开始海外之行。在伦敦,圣火能不能得以有尊严地传递? 傅莹决定正面出击,进行一次媒体公关。2008年3月28日,傅莹来到英国广播公司( BBC )第一新闻频道收视率最高的节目――《早餐》,接受 现场直播 的电视采访。傅莹身穿中式服装,一头银色的短发,气质优雅干练,她怀里抱着两只憨态可掬的“福娃”,又使她平添几分亲切。“最近几个星期,人们每天都在议论北京奥运会,但是议论的方式和内容却让人错觉北京奥运变成了联合国首脑峰会,要负责解决全部的重大国际、国内问题。”听到傅莹的这句话,主持人也忍不住笑了起来。显然,时常关注国际新闻的人都有这种感受。傅莹继续说:“政治问题当然很重要,但讨论和解决它们有很多合适的方式,政治问题是不可能在足球场和游泳池里解决的。”“还奥运一个单纯的意义”――傅莹的这句话,道出了关注奥运会的人们的心声。 而谈起即将到来的火炬传递,傅莹既没有表现出忧虑,也没有大谈奥运火炬的神圣意义,而是来了个“换位”思考。她说:“不少中国人印象里的英国人,还是穿着黑色风衣、打着雨伞的形象,而透过火炬传递的镜头,没到过英国的中国人可以看到一个真实的英国。”包括主持人在内的很多伦敦市民终于感受到,奥运并不仅仅属于 北京 一个城市,圣火传递可以把伦敦和北京紧紧连接在一起。 事实上,北京奥运会只是个“由头”。英国人对西藏问题的误解和偏见由来已久。如何让英国民众尽快了解事件的真相呢?傅莹的目光再一次投向了媒体。 2008年4月5日,就在奥运圣火抵达伦敦的前一天,傅莹在英国的主流大报《 泰晤士报 》上发表了署名文章《奥运火炬不暗淡》(The Olympic torch is undimmed),细腻地描绘了自己过去在西藏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并佐以翔实的数据,将西藏的历史与现实娓娓道来。“西藏的美丽,曾吸引我数次前往……每次看到大昭寺门前磕长头的善男信女,看到藏族老奶奶摇着转经筒,看到年轻的喇嘛激烈地辩论教义,谁能不深深感动于他们的虔诚呢?”在她的笔下,西藏的形象不再神秘遥远。第二天,伴随着2008年伦敦的最后一场雪,北京奥运火炬传递开始了。伦敦是圣火境外传递中路线最长、时间也最长的一站,但当时谁也没有料到,伦敦也将成为圣火遭到暴力阻截的第一站。傅莹大使作为火炬手参与传递,但很快就发生了“藏独”分子抢夺火炬这令人震惊的一幕。 4月13日,傅莹就在英国另一家主流媒体《星期日电讯报》上发表文章《如果西方能够倾听中国》。她以亲历者的视角,讲述了同行的中国志愿者所受的委屈,讲述了中国年轻人的愤慨,还讲述了自己的女儿对整个事件的不解,惟独把愤怒深深地藏在了字里行间。“在那些大声抗议、示威的人当中,很多人可能从来没有见过西藏。而对于中国人来说,西藏是备受喜爱的一片热土。”面对西方媒体不分青红皂白的随意评论,傅莹则毫不客气:“在西方,很多人抱怨中国对媒体不够开放。而在中国,我们则认为西方媒体应该学会如何努力获得尊重。” 在一周之内,两度在英国主流大报上撰文,这立刻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此后,媒体上便不断传来傅莹的声音。2009年7.5事件后,傅莹发表在《 卫报 》上的文章再度成为热点。这篇《团结流淌在中国的血脉中》(Unity is deep in China's blood),以那首在中国家喻户晓的歌曲《我们新疆好地方》开篇,对英国读者而言可谓新颖别致。文章紧接着回顾新疆的历史,谴责恐怖分子的行径,读来十分引人入胜。此文发表后,在《卫报》网站的读者跟帖中就有读者说:“这篇温和的文章,从中国人的角度反映了最近乌鲁木齐事件的事实和感受。我相信所有国家都珍惜团结、反对暴力。” 2009年11月,英国《 太阳报 》刊登了一条很有意思的新闻,说《X元素》(X Factor)这档电视选秀节目的选手,就住在中国大使馆的旁边,“粉丝”们没日没夜的守候与喧哗打扰了大使馆的日常工作,于是,中国大使傅莹“发飙”了,还“上诉”到了英国外交部。这条新闻,要描写有描写、要细节有细节,简直让读者想不信都不行。 这件事算不上大,因为一份大众娱乐报纸,杜撰了一条“新闻”,倒也无伤大雅。可是这事儿要说小,却也不小。《太阳报》是英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每天的发行量都在300万份以上,实际读者可能超过1000万。这件不大不小的事儿,处理起来很棘手,发个正式通告吧,未免小题大做,而故作大方又显得虚伪――用脚趾头都猜得出来,中国大使馆的工作人员确实被《X元素》的“粉丝”们给烦得够呛。 傅莹再次作出反应。首先,二话不说,先把招儿接下来――“这真是太逗了,当读到关于我们大使馆卷入‘外交纠纷’的报道之后,我发现自己竟然也陷入了《X元素》的热潮之中。”接下来,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报纸爆料,我们就爆更猛的料――其实,大使本人也是《X元素》的“粉丝”,而且点评起选手来头头是道,甚至不吝赞美之辞:“他们十分有天赋,他们能拥有如此众多的粉丝,一点也不奇怪!” 再来一招“借东风”――向英国民众介绍一番中国的“超女”、“快女”等选秀节目,趁机让他们了解,地球另一端的中国年轻人也有着同样的娱乐与时尚。最后,话锋一转――“但是在中国,制片方可不会让选手住到居民区里去,否则成千上万的‘粉丝’一来,还不得把居民区淹没了吗”,坦然承认大使馆已经不堪忍受“粉丝”骚扰了。 一套“太极拳”打下来,不仅把误会澄清了,还让英国人看到了大使可爱的一面,甚至了解了当今中国年轻人的时尚生活。不得不承认,傅莹的沟通技巧实在高明。 但是,傅莹也并非总是柔声细语,在祖国需要的时刻,这位女大使同样能够做到有理有节、掷地有声。 2009年3月29日,伦敦金融峰会前夕,面对BBC的摄像机镜头,傅莹直言不讳地指出了外界对中国经济的误读:“当人们给中国扣上‘富裕’、‘有钱’和有大量外汇储备等各种帽子的时候,中国民众会感到这是在吹捧中国,甚至是在忽悠中国。”而在英国毒贩阿克毛被我国依法处决前后,傅莹干脆利索地拒绝了英方的所谓谴责抗议,就连英国的网友也拍手称快道:“中国这次干得漂亮!” 傅莹所表现出的幽默与机智,让人难以拒绝的柔性的表达方式,以及独特的气质和个性的语言,一改往日中国官员“不苟言笑、铁板一块”的形象,也正是她屡屡在关键时刻发出直击人心灵的声音,成就了她“危机大使”的美誉。当中国的对外宣传陷入被动时,难怪有人慨叹:中国的傅莹太少了! 事实上,如何向英国人说明中国以及中国的“西藏问题”,曾让傅莹头疼了很久,而这段心路历程,在奥运火炬伦敦传递过后一个月才终于在媒体上披露出来。傅莹说:“我们生气,我们愤怒,但是冷静下来以后还要考虑怎么办,还要考虑今后怎么跟这个世界打交道。我这些天一直在观察,一直在思考。怎么样让我们的声音出现在西方的媒体上,怎么样能让更多西方的公众了解我们的立场,了解中国的真实情况。”她克制住一时的情绪,用理智的头脑控制着细腻的文笔,写出了那篇产生了广泛影响的《如果西方能够倾听中国》。 而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是,傅莹曾一度产生过放弃发表这篇文章的念头。当时,虽然中方的奥运火炬团队承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冲击,但英国的媒体却漠不关心,依旧不负责任地鼓吹所谓“西藏问题”。“后来我看BBC转播奥运火炬在旧金山的传递,评论员尖酸刻薄的评论令我觉得他们实在太不可救药了,就放弃了发表这篇文章的想法。”2008年4月经历了北京奥运火炬海外传递过程中发生的风波后,傅莹在接受本刊书面采访时这样写道。 几天之后,傅莹到英国电讯媒体集团(Telegraph Media Group)与管理层人员座谈。她直言不讳地指出,对3.14事件和奥运火炬传递的歪曲报道已经引起了海内外华人的强烈反感,西方媒体应该恪守职业道德,尽量做到客观公正。而这家集团的高管则坦承,英国媒体普遍对中国缺乏了解,他也表示英国公众对中国并无恶意。眼看北京奥运越来越近,人们对中国的兴趣也不断增长,英国电讯媒体集团的高管趁热打铁,表示愿意加强英中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愿意为英中公众之间的健康辩论提供机会和平台。傅莹感到,这家传媒企业的态度是友善的,便同意将《如果西方能够倾听中国》给他们发表。而《星期日电讯报》果然没有辜负傅莹的信赖,既没有随意删减,也没有断章取义,而是全文刊发。 事实证明,傅莹的决定是成功的。这篇文章,不仅在英国引发了一场辩论,还被其他一些国家的报纸转载。香港《 大公报 》曾评论说:“动之以情,也更有一种力量。她不断以个人化的表达方式,传达中国人的感受与声音,以心香之诚,泪酒之悲,纪其实而存其真。相信绝大多数心是肉长的西方人,也会闻之亲切、思之动容的。”傅莹说:“这件事给我的启发很大,说明国际社会是希望听到我们的声音的,关键是如何把握和运用机会。”此后,她就再也没有放松过与英国媒体的联系,时常走访英国各大电视台、电台、报社,与媒体高管会谈,把中国的想法和立场源源不断地“灌输”给这些掌控着英国舆论的人。 虽然现在西方社会对中国的兴趣很大,也有了解的意愿,但是了解的途径有限,了解的程度自然也就不尽如人意。“西方人对中国的了解在逐步增加,但是相对而言,还是很不充分的。”在2008年那次书面采访中,傅莹对本刊这样写道,“英国人喜欢看书,但是在英国的书店里找找看,能够把今天的中国说清楚的书太少了。”可能就是出于这个原因,傅莹从不放过与英国主流人群和年轻一代的沟通机会。牛津、剑桥、伦敦政经学院等著名学府,还有各类非政府组织,都留下了她的足迹,她在这些平台上发表演讲时,既不避讳热点,也不惧怕争议,例如中国是强国吗,中国的崛起对世界意味着什么,中国将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国与能源等,都是她的话题。 正如傅莹所说,只有“实事求是,要早说话,要多说话,说明白话”,才能化不利为有利,化消极为积极 。 2009年12月外交人事调整中最夺人眼球的当属傅莹由驻英大使晋升为副外长。 傅莹的晋升,可谓题中应有之义,因为在过去两年中,她在英国的表现堪称优异。最重要的是,与中国外交官普遍的讲究纪律、缺乏亲和力不同,她的公关工作做得很好,以至于国内出现“傅莹模式”的说法。傅莹的晋升也是当局对傅莹模式的认可。 傅莹个人无疑是成功的,但这不代表傅莹模式能够在中国外交战线大面积复制。换言之,学她并不容易。不过,大使为驻在国媒体撰文先例一开,其他外交官所受的限制也就少了。 编辑本段 所著文章 《如果西方能够倾听中国》 4月6 傅莹 日那天早上,我看着窗外漫天飞舞的雪花,不禁想:今天的北京奥运火炬 伦敦 段的传递将会怎样? 大约八个小时以后,当第80位火炬手,英国著名 中长跑 运动员霍尔姆斯手举 祥云火炬 ,跑上千年穹舞台,点燃了圣火盆时,场内4000多名观众一片欢腾。 这一天将以北京和伦敦之间的一次碰撞留在人们的记忆中,这个碰撞火花四溅,充满躁动,中国是首次举办奥运会的发展中国家,而英国则是迎接火炬的第一个西方国家。 在返回机场的大巴上,北京奥组委年轻的女士们,包括前奥运冠军乔,都坚定地认为是全英国的人在跟她们作对。一个女孩说,"这哪里是养育了莎士比亚和 狄更斯 的国家啊!"另一个说,"英国人的绅士风度到哪儿去了?"我花了很长时间试图说服他们,但从她们潮湿的眼睛中我明白,我没有做到。 我完全理解她们的看法。她们一整天都在车辆间来回穿梭,照应火炬手,鼻子冻红了,双手冰凉,前一天晚上只睡了三个小时的觉,有些人刚刚吃上午餐留下来的三明治。更糟糕的是,她们一路上还要反复经受暴力冲抢火炬的行径。 而我很幸运地坐在后面的车上,有机会看到数万伦敦人顶风冒雪前来欢迎火炬,有挥手致意的老人,也有在风雪中表演节目的演员们。 夜幕降临,看着奥运包机慢慢滑动到跑道上,我不禁想,飞机是否变得更加沉重了?北京奥运火炬全球传递这个艰难的旅程将让13亿中国人民可以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也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 一个年轻朋友看了BBC对火炬伦敦传递的转播,他在给我的信中写到,此刻百感交集,有悲哀、愤怒,也有不解。像他一样,很多人可能从中领悟到,中国融入世界不是凭着一颗诚心就可以的,挡在中国与世界之间的这堵墙太厚重了。 最近,在中国两亿网民中最流行的不仅是有人企图抓抢火炬的场景,更是一些感人至深的场面,例如火炬在巴黎段的传递中,坐在轮椅上年轻纤弱的中国残疾人运动员 金晶 ,用自己的双手和身躯紧紧护住火炬,使冲抢火炬的暴徒无法得逞。中国网民们对一段时间以来,西方一些媒体不惜使用移花接木的手段和来自别国的假照片攻击中国进行所谓"镇压",也感到尤为愤怒。 而在这堵墙的另一边,情况则完全不同。像我这样身处中西方之间的人,不能不对中国和西方国家公众之间彼此印象向两个不同的方向下滑的趋势深感忧虑。 我不禁要问:为什么在涉及中国的问题上,一些媒体的一概而论的随意批评能够被西方公众不加思考地接受,为 傅莹 什么没有人质疑,这样的批评到底涉及到哪些具体问题,确切情况如何?为什么一些报道,包括数字,能够在毫无事实依据的情况下连日登载在新闻里面? 那些大声抗议和示威的人里,很多可能从来没有见过 西藏 。对于中国人民来说,西藏是备受喜爱的一片热土,关于西藏的信息也很充足。每年有四百万游客到西藏 观光旅游 ,过去五年,西藏 农牧民 收入增长了83、3%。2006年,西藏全区有学校1000多所,在校学生50多万人。西藏有宗教活动场所1780余处,平均每1600人一处,比 英格兰 地区每3125人一座教堂的比例还要高。在宗教卷入政治这一复杂的问题上,分裂是不能接受的。一个基本事实是,人民群众衣食无忧,居住条件不断改善,而解决温饱问题正是历届中国政府多少个世纪追求的政策目标。西藏有自己的自然特色,不会像东部城市一样完全工业化,但是它会以符合自己条件的方式,与中国其他地方一样不断取得进步。 我亲身经历了中国逐步扩大的开放过程,一直是改革开放的坚定支持者。 80后出生的中国年轻一代成长在国家不断繁荣富强、人民教育水平不断提高、社会自由度不断扩大的年代。在最近事态的冲击下,他们开始对西方世界进行新的集体的反思。我的女儿也是西方文化的爱好者,在我们周末长时间的网上交谈中,她至少问了几十个'为什么'。我深深地感受到她的困惑。很多对西方持有浪漫看法的年青人,对西方媒体妖魔化中国的企图十分失望,而妖魔化往往会引发相应的反作用。 我衷心希望通过这些事情中国的年轻一代能够对西方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西方国家仍然是 中国改革 进程中的重要伙伴。 在西方很多人抱怨中国对媒体不够开放。而在中国,我们则认为西方媒体也应该学会如何努力获得尊重。如果西方媒体能够更加关注和报道今天中国的真实情况,而不是纠缠一些不存在的或者陈旧的问题,这将有助于改善他们的声誉。 我在英国的这一年里,深感外界对中国的报道比80年代中期我在英国留学时多多了。大多数的报道还是贴近中国的实际的。中国也处于信息爆炸的年代。希望西方国家能有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努力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更多了解真正的中国。世界曾等待中国融入世界,而今天中国也有耐心等待世界认识中国。 编辑本段 关于世博 傅莹:世博会在中国国际化进程中具有历史性意义 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傅莹2010年5月3日在世博会波兰馆时说, 上海世博会 为中国人了解世界提供了特别好的机会,在推动中国国际化过程中具有历史性意义。 她说,全世界对中国都很关注,“中国人民要尽可能快地适应世界对中国期待升高的现实,世博会就给大家带来这个(适应的)机会”。 傅莹说,中国的生产方式处于转型期,消费者的理念也需要变化,世博会对中国的生产者是一个刺激创新的机会,对中国消费者观念的革命性变化也具有历史性意义。 另一方面,中国人以自己对世博会的参与,宣告了参与国际化的热情。“每一个排队的人都在向世界宣告中国人对世界的兴趣,”傅莹说,“很多外国人来到世博会,最感兴趣的可能就是(了解)中国人。” 在参观过程中,她拍了很多展馆外排队长龙的照片:“这让我很感动,这些排队的人群本身就是最好的展览,表明我们对世界非常有兴趣。 ” 傅莹说,她参观了中国馆和 英国 馆、 德国 馆、 波兰 馆等展馆。每一个外国展馆都有自己的特色,在很短的时间里,向参观者说明自己,把自己的国家展示出来。中国馆也很好地说明了自己,特别是8分钟电影让她感动,《 清明上河图 》也让她震撼。 2010年5月3日年下午3点多,傅莹出现在波兰馆,波兰总代表麦伊曼一一向她介绍了波兰馆内的展示:剪纸是波兰传统的民间艺术;这个视频展现了波兰过去的生活,那时人们的生活很艰辛……傅莹饶有兴致地看着,并不时和麦伊曼进行交流。 “波兰馆民族色彩很浓,这说明,这个国家对自己的历史非常自豪。而且波兰馆特意选择了很多和 中国文化 有联系的元素,比如剪纸、龙等。波兰馆的“微笑”十分温暖人心,无形中拉近了中波人民之间的距离。”傅莹对波兰馆如此评价。 谈中国馆:“我最爱的当然是中国馆,看到那部讲述一个家庭四代人故事的《历程》,我流泪了。我觉得人物选得非常好,那位老先生是一个农民,通过他们家几代人的聚散离合来展现他们和我们所生活过的农村与都市。我们中国人就是这样,一代代从山里走出来,再走向城市,我觉得这部片子让人知道‘我是谁’。还有《清明上河图》实在太棒了,我认识的一些欧洲人说要把这做成DVD,以后拿到学校里让孩子们看。” 谈 沙特 馆:“沙特馆非常上心,做了精心的设计。之前中国人对 沙特阿拉伯 并不了解,但参观完沙特馆之后,参观者就会知道沙特是怎么样的国家了。” 谈英国馆:“英国馆独具匠心。当时英国馆命名时还有点犹豫,工作人员询问我叫什么名字比较好,我说‘蒲公英’就很好。英国人说这个名字在网络上投票分也是最高的,很高兴,英国馆后来真的取名为‘蒲公英’。” 谈德国馆:“德国馆非常丰富,用灯光、色彩和声响打造的‘人文花园’、展示德国设计产品的‘发明档案馆’和‘创新工厂’、展示各种德国发明的新型材料的‘材料 之园 ’,参观到最后的‘动力之源’,还让你大声叫,一刻都不让你闲着。”
6473 次阅读|7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珍珠湾全球网

GMT+8, 2024-6-4 18:58 , Processed in 0.044134 second(s), 10 queries ,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