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enzhubay.com

珍珠湾全球网

 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tag 标签: 经济学家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分享 为什么土地私有化之后,印尼农民反而破产了?
稻草 2017-6-20 15:37
  2015年5月2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对耕地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在土地流转中,“特别要防止一些工商资本到农村介入土地流转后搞非农建设、影响耕地保护和粮食生产等问题。”   在土地流转和多种形式规模经营的过程中,具体以走何种农业发展道路为主?目前学界主要有三种看法:主流经济学家主张美国式的规模农业道路;美籍学者黄宗智提倡在“新农业”兴起基础之上,发展小规模的资本-劳动双密集型家庭农场;华中“三农”学者贺雪峰支持小农经济中自发兴起的、适度规模经营的“中农”。三者争论不休、莫衷一是,或许是因为我们“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加拿大学者Tania Li的新著《土地的终结:一个边疆土著地区的资本主义关系》(Land’ s End: Capitalist Relations on an Indigenous Frontier)或许能帮助我们理解上述问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或未可知!   Tania Li观察的地点是在印尼苏拉威西岛中部劳杰高地一个农业社区。一直以来,劳杰高地都遵循“谁劳动,谁占有”的所有制原则,即在付出一定劳动之后,劳动者就是其劳动产品的所有者。但因为自然条件的限制,生存不易,高地居民在强调自身个人权利的同时,也重视对他人和社区的责任,通过相互依赖以求生存。这点也体现高地地区实行的集体土地所有制度上。集体土地主要包括两种:未经开垦的原始森林(do’at)和拓荒者(pioneer)开垦的土地(ulat)。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后者。根据“谁劳动,谁占有”的原则,拓荒者在开垦一块土地之后,便自然成为这块土地的所有者。等到拓荒者去世后,其子孙后人可以使用这块土地,但不能将之分割,也不能占为己有。按照高地人的风俗,子孙后人只是从拓荒者那里“借用”这块土地。久而久之,这块土地也就为周边邻居和社区成员所共享。如此,私人的ulat就获得了一种“公有”性质。   高地居民虽久居山林,但深谙市场交换原则。在1990年代之前,高地居民和沿海地区之间就存有紧密的市场关系。高地居民为沿海的商品所吸引,但相比之下,沿海地区更需要高地居民给他们提供山货和食物。另外,由于土地轮流使用制度,即每个人可以轮流使用相应的土地,给予高地居民基本的生产资料,所以沿海地区没有办法强迫高地居民出卖其劳动产品,也无法强迫他们去生产多于其自身需求的食物。当贸易条件不合适的时候,高地居民就不会出卖他们的劳动产品。所以,一定意义上,高地居民在和沿海地区的市场关系中占据主动位置。但相比于繁华的沿海地区,高地居民一直羞愧于自身的“低素质”、“低文化”,他们极力想改变自身的境况、向往现代村庄生活;他们渴望政府可以提供基本的社会服务,包括道路交通、学校、医院等;他们渴望能够融入到整个国家的主流中去。   怀抱着发家致富、提升生活水平的梦想,高地居民在1990年代初期开始将可可引入当地种植。可可作为一种高产值的“新农业”,取代了传统意义上以粮食作物为主的“旧农业”。但也正是因为这一改变,瓦解了劳杰高地土地集体使用制度,建立了土地私有制度,进而在根本上颠覆了高地的传统实践,并将新的实践和社会关系带入高地。高地地区的“大转变”之所以会产生,主要是因为可可树“多年生”的特性打破了当地“每年轮流使用的”土地集体所有制度,使得土地被私有化和商品化。   在劳杰高地,整个“圈地运动”通过三种模式来展开。第一种就是高地居民社区内部,主要是通过排挤亲属而占有拓荒者新开垦的土地。第二种则是圈占公共原始森林。到了1996年,当社区内部土地差不多已经被分割完毕之后,高地居民开始圈占原始森林。在这一圈占过程中,拥原始森林管辖权的通灵者“近水楼台先得月”,率先在原始森林中抢占了大量土地。第三种则是政府的发展规划。在现代“发展”理念引导下的当地政府视高地居民为“落后、未开化和没有生产效率的”,因而积极鼓励“资本进山”,让更为“先进、文明和有生产效率的”沿海地区居民进入劳杰高地投资买地,从事可可、丁香树的种植。这就进一步加剧了劳杰高地土地的私有化和商品化,并进而影响到更为偏远的内陆地区,从而使土地私有化浪潮有如多米诺骨牌一样,从沿海波及到内陆地区。   看似再普通不过的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却影响深远。可可树、丁香树的种植悄无声息地打破了原先的土地集体使用制度,建立了土地私有制度,这无异于是劳杰高地发生的一场“土地革命”。在这场“土地革命”中,大部分高地居民或多或少都“圈占”到了属于自己的土地。他们乐观地期望能在自己的土地上通过辛勤劳动来获得丰收的果实,以提高物质生活水平,过上一种稳定的“中农”式生活。但让他们万万没想到,结局却是少部分人掌握了大部分土地,而大部分人或苦苦在小块土地上挣扎生存、或被迫出卖劳动力换取工资收入。原因何在?   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是可可价格与粮食价格的相对比率。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时期,可可价格飞速上涨,超过粮食价格,部分农民获得一笔意外之财。看到可可价格上涨,农民跟风种植,劳杰高地的土地基本上被可可树覆盖,包括原先生产粮食的土地。这就促使农民“生活资料的商品化”,他们开始依靠市场来获取基本的生活资料。但好景不长,随着粮价的不断上涨,价格挤压效应开始显现,“中农被腰斩于剪刀形的物价动态下”。特别是在2008年世界粮食危机期间,必须买进的粮食价格飞速上涨,需要卖出的可可价格持续低迷。大部分农民无力偿还借款,出售土地成为他们的唯一选择。另外,种植可可树所需的高昂农资投资,对于原本就缺少资金的小农户来说就是一个沉重的负担,他们的生产状况只能是越来越差。除此之外,一些偶然性因素,例如干旱、家庭成员的生来病死、不良嗜好(赌博)、欠债等,也会使得无地、少地的农户陷入更为窘迫的境地或者失去土地。   在这些极为平常的因素共同作用下,“意料之外的后果”就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建立。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并不仅仅取决于土地、劳动力的商品化,还取决于另外一个重要过程——即原先可以使人们获得食物、劳动力、土地和帮助其渡过危机的“非商品性关系”被侵蚀了。尽管劳杰农民传统的生活并非是一个田园诗歌般、无灾无害的乌托邦,但因为能够较为顺畅地获得土地、困难时刻又有亲属邻里的帮助,所以至少也可以维持生存。也正是因为“非商品性关系”的存在,所以无论是否有“效率”,劳杰农民都可以年复一年、代复一代的自在耕耘。但在土地私有化为商品之后,传统的“非商品性关系”都被侵蚀了,劳杰农民开始经历“简单再生产的挤压”。资本主义关系在劳杰地区“一旦建立,这些关系就体现出其强制性,它们侵蚀选择,既不能被取消,也不能回避”。没有竞争力的农民丧失土地等生产资料,沦为无产者。   本以为通过种植可可树、丁香树,加上辛勤劳动,总能获得富裕,但劳杰居民没有预见到自己和邻居之间会出现这样一种新形式的不平等;他们也没有看到使他们难以过上稳定的“中农”式小康生活的那些因素;更没有预料到竞争、利润会悄无声息地重构他们的社会关系。“圈”到手中的土地还没有捂热,一个接一个的“巨浪”打来,土地便接二连三地被圈走。要么进入市场,要么等着饿死,这就是劳杰农民唯一的选择了。   那劳杰农民是否有可能退回到之前的生活呢?答案是否定的。首先是土地的终结。在国际社会的压力下,印尼政府将境内一些山地、丘陵地区(包括劳杰地区)划定成环境保护区,但这一政策的实施并没有考虑到当地农民的土地使用和生计问题。保护区的划定使得无地和少地的劳杰农民难以像其父辈那样再去开拓出新的土地。其次是劳杰农民自身也不想回到过去。尽管自己和邻居的差距越来越大,但是他们一方面没有意识到导致这一差距产生的机制,另一方面也不将其视为一个问题。相反,他们认为是一些特殊事件、个人天性、机遇等这些偶然因素才导致了邻人的富裕和自己的贫穷。他们认为总有一天可以在自己的土地上获得成功,而现在唯一需要的就是勤劳和决心。   那劳杰农民是否可以找到另外一条发展路径呢?似乎也是希望渺茫。虽然当地政府以增加就业为名大力发展油棕榈行业,但种植园的经理更喜欢雇佣外来工人,而非劳杰土著居民。虽然也有资本进入劳杰地区投资(开办种植园或者开矿),但资本在乎的只是土地,而不在乎当地劳动力的多寡。另外,外出打工被欺骗、被出卖的惨痛经历,使得当地居民不愿意外出打工;而语言差异、受教育水平等因素,使得他们即便外出也难以找到工作。   纵观劳杰地区近20年的发展变化,Tania Li指出,可可的种植、土地的终结在劳杰地区最终可能会导致两个发展趋势:第一,土地越来越集中到少数人手中。这些手握雄厚资本的大户,将抓住各种机会从贫穷者手中购买土地。第二,资本的撤离。随着可可产业的衰落,具有趋利性的资本可能撤离高地地区,流向利润更为丰厚的地区和行业。而对于大部分劳杰农民来说,“已经陷入到没有土地、没有工作、没有福利以及没有帮助的困境之中”,等待他们的只能是穷途末路。   《土地的终结》一书则向我们展现了资本主义关系得以建立的一种“隐秘的方式”。将劳杰高地农民赶出土地的过程并不是来自外部的力量——掠夺土地的公司或国家机构。换言之,资本主义关系并不是由外部力量强加到劳杰高地的,反而是在社区内部自发生长起来的。从粮食种植这一“旧农业”向可可种植这一“新农业”的转变,并没有给劳杰农民带来他们梦寐以求的发展、过上一种稳定的“中农”式生活,反倒使得他们被吸附进了资本主义生产逻辑之中,在“价格的挤压”和“简单再生产的挤压”之下,不断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经历着无产化和半无产化的洗礼。   回到中国农业发展这一问题上来,主流经济学家认为应该在给予农民更为完整的土地权利的基础上,促进现代规模农业的发展;黄宗智则倡导基于“新农业”的发展培育起小规模的资本-劳动双密集型的家庭农场;贺雪峰则认为应当坚持维护当前中国式小农经济并大力支持小农经济自我调整产生出来的“中农”阶层。然而,印尼劳杰高地20年急剧转变的例子恰好给我们提供了检视这三个办法的机会。毫无疑问,劳杰地区的农民在“圈地运动”之后大都获得私人土地,但是完整的土地权利并没有让他们更好的保有土地,在经营失败、家庭困境面前,农户不断失去土地;而对于“新农业”这一路径来说,虽然看似可以获得更高的收益,但在生产、生活资料商品化态势下,农民面对的将是无情的资本主义生产逻辑;至于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中农模式,在资本主义的生产逻辑下将被快速分化,小部分得到发展,大部分则境况越来越差。中国农业出路何在,仍是我们值得反复思考和探索的沉重课题。(作者:陈三白 )
个人分类: 时事转帖|1627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美国创新不断,为何生产力却停滞不前?
热度 1 稻草 2017-5-19 08:35
  多年来,一个悖论把经济学家难住了:在美国这样一个技术创新层出不穷的国家,为什么生产率停滞不前?   经济学家们基本上排除了一种解释,即测量有误,同时考虑了其他几种解释。但我们很可能只是在目睹一段暂时的间歇期:2010年以前,技术进步曾推动生产率增长,而在不久的将来,这一幕可能会再次上演。   悲观看法:创新之死   2016年,西北大学(Northwestern University)经济学教授罗伯特·戈登(Robert Gordon)在他的著作《美国经济增长兴衰录》(The Rise and Fall of American Growth)中断言,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到2005年已基本接近尾声。信息技术进步给商业流程带来的一切重大变革都发生在这段时期内,如电子邮件、电子目录、桌面出版、机场自助登机设备、条码扫描器和信用卡快速授权等。   如今的创新,比如移动计算、机器人技术、3D打印、人工智能和无人驾驶汽车,对企业的运营方式几乎没有产生什么影响,因为这些创新要么跟企业关系不大,要么还没有成熟到能作出重大贡献的程度。 640   1937年-1940年 vs. 2009年-2014年:每小时生产量的年增长率。   最重要的是,在戈登看来,这些技术创新所催生的任何生产率增长,目前都被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放缓、人口增长疲弱和收入不平等加剧等因素造成的生产率损失遮蔽住了,而且这种状况还将延续下去。   这种理论解释了为什么在令人兴奋的技术进步和诸如埃隆·马斯克(Elon Musk)这类创新英雄频频出现之际,生产率反而持续减速。   只有两种情形能够替代戈登对技术进步的悲观看法:   其一,技术创新对生产率的贡献衡量有误,贡献其实很高;   其二,这种效应被延迟了,我们将在未来某个时点见证生产率再次增长。   非市场效益   经济学家最近围绕这场辩论,发表了一些颇具影响力的论文。他们声称,智能手机、Facebook和谷歌搜索提供的大多是一些对生产率几乎没有影响的非市场效益;许多国家的生产率都有所减速,尽管它们都热情拥抱硅谷的创新。 1   日本、德国、美国等国家的生产力下降。   但美联储经济学家大卫·伯恩(David Byrne)和两位合作者,在4月发布的一篇论文中声称,测量有误仍然是一个重要原因,但不太明显。   伯恩指出,2010年至2015年,科技行业的多因素生产率(multi-factor productivity,该指标将产出与劳动力、资本和能源等不同类型的投入关联在一起)增长了10.9%,而不是官方数据显示的3.1%。 2   伯恩对比了1974年-2015年官方数据和各项研究数据的差异。   多因素生产率通常被用作创新的替代指标;科技部门当下的创新速度高于其他经济部门,但尚未对劳动生产率产生显著影响。   伯恩和合作者写道:“科技部门的创新速度呈现出了明显的疲态,这让人们进一步认为,科技部门推动总体劳动生产率增长的空间所剩无几。我们认为,高科技领域生产率加速可能预示着数字革命将带动第二波生产率增长浪潮。”   换句话说,许多在科技产业扩散的创新还没有转换成整体经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这也符合人们的直观感受。   亚马逊正在某实体店试点没有结账柜台的做法,由于技术还不够完善,所以尚未全面推行;   特斯拉正在销售数以万计具备各种酷炫功能的电动汽车,但该公司和传统竞争对手尚未将其带入大众市场;   优步正在提供自动驾驶汽车的打车服务,供应商正在降低大规模生产这种汽车的技术成本,但他们还没有为这种技术积累够迈向主流市场所需的经验;   拜神经网络技术所赐,谷歌翻译终于开始输出类似于人类书写的句子,但仍不足以实现可靠且专业化的跨语言互动。   临界点   一些技术已经迫近临界点。     一旦跨越这个关口,它们就会像2005年以前的创新那样,彻底革新商业流程。 这个发展进程已经催生了许多重要的新技术领域,而这些领域的相互竞争正在压低价格,推高多因素生产率。   这些创新领域现在就像是螺旋弹簧。我们还不清楚,若这些弹簧“展开”,将释放多大的能量:一些技术可能会达到自然极限,无法做出重大贡献;另一些技术可能会受到监管壁垒的限制,但其他技术可能成为重要的生产率推动器,有能力克服戈登所描述的那些逆风。   美国的“零售业启示录”显示,拜恩的直觉可能是正确的。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是:美国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了。
个人分类: 时事转帖|2138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经济学家天天谈市场是变态
稻草 2017-3-28 21:42
企业家天天谈市场是正常,经济学家天天谈市场是变态。 ---------稻草
个人分类: 时事评论|1764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人民币信心靠人民自己的经济学文化与经济学家
稻草 2017-1-4 08:46
人民币信心的关键是人民币的消费理念。 中国现在已经有比较系统的新常态经济学,并用之于实践之中。 这是世界经济的希望,需要中国人解读给世界。这个解读的一个重要成员是媒体人和经济学人。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四大门户都是国外资本控制,这相当于媒体的话语权在西方国家手里,这也是事实,你看新浪、搜狐、腾讯、网易哪个不是整天吹嘘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例如新浪的那些所谓经济学人专门文章都是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学的走狗所写。这种局面,对中国经济舆论是一个很大的负面,对中国人民币的信心是一个打击。这是其一。这个局面必须改变,目前来讲就是严厉整顿这几大门户,否则让它们滚蛋,美国的网络门户媒体是不允许外国控股的这是事实。 其二是什么呢?那就是经济学界仍然是资本主义经济学者霸占主流地位。这些学者实际是私有化时代的产物,它们骨子里是痛恨新常态经济的,那么,这些人必须被边缘化,必须让新一代 的 拥护新常态经济学者们占据中国主流经济学家的地位。去年下半年,就有一些新常态经济的学者遭遇到私有化学者的围攻,而政府还在麻木不仁,这对经济学界的正气是一个打击,这种围攻的歪风不刹住,人民币的信心就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说了算,实际就是美国说了算。 人民币的信心基础是新常态经济本身,它的关键是经济学理论话语权及其宣传文化的大势。 吃瓜群众如果没有看明白,打个比方就想清楚了。王昭君是一个货真价实的美女吧,宫庭画师却故意把她画丑了,结果皇帝连临幸她的机会都没有,皇帝这个“消费者”就这样被这个画师误导了吧。当然后来,皇帝在昭君出塞后,就杀了那个画师解恨了。 金南玲 - 逆流成河.mp3
个人分类: 时事评论|1602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四百名经济公知资本走狗疯狂向美国员工革命反扑!
稻草 2016-11-2 12:03
  包括今年诺奖获得者Oliver Hart在内的近400名经济学家发表公开信,批评美国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特朗普。   经济学家们在公开信中表示:“如果当选,特朗普将会对美国民主制度、美国经济机构的运转以及美国的繁荣构成特殊的威胁。”   虽然他们表示选民应该选“一个不同的候选人”,但这些经济学家们没有直接表达对民主党候选人希拉里的支持。   这些经济学家包括刚刚获得诺贝尔奖经济学奖的哈佛大学教授Oliver Hart以及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Paul Romer。    这些经济学家们指出:   特朗普在俄亥俄、密歇根等州误导选民。他表示重新协商NAFTA贸易协定将会增加制造业的就业岗位。经济学家表示,制造业工作岗位的流失主要源于自动化,而非贸易。   特朗普称他将消除财政赤字。然而经济学家们指出,他的税收计划将令美国的税收收入下滑2.6万亿美元,至5.9万亿美元。   特朗普表示,美国的制造业正在下滑。然而经济学家们指出,美国的制造业产出自1980年以来翻了一倍。   经济学家们在信中表示:“对美国而言,特朗普是危险的、破坏性的选择。他误导选民、用阴谋论降低公共机构的可信度并故意散步谣言,而非面对现实。”   在本周一,包括Joseph Stiglitz和Daniel Kahneman在内的19名诺贝尔经济学家获得者发表另一封公开信,表达对希拉里的支持。   不过,在今年9月,同样有超过300名保守派经济学家在公开信中批评了希拉里的经济政策。
个人分类: 时事转帖|1737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科研界收入不平等愈演愈烈,你感受到了吗?
稻草 2016-10-9 21:12
   作者:Corie Lok 来源:《自然》 要想了解科研界的收入不平等现象,不必走远,只需关注一下加州大学即可。   2015年,加州大学有 29位医学研究人员的收入超过了100万美元,至少有10位非临床研究人员将40多万美元收入囊中。与此同时,上千名博士后的收入不到5万美元。年轻教授的收入要好一些,但是许多人的收入仍不到顶尖研究者的四分之一。   加州大学远非个例。劳工经济学家表示,过去几十年中,在许多国家的大学里,精英科学家和在底层摸爬滚打的科学家之间的收入差距一直在扩大。这种不平等反映出了同样存在于社会其它领域的趋势:中层阶级工资停滞不前,而富人收入猛增,由此导致顶层和底层劳动者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在许多国家,1%的超级富人都是个热门的政治议题。   研究科研工作者的学者表示,科学家工资数据存在缺乏,使得人们难以全面了解收入不平等的程度和起因。但哈佛大学的经济学家Richard Freeman表示,收入差距已经达到了将有才华的年轻人推离科研界的程度。《自然》杂志2016年的工资调查结果也印证了这一点。在3600名调查对象中,一半以上表示他们为进入科研界而放弃了优厚的工资,将近20%的人不建议学生从事科研工作。   这个问题并没有消失的迹象。“随着竞争日益加剧,而奖励越来越少,收入不平等现象也愈演愈烈,”Freeman说。    不平等指数   在衡量收入不平等时,劳工经济学家采用的指标之一是基尼系数,该系数由意大利统计学家基尼于20世纪初提出,并以他命名。系数为0表示每个人收入相同,1表示最大程度的不平等 —— 除一个人之外,其他人一无所得。   美国佐治亚州立大学的经济学家Paula Stephan在她2012年的《经济如何塑造科学》(How Economics Shapes Science )一书中,使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US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博士就业后情况跟踪》(Survey of Doctorate Recipients)中的工资数据,计算出了美国具有博士学位授予资格的机构的理工科教员的基尼系数。   她发现,从1973年到2006年,大部分学科和级别教员的基尼系数上升了一倍有余,其中生命科学增幅最大。(参见 "钱多钱少不一样")     相比之下,美国男性全职劳动者和美国家庭的基尼系数分别只增长了35%和18%。Stephan说,研究者的基尼系数增速较快可能是因为科研工资在历史上一直比其它行业更为平等,现在则开始向其它行业靠拢。2006年,理科教授的基尼系数在0.14-0.25之间,具体视学科和级别而定;同期美国家庭的基尼系数为0.47。   为了解近年来科学界工资差距的变化情况,《自然》与Freeman和美国国民经济调查局研究助理诸葛利群(音)合作,利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调查数据计算基尼系数。分析结果显示,不平等情况在2008年略微缓解,但自此之后收入差距一直相对较大且保持稳定,高于业界和政府。   Stephan认为,上世纪9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预算翻番可能是近几十年来,美国生物医药界基尼系数上升的原因之一。随着新的研究大楼在全国各地拔地而起,研究机构需要引入有望带来研究拨款的高产科学家,这引发了研究机构对少数能够获得拨款的顶尖科学家的争夺。Stephan认为这一点可能推高了他们的工资。   英国萨塞克斯大学的科学政策研究员Ben Martin表示,和美国一样,自20世纪   90年代末以来,拥有顶尖收入的英国教授与其他研究者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他估计,当时的最高工资大约是工会和雇主设定的全国统一最低工资的2倍,而根据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2013年的数据,这一数字已扩大到7倍以上。对来自全球各地的优秀研究人员的争夺日渐激烈,这助推了英国教员的工资增长,Martin表示。“大学正处于日益全球化的市场环境中。”   Martin补充说,用于定期评估英国大学研究质量的研究卓越框架(REF)可能也助推了工资增长。英国政府资助机构每5年左右执行一次评估,评估结果将决定大学可获得的政府研究经费数额。评估指标之一是截至“普查日”前,校内研究人员发表论文的质量。在该日期前仅几个月甚至几天所聘用的教员也被纳入评估中,以及他们在过去6年中发表的论文。他表示,这促使大学在截止日期到来前招聘有出色论文发表背景的研究人员,以此提高大学的REF分数。   今年7月在线发布的一项关于英国正教授工资的分析显示,部分大学,尤其是排名较低但希望提升其REF表现的大学,正利用高薪招募发表过优质论文的研究员,以便提高其REF分数。英国诺丁汉大学的Gianni De Fraja及同事表明,正教授2013年平均工资较高的科系在2014年的评估中获得了更好的REF分数。“我们的数据显示,有大学在REF评估前夕‘买’研究员,” De Fraja说。   在其他国家,吸引或留住明星科学家的竞争也推升了科学家的工资。在美国波士顿学院研究研究型大学的王齐(音)表示,在中国,各种旨在提升研究质量的政府赞助计划一直在用高薪招募优秀的研究人员。在德国卡塞尔大学研究高等教育的Ulrich Teichler则表示,德国教员工资受到的管制比美国和英国要多,但是在过去十年左右的时间里,其中一些限制已经松动。他说,许多教授现在能将优秀的业绩当作筹码,以获得更高的加薪。   在美国,人们能在一些公立大学(比如加州大学)的数据库中轻松发现收入差距。但顶尖教授在私立精英大学可获得明显更高的工资,而私立大学不需要向公众公开工资数据。《自然》向加州大学询问了他们收入最高的教授的工资与其它大学的比较情况,得到的回答是“加州大学教员的工资在整体上低于同一等级院校的同仁”。过去十年,加利福尼亚州一直面临巨大的预算压力。    底层之殇   在工资天平的另一端,提高工资的压力并不大。由于研究经费越来越难获得,实验室依靠大规模的廉价劳动力来最大程度地扩大产出,Gary McDowell说。他曾经做过博士后,现在是旧金山市一家非营利组织Future of Research的执行经理,该组织旨在为青年科学家争取权利。他表示,这样的用工环境之所以形成,是因为博士后愿意牺牲收入以换取一份科研职位。研究人员表示,即使是有幸谋得一份初级终身职位的人,起薪也没有太大的商量空间;他们更注重的是为自己的新实验室争取更高的启动资金。   科研界的文化也是造成低工资的贡献因素之一,因为科学家们一般更看重科研发现,而非经济回报,McDowell说。“大家不是为了赚钱才进入这个领域的,”他说。“我们想要一份有益的工作,释放我们对科学的激情。但这却被利用了。”   Stephan表示,非终身制教员(比如教课的兼职教授)人数日益增加可能也导致了低工资。兼职教授的工资明显低于助理教授,甚至博士后。McDowell表示,在科研界中,非终身制职位正在增多,担任这些职位的一般是在学术界前景有限,但仍希望留在学术界的研究人员。   在纽约大学研究科研工作者的经济学家Julia Lane认为,收入不平等既有优点,也有坏处。顶层高薪可以吸引高产的工作者,底层低薪则能表明这个行业的前景或许并不光明。在《自然》的工资调查中,60%以上的受访者表示他们的工作前景比老一代人差,在北美和欧洲,持有这种悲观看法研究者占70%左右。在全球范围内的受访者中,仅一半多一点在前一年获得了加薪。   收入不平等似乎对整体研究表现影响不大,De Fraja说。在分析英国教员的工资后,他发现科系教授的工资差距与科系REF分数并不相关,“平等主义”科系和“精英主义”科系似乎平分秋色。   但是,过于严重的不平等也会缩短许多人学术生涯,Ginther说。在一个竞争激烈的领域,如果大奖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许多其他原本可以成为高产科学家的人就只能获得不成比例的收入和事业前景。这会妨碍有潜力的人进一步追求科研事业,Ginther说。“这会阻碍大量有潜力的科研发现诞生。”   Freeman说,研究者应该为出色的表现得到多少额外报酬是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科研界的奖励曲线应该有多陡峭?“目前的倾斜度明显不对,”他说。“现在的危险是,它已经超出了合理水平,降低了效率。”   Lane说,一个关键问题是,我们对拥有博士学位的科学家的事业情况和收入了解不足。纽约大学医学院博士后事务主任Keith Micoli说,在缺乏这些信息的情况下,青年科学家通常只能根据错误的收入假设来做出重要的事业决定。他表示,一些博士后可能会惊讶地发现,他们一直向往的工作的起薪并不如想象中高,因而感到失望。   因此,Micoli建议博士后自己做做调查:寻找正在从事他们感兴趣的工作的人,询问他们的收入情况。去年,哈佛大学的博士后Rebeccah Lijek在寻找教职工作时就是这么做的。她说,人脉关系让她大为受益,她详细了解到什么样的工资预期是合理的,以及设立自己的免疫学实验室需要多少启动资金。如果没有她拥有的人脉和指导,自己在谈薪酬时可能处于不利地位,Lijek说。“关键在于谁有幸拥有这类信息。” ⓝ(原文以 Science’s 1%: How income inequality is getting worse in research为标题发表在2016年9月22日的《自然》杂志上)
个人分类: 时事转帖|1760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生产问题
稻草 2016-1-23 22:14
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生产问题 毛泽东 (一九五八年十一月九日、十日) 一 许多人避而不谈商品和商业问题,好像不如此就不是共产主义似的。人民公社必须 生产适宜于交换的社会主义商品,以便逐步提高每个人的工资。在生活资料方面, 必须发展社会主义的商业;并且利用价值法则的形式,在过渡时期内作为经济核算 的工具,以利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现在我们的经济学家不喜欢经济学,苏联也是 这样,认为谁说到价值法则谁就不名誉似的,表现在雅罗申柯写的一封信上。这些 人不赞成商品生产,以为苏联已经是共产主义了,实际上还差得很远。我们搞社会 主义只有几年,则差得更远。 列宁曾经大力提倡发展商业,因为苏联那时城乡商品流通有断流的危险。我们在一 九五○年也曾有过这种危险。现在运输情况不好,出现半断流的状态。我看要向两 方面发展:一是扩大调拨,一是扩大商品生产。不如此,就不能发工资,不能提高生 活。 提倡实事求是,不要谎报,不要把别人的猪报成自己的,不要把三百斤麦子报成四 百斤。今年的九千亿斤粮食,最多是七千四百亿斤,把七千四百亿斤当数,其余一 千六百亿斤当作谎报,比较妥当。人民是骗不了的。过去的战报,谎报战绩只能欺 骗人民,欺骗不了敌人,敌人看了好笑。有真必有假,真真假假搞不清。偃师县原 想瞒产,以多报少,也有的以少报多。《人民日报》最好要冷静一点。要把解决工 作方法问题,当成重点,党的领导,群众路线,实事求是。 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要再看一遍。省委常委、地委常委以上 干部要研究一下,都要研究这本书的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过去看,不感兴趣 ,现在不同了。这三章中有许多值得注意的东西,也有一些写得不妥当,再有一些 他自己也没有搞清楚。 第二章、第三章,讲商品和价值法则,你们有什么看法?我相当赞成其中的许多观点 ,把这些问题讲清楚很有必要。斯大林认为在苏联生产资料不是商品。在我们国家 就不同,生产资料又是商品又不是商品,有一部分生产资料是商品,我们把农业机 械卖给合作社。进入共产主义要有步骤。我们向两方面扩大:一方面发展自给性的生产,一方面发展 商品生产。现在要利用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价值法则,作为有用的工具,为社会 主义服务。在这方面,斯大林讲了许多理由。商品生产有没有消极方面呢?有就限制 它嘛! 我国是商品生产很不发达的国家,比印度、巴西还落后。印度的铁路、纺织比中国 发达。去年我们生产粮食三千七百亿斤,其中三百亿斤作为公粮,五百亿斤作为商 品卖给国家,两项合起来商品粮还不到粮食总产量的四分之一。粮食以外的经济作 物也很不发达,例如茶、丝、麻、烟都没有恢复到历史上的最高产量。需要有一个 发展商品生产的阶段,否则公社发不出工资。例如河北省分三种县,一种只够吃饭 ,一种需要救济,一种除吃饭外还能发点工资。发工资又分几种情况,有的只能发 几角钱。因此,每个公社在生产粮食以外还要发展能卖钱的东西,发展社会主义的 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必须肯定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还有积极作用。调 拨的产品只是一部分,多数产品是通过买卖进行商品交换。现在有一种偏向,好像共产主义越快越好。实现共产主义是要有步骤的。山东范县 提出两年实现共产主义,要派人去调查一下。现在有些人总是想在三五年内搞成共 产主义。 二 大跃进把有些人搞得糊里糊涂,到处都是诗。有人说“诗无达诂”,这是不对的。 诗有达诂,达即是通达,诂即是确凿。 睡不着觉,想说一点。试图搬斯大林,继续对一些同志作说服工作。我自以为是正 确的,如果对立面的同志正确,那我服从。 现在仍然是农民问题。有些同志忽然把农民看得很高,以为农民是第一,工人是第 二了,农民甚至比工人阶级还高,是老大哥了。农村在有些方面走在前面,这是现 象,不是本质。有人以为中国的无产阶级在农村,好像农民是无产者,工人是小资 产阶级。这样看,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有的同志读马克思主义教科书时是马克思主 义者,一碰到实际问题就要打折扣。这一股风,有几十万甚至几百万人。至于群众 ,也有些昏昏沉沉。于是谨慎小心,避开使用还有积极意义的资本主义范畴――商 品生产、商品流通、价值法则等来为社会主义服务。第三十六条 的写法就是证据 ,尽量用不明显的词句,来蒙混过关,以便显得农民进入共产主义了。这是对马克 思主义不彻底、不严肃的态度。这是关系到几亿农民的事。斯大林说不能剥夺农民 。我国人民公社,不但种子,还有肥料、产品,所有权在农民。国家不给它东西, 不进行等价交换,它的产品也不会给你。是轻率地还是谨慎地对待这个问题好呢?修 武县县委书记,不敢宣布公社是全民所有制。他第一条是怕有灾荒,农业减产了, 发不了工资,而国家又不能包下来,不能给补贴;第二条是怕丰产了,国家把粮食 调走。这个同志是想事情的,不冒失。我们没有宣布土地国有,而是宣布土地、种 子、牲畜、大小农具社有。这一段时期内,只有经过商品生产、商品交换,才能引 导农民发展生产,进入全民所有制。 现在,我们有些人大有要消灭商品生产之势。他们向往共产主义,一提商品生产就 发愁,觉得这是资本主义的东西,没有分清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商品生产 的区别,不懂得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利用商品生产的作用的重要性。这是不承认客观 法则的表现,是不认识五亿农民的问题。在社会主义时期,应当利用商品生产来团 结几亿农民。我以为有了人民公社以后,商品生产、商品交换更要发展,要有计划 地大大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例如畜产品、大豆、黄麻、肠衣、果木、皮毛。 现在有人倾向不要商业了,至少有几十万人不要商业了。这个观点是错误的,这是 违背客观法则的。把陕西的核桃拿来吃了,一个钱不给,陕西的农民肯干吗?把七里 营 的棉花无代价地调出来,会马上打破脑袋。这是不认识五亿农民,不懂得无产 阶级对农民应该采取什么态度。恩格斯曾经说过,“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 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 产品在旧社会对人 是有控制作用的。斯大林对恩格斯的这个公式所作的分析是对的,斯大林说:“恩格 斯在他的公式中所指的,不是把一部分生产资料收归国有,而是把一切生产资料收 归国有,即不仅把工业中的生产资料,而且也把农业中的生产资料都转归全民所有 。”“恩格斯认为,在这样的国家中,在把一切生产资料公有化的同时,还应该消 除商品生产。” 现在我们的全民所有是一小部分,只占有生产资料和社会产品的 一小部分。只有把一切生产资料都占有了,才能废除商业。我们的经济学家似乎没 有懂得这一点。 斯大林说,有一种“可怜的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应当剥夺农村的中小生产者。 我国也有这种人。有些同志急于要宣布人民公社是全民所有,废除商业,实行产品 调拨,这就是剥夺农民,只会使台湾高兴。我们在一九五四年犯过点错误,征购粮 食太多了,全体农民反对我们,人人说粮食,户户谈统购,这也是“可怜的马克思 主义者”因为不知道农民手里到底有多少粮。这还是征购,只是过头了一点,农民 就反对。曾经有过这种经验,犯过这种错误,后来我们就减下来了,决定只征购八 百三十亿斤。现在农民的劳动,同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种子、工具、水利工程、林 木、肥料等)一样是他们自己所有的,因此有产品所有权。不知道什么道理,我们的 哲学家、经济学家显然把这些问题忘记了。忘记了这一点,我们就有脱离农民的危 险。 商品生产不能与资本主义混为一谈。为什么怕商品生产?无非是怕资本主义。现在是 国家同人民公社做生意,早已排除资本主义,怕商品生产做什么?不要怕,我看要大 大发展商品生产。我国还有没有资本家剥削工人?没有了,为什么还怕呢?不能孤立 地看商品生产,斯大林的话完全正确,他说:“决不能把商品生产看作是某种不依赖 周围经济条件而独立自在的东西。” 商品生产,要看它是同什么经济制度相联系 ,同资本主义制度相联系就是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同社会主义制度相联系就是社 会主义的商品生产。商品生产从古就有,商朝的“商”字,就是表示当时已经有了 商品生产的意思。把纣王、秦始皇、曹操 看作坏人是完全错误的。纣王是个很有 本事能文能武的人。纣王伐徐州之夷,打了胜仗,只是损失太大,俘虏太多,消化 不了,以致亡了国。说什么“血流漂杵” ,纣王残暴极了,这是《书经》中夸张 的说法。所以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在奴隶时代商品生 产并没有引导到资本主义。斯大林说,商品生产“替封建制度服务过,可是,虽然 它为资本主义生产准备了若干条件,却没有引导到资本主义”。 斯大林的这一 说法不很准确,应该说:封建社会这个母胎中已经孕育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 一九四九年七届二中全会 上,我的报告中就说到限制资本主义经济成分的问题 ,对资本主义经济成分不是漫无限制地任其泛滥。从一九五○年开始,我们让资本 主义经济成分发展了六年之久,但同时已经实行加工订货、统购包销、公私合营, 对资本主义经济成分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一九五六年,他们实际上空手过来了, 斯大林所说的“一些决定性的经济条件” ,我们已经完全有了。斯大林说:“ 试问,为什么商品生产就不能在一定时期内同样地为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服务而并不 引导到资本主义呢?” 这句话很重要。已经把鬼吃了,还怕鬼?不要怕,不会引 导到资本主义,因为已经没有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商品生产可以乖乖地为社会 主义服务,把五亿农民引导到全民所有制。商品生产是不是有利的工具?应当肯定说 :是。为了五亿农民,应当充分利用这个工具发展社会主义生产。要把这个问题提到 干部中进行讨论。 劳动、土地及其他生产资料统统是农民的,是人民公社集体所有的,因此产品也是 公社所有。他们只愿意用他们生产的产品交换他们需要的商品,用商品交换以外的 办法拿走公社的产品,他们都不接受。我们不要以为中国农民特别进步。修武县县 委书记的想法是完全正确的。商品流通的必要性是共产主义者要考虑的。必须在产 品充分发展之后,才可能使商品流通趋于消失。同志们,我们建国才九年就急着不 要商品,这是不现实的。只有当国家有权支配一切产品的时候,才可能使商品经济 成为不必要而消失。只要存在两种所有制,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就是极其必要、极 其有用的。河南提出四年过渡到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太多”了,不要急于在四 年搞成。不要以为四年之后河南的农民就会同郑州的工人一样,这是不可能的。我 们搞革命战争用了二十二年,曾经耐心地等得民主革命的胜利。搞社会主义没有耐 心怎么行?没有耐心是不行的。
个人分类: 时事转帖|1889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两个把资本造成神的人
稻草 2015-7-9 12:47
资本主义发展久了,有的人开始精神出毛病,恍惚之间,思思念念,久而久之,好象资本变成了神,神在招唤它。介绍一下两个把资本神化的人,实际是货币唯心主义的创始人之一。   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1974年他与瑞典经济学家缪达尔共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著有《货币理论和经济周期理论》、《物价与生产》、《资本纯理论》、《通向奴役的道路》、《法律、立法与自由》、《货币的非国家化:共存货币理论与实践的分析》等)。这个人认为个人利益高于一切,私人拥有一切,才能够自由,国家要服从个人,个人做什么,都是最重要的。这种观点显然是把自己神化了,只有神才有这种特质。 米尔顿·弗里德曼(于1976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著有《实证经济学论文集》、《消费函数理论》、《资本王义与自由》、《自由选择》、《价格理论》、《美国货币史》等)。这个人说货币是决定一切的,政府不能干扰货币,货币是无所不能的。这又是一个神经病,病得不轻,货币有这个本事,那不就是上帝了。
个人分类: 时事评论|1836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21世纪资本论给美国资本家来了一个回马枪
热度 1 稻草 2015-1-25 09:16
  法国学者托马斯·皮凯蒂的《21世纪资本论》(以下简称“新”资本论)英文版出版以后,在美国学界和政界引发了广泛热议。用左翼自由派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的话来讲,该书让右翼保守派陷入了“恐慌”,因为它击垮了长期以来后者对社会财富分配模式及后果的自信。从后者对该书的回馈来看,他们已经“没了主意”。面对“新”资本论“旋风”,传统基金会、企业研究所等右翼智库组织召开了多次学术研讨会商讨对策,来自右翼学者的反击之声也屡屡见诸报端。不过迄今为止,虽然右翼学者们的观点听起来很“有道理”,但在经济周期循环跌宕、贫富差距问题广受关注的当今美国,这些说法很难抵御“新”资本论所带来的阵阵寒潮。从某种意义上讲,“皮凯蒂问题”对美国社会的再解构,让中下层民众感受到了一丝抗争的新希望,也让保守派知识精英陷入了失去拥护者的危机。(作者: 史泽华)
个人分类: 时事转帖|2109 次阅读|2 个评论
分享 美经济学家:世界和平不利于经济增长
热度 2 岳东晓 2014-6-15 08:23
美国精英层报纸《纽约时报》今天登出了经济学教授 Tyler Cowen的文章,标题是《 The Lack of Major Wars May Be Hurting Economic Growth 》,副标题《THE PITFALLS OF PEACE》。“大型战争的缺乏或许损害经济增长”,副标题《和平的误区》。 COWEN教授认为长期和平以及对和平的期待也许是全球经济增长缓慢的原因:【An additional explanation of slow growth is now receiving attention, however. It is the persistence and expectation of peace. The world just hasn’t had that much warfare lately, at least not by historical standards. 】 作者认为,伊拉克战争的规模不足以刺激经济与技术的发展。长期的和平已经使欧洲经济陷入停滞。而日本在安倍晋三的领导下积极备战,正试图实现日本的民族复兴。 COWEN教授总结了多位学者的研究结果。斯坦福的一位教授则从罗马帝国与美国的历史得出结论:对外战争的取向有助于技术发展与内部的安定。 相关的经济数学模型显示 ,中国清朝的长期和平导致了人口的非稳定性增长,而使清朝经济在1800年未能成长,因而无力面对西方以及日本的进攻。
个人分类: 地缘政治|11554 次阅读|5 个评论
分享 巨人中的巨人:看各国精英对毛泽东的评价
热度 6 水壶灌满 2013-12-26 21:14
他是一位无限深邃而豁达的伟大思想家、战略家。他非常真诚坦率,谈起话来气势磅礴。 ——日本前总理大臣大平正芳 毛泽东的排列略高于华盛顿,因为毛给国家带来的变化,比华盛顿使国内发生的变化更为重要。毛排列的名次比拿破仑、亚历山大等人要高不少,因为他对将来的影响可能比这些人要大得多。 ——美国学者 迈克尔·H·哈特 他作为革命领袖,对于中国的前途如同列宁对苏联所具有的类似历史意义。 ——德国政治家、经济学家赫尔穆特·施密特 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战略家。哪个领袖能像他这样在这么多不同类型的冲突中长期立于不败之地? ——美国国防部长助理菲利普·戴维逊 他用简单的形式,表现生动而深刻的革命题材,是国内所有人都能够理解的,也是世世代代的人都能够理解的。 ——法国前总理富尔 毛泽东统一了中国,给予人民一套新的道德观,提高了工农的地位,并在中国建立了一个廉洁的政府。 ——加拿大记者马克·盖恩 毛泽东通过他一生的伟大教导,不仅给中国人民而且给全世界留下了十分重要的遗产。 ——墨西哥前总统埃米略·希尔 毛的一生,也许超过所有其他人,已经使全世界的穷人产生了强烈的和日益增长的革命要求。他发动了全球性的斗争。 ——尼克松之女朱莉·尼克松·艾森豪威尔 中国共产党的其他领袖人物,每一个都可以同古今中外社会历史上的人物相提并论,但无人能够比得上毛泽东。 ——美国作家史沫特莱 对许多海外华人来说,毛是个英雄。他使中国站起来反抗外国的压迫,特别是西方和俄国的压力。 ——英国学者迪克·威尔逊 毛泽东是20世纪最伟大的领袖之一。 ——加拿大前总理特鲁多 毛主席和列宁一样,改变了世界的历史,而且正在创造着历史,是2O世纪最伟大的人物。 表面上看来,他非常温和豪放,然而其中贯穿着激烈的解放斗争中锻炼出来的不屈不挠的斗志和敏锐高深的智慧。这样的人恐怕就是举世无双的巨人吧。 ——日本国会议员冈田春夫 他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将永世长存。 ——澳大利亚前总理高夫·惠特拉姆 毛是20世纪的魅力超群的政治家。…… 他的经历,足以使他成为马克思、列宁、斯大林合为一体的中国革命的化身。 ——美国中国问题专家R·特里尔 几乎像毛泽东本人支配着他那个时代的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一样,毛泽东的幽灵也还支配着新时代的政治意识。 ——美国学者莫里斯·迈斯纳 他有很好的教养,内部是钢,有坚强的抵抗力。 毛从来不是教条主义者。 他是灵活的,愿意变革和学习,而最重要的,是忍耐——一直到那个转折点上。他等待着那个最低点,然后在车轮向上转动时采取行动,不太早,也不太晚。他跟着历史来引导历史。 ——美国记者海伦·斯诺 他说,“什么是帝国主义的力量?这只存在于人民没有觉悟的时候。主要的问题是人民的觉悟,不是炸药,也不是油田或原子弹,而是掌握它的人。” 我说,“还有原子弹哩!” 毛说,他怀疑原子弹是否还有可能再次被用于战争。“它在广岛的大爆中毁灭了自己。” —— 国作家安娜·路易斯·斯特朗 我很佩服《论持久战》。 日本被中国打败是当然的,这样非常好的战略著作在日本是没有的。日本特资方面和科学技术方面都优于中国,武器优越于中国,但没有这样的以哲学为基础的宏远战略眼光,日本没有。日本的军队是速决战,中国的战略是持久战,结果,日本被中国的持久战打败了。 ——日本东京大学教授近藤邦康 我看到,疾病正在消耗他的体力,他的生活绝对简朴。 ——前西德基社盟主席弗朗茨·约瑟夫·施特劳斯 (我们)是在他的书房里会见的。那是一间陈设简朴的房间,周围摆满了书和他伏案批阅的文件。 我之所以提到他个人的生活方式,是因为,毫无疑问,亿万中国人感到,他同他们过着同样的日常生活。 ——英国前首相爱德华·希思 毛的棕色皮鞋已经需要擦油了,一双纱袜松松地掉到了脚踝上。 毛的家和其他高级官员的家庭够不上台湾有人批评他们的“铺张浪费。”他的“享受”大致相当于长岛一个事业顺利的保险公司推销员在较好的牧场式平房里享受到的东西。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 像毛泽东那样的人物,在一个世纪,也许一千年里只能产生一位,他们占领了舞台,以天才的灵感写下了历史的篇章。毫无疑问,毛泽东是巨人中的巨人。他使历史显得渺小。他的强有力的影响在全世界亿万男女的心中留下了印记。毛泽东是革命的儿子,是革命的精髓,确实是革命的旋律和传奇,是震动世界的出色的新秩序的最高缔造者。 毛泽东没有死,他永垂不朽。他的思想将继续指导各国人民和各民族的命运,一直到太阳永远不再升起。如果仅仅是从中国的范围来衡量他的划时代的功绩,那将有损于对这位非凡人物的纪念。当然,他为中国及其八亿人民做了了不起的事情,但是毛泽东也是一位崇高的世界领袖。他对当代局势发展的贡献是没有人可以比拟的。 今天,全世界都哀悼毛泽东的逝世,但是到明天黎明,都将起来歌唱颂扬他不朽的赞歌。我的思想和感情,像我的同胞一样,极为悲恸沉痛。这位人物的谦虚和幽默,他的光荣和伟大,他的英勇和胜利,将永垂青史。毛泽东的名字将永远是穷人和被压迫者的伟大而正义的事业的同义语,是人类反对压迫和剥削的斗争的光辉象征,是对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胜利的标志——“是幻觉还是梦境?日出雾散,是梦还是醒?”我们巴基斯坦将永远怀着敬意纪念不朽的毛泽东。 ——巴基斯坦前总理本·布托 现代社会变化很快,很多国家元首都被人忘记了,只有少数人仍被人所知。例如法国的戴高乐将军,法国人却知道他,敬重他、那么在中国,毛泽东也是一样。另外,现代社会的国家领导人并不体现一种哲学思想。他们只是解决一些问题,诸如经济、社会、军事等等。法国人却认为毛泽东体现了一种哲学思想,并且努力地把它付诸行动。这正是我们对政治的认识。我们在1789年进行的大革命,正是为了一种哲学思想。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毛泽东思想也正是使中国走向一种哲学,即给予中国人民最大的权力和最高的地位。 ——法国前总统德斯坦 无论人们对毛有怎样的看法,谁也否认不了他是一位战斗到最后一息的战士。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 毛泽东的存在本身就是意志的巨大作用的见证。没有任何外在的装饰物可以解释毛泽东所焕发的力量感。我的孩子们谈到流行唱片艺术家身上的一种“颤流”,我得承认自己对此完全感觉不到。但是毛泽东却的确发出力量、权力和意志的颤流。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 尽管曾经在存在着所有这些失败和挫折,但是毛泽东时代是中国现代工业革命时期这一结论是不可避免的。曾经长期被轻蔑为“亚洲病夫”的中国,20世纪50年代初期以小于比利时工业规模的工业开始,在毛泽东时代结束时,却以世界上6个最大工业国之一的姿态出现了。中国的国民收入在1952年——1978年的25年间增加了4倍,即从1952年的600亿元增加到1978年的3000亿元,而工业在增加的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最大。人均国民收入指数(以不变价格计算)从1949年的100(1952年的160)增加到1957年的217和1978年的440。在毛泽东时代的最后20年间(这是毛泽东的后继者们评价不高的一个时期),而且连大跃进的经济灾难也估计在内,中国的国民收入在1957年至1975年期间翻了一番多——人均增加63%。 ——美国学者莫里斯·迈斯纳 无论人们将毛泽东时代作何种评价,正是这个中国现代工业革命时期为中国现代经济发展奠定了根本的基础,使中国从一个完全的农业国家变成了一个以工业为主的国家。1952年,工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0%,农业产值占64%;而到1975年,这个比率颠倒过来了,工业占国家经济生产的72%,农业则仅占28%了。 其实毛泽东的那个时代远非是现在普遍传闻中所谓的经济停滞时代。而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现代化时代之一,与德国、日本和俄国等几个现代工业舞台上的主要的后起之秀的工业化过程中最剧烈时期相比毫不逊色。 在毛泽东身后的时代里,对毛泽东时代的历史记录的污点吹毛求疵,而缄口号不提当时的成就已然成为一种风尚——深恐提及后者便会被视为对前者的辩护。然而,对一个基本事实的承认,即毛泽东时代在促进中国现代工业改造——而且是在极为不利的国际国内条件下做的——过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并不就等于是为历史作非分的辩 护。如果没有毛泽东时代发生的工业革命,80年代将找不到要改革的对象。 ——美国学者莫里斯·迈斯纳 毛泽东的思想将继续指导各国人民和各民族的命运,一直到太阳永不再升起。如果仅仅是从中国的范围来衡量他的划时代的功绩,那将有损于对这位非凡人物的纪念。 ———巴基斯坦总理:布托 毛泽东的著作不仅是中国的遗产,而且是全世界的遗产。 ———毛里求斯总理 毛泽东的著作给人类文化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确实是我们时代的一位杰出人物。 ———美国总统福特 由于毛泽东的逝世,人类思想的一座灯塔熄灭了。 ———法国总统德斯坦 尽管曾经在存在着所有这些失败和挫折,但是毛泽东时代是中国现代工业革命时期这一结论是不可避免的。曾经长期被轻蔑为“亚洲病夫”的中国,20世纪50年代初期以小于比利时工业规模的工业开始,在毛泽东时代结束时,却以世界上6个最大工业国之一的姿态出现了。中国的国民收入在1952年——1978年的25年间增加了4倍,即从1952年的600亿元增加到1978年的3000亿元,而工业在增加的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最大。人均国民收入指数(以不变价格计算)从1949年的100(1952年的160)增加到1957年的217和1978年的440。在毛泽东时代的最后20年间(这是毛泽东的后继者们评价不高的一个时期),而且连大跃进的经济灾难也估计在内,中国的国民收入在1957年至1975年期间翻了一番多——人均增加63%。 ——美国学者莫里斯·迈斯纳 无论人们将毛泽东时代作何种评价,正是这个中国现代工业革命时期为中国现代经济发展奠定了根本的基础,使中国从一个完全的农业国家变成了一个以工业为主的国家。1952年,工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0%,农业产值占64%;而到1975年,这个比率颠倒过来了,工业占国家经济生产的72%,农业则仅占28%了。 其实毛泽东的那个时代远非是现在普遍传闻中所谓的经济停滞时代。而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现代化时代之一,与德国、日本和俄国等几个现代工业舞台上的主要的后起之秀的工业化过程中最剧烈时期相比毫不逊色。 在毛泽东身后的时代里,对毛泽东时代的历史记录的污点吹毛求疵,而缄口号不提当时的成就已然成为一种风尚——深恐提及后者便会被视为对前者的辩护。然而,对一个基本事实的承认,即毛泽东时代在促进中国现代工业改造——而且是在极为不利的国际国内条件下做的——过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并不就等于是为历史作非分的辩护。如果没有毛泽东时代发生的工业革命,80年代将找不到要改革的对象。 ——美国学者莫里斯·迈斯纳 即使以上这些文字,这些数字。也许永远不能让kaien这样的哪怕平心静气的了解一下那段历史或试图理性的了解一下毛泽东. 毛泽东的错误自己会背起来,以他的脾气必不屑求得你的赞美! 毛泽东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他获得了西方乃至于世界的尊敬! 也许我门还要经历更多的坎坷才能理解他. 作者:茶缸 回复日期:2003-11-9 13:02:20 斯大林耐心地听完对毛泽东解释的翻译,略加思索后小声说道:“看来这是一位天才的统帅,……表现出了大无畏精神和雄才大略。” ——转引自前苏联汉学家费德林的文章 中国将来是未来的世界革命中心,你们的毛泽东同志就是世界革命的领袖。 ——斯大林转引自师哲回忆文章 (毛泽东一生)是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生动典范,他为争取中国人民革命事业、全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解放事业和国际共产主义事业的胜利贡献了自己的一切。 ——金日成 毛并不是一个不可思议的人物。他是一个完美的人,是全民族的代表,是人民和时代的化身。革命造就了毛,毛也造就了革命。毛的一生不仅是他个人的一生,而且也是中国整整一个历史时期的象征。 ——英籍华人作家韩素音 这是一位盖世英才。他一定会改变这个世界。 ——加拿大医生白求恩 他的著作反映了经典的普遍真理。他能够把明确性、逻辑性和普通常识结合在一起。 在我面前的是人类中的一个伟人。 ——柬埔寨国家元首诺罗敦·西哈努克 如果要说到某一个人,他解放了一个非常大的国家,当时有五亿多人,这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至于你问我对他有什么印象,我说他既是一个伟人,又是一个普通人。 他的分析(指三个世界划分的论断)是正确的。发达国家自然不同于发展中国家,为什么我们如此珍视你们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珍视毛主席、他的亲密战友周恩来和其他的同事给予我们的帮助,因为中国也是个发展中国家,并且依然是,但却给了我们那么多帮助。因为中国的领导毛泽东知道我国需要帮助,在我们困难的时刻,给予我们极大的援助,这并不是因为他们有极大的财富,他们什么也没有,他们把所拥有的奉献出来与我们分享。 ——赞比亚前总统卡翁达 他是一位无限深邃而豁达的伟大思想家、战略家。他非常真诚坦率,谈起话来气势磅礴。 ——日本前总理大臣大平正芳 毛泽东的排列略高于华盛顿,因为毛给国家带来的变化,比华盛顿使国内发生的变化更为重要。毛排列的名次比拿破仑、亚历山大等人要高不少,因为他对将来的影响可能比这些人要大得多。 ——美国学者 迈克尔·H·哈特 他作为革命领袖,对于中国的前途如同列宁对苏联所具有的类似历史意义。 ——德国政治家、经济学家赫尔穆特·施密特 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战略家。哪个领袖能像他这样在这么多不同类型的冲突中长期立于不败之地? ——美国国防部长助理菲利普·戴维逊 他用简单的形式,表现生动而深刻的革命题材,是国内所有人都能够理解的,也是世世代代的人都能够理解的。 ——法国前总理富尔 毛泽东统一了中国,给予人民一套新的道德观,提高了工农的地位,并在中国建立了一个廉洁的政府。 ——加拿大记者马克·盖恩 毛泽东通过他一生的伟大教导,不仅给中国人民而且给全世界留下了十分重要的遗产。 ——墨西哥前总统埃米略·希尔 毛的一生,也许超过所有其他人,已经使全世界的穷人产生了强烈的和日益增长的革命要求。他发动了全球性的斗争。 ——尼克松之女朱莉·尼克松·艾森豪威尔 中国共产党的其他领袖人物,每一个都可以同古今中外社会历史上的人物相提并论,但无人能够比得上毛泽东。 ——美国作家史沫特莱 对许多海外华人来说,毛是个英雄。他使中国站起来反抗外国的压迫,特别是西方和俄国的压力。 ——英国学者迪克·威尔逊 毛泽东是20世纪最伟大的领袖之一。 ——加拿大前总理特鲁多 毛主席和列宁一样,改变了世界的历史,而且正在创造着历史,是2O世纪最伟大的人物。 表面上看来,他非常温和豪放,然而其中贯穿着激烈的解放斗争中锻炼出来的不屈不挠的斗志和敏锐高深的智慧。这样的人恐怕就是举世无双的巨人吧。 ——日本国会议员冈田春夫 他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将永世长存。 ——澳大利亚前总理高夫·惠特拉姆 毛是20世纪的魅力超群的政治家。…… 他的经历,足以使他成为马克思、列宁、斯大林合为一体的中国革命的化身。 ——美国中国问题专家R·特里尔 几乎像毛泽东本人支配着他那个时代的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一样,毛泽东的幽灵也还支配着新时代的政治意识。 ——美国学者莫里斯·迈斯纳 他有很好的教养,内部是钢,有坚强的抵抗力。 毛从来不是教条主义者。 他是灵活的,愿意变革和学习,而最重要的,是忍耐——一直到那个转折点上。他等待着那个最低点,然后在车轮向上转动时采取行动,不太早,也不太晚。他跟着历史来引导历史。 ——美国记者海伦·斯诺 他说,“什么是帝国主义的力量?这只存在于人民没有觉悟的时候。主要的问题是人民的觉悟,不是炸药,也不是油田或原子弹,而是掌握它的人。” 我说,“还有原子弹哩!” 毛说,他怀疑原子弹是否还有可能再次被用于战争。“它在广岛的大爆中毁灭了自己。” —— 国作家安娜·路易斯·斯特朗 我很佩服《论持久战》。 日本被中国打败是当然的,这样非常好的战略著作在日本是没有的。日本特资方面和科学技术方面都优于中国,武器优越于中国,但没有这样的以哲学为基础的宏远战略眼光,日本没有。日本的军队是速决战,中国的战略是持久战,结果,日本被中国的持久战打败了。 ——日本东京大学教授近藤邦康 我看到,疾病正在消耗他的体力,他的生活绝对简朴。 ——前西德基社盟主席弗朗茨·约瑟夫·施特劳斯 (我们)是在他的书房里会见的。那是一间陈设简朴的房间,周围摆满了书和他伏案批阅的文件。 我之所以提到他个人的生活方式,是因为,毫无疑问,亿万中国人感到,他同他们过着同样的日常生活。 ——英国前首相爱德华·希思 毛的棕色皮鞋已经需要擦抽了,一双纱袜松松地掉到了脚踝上。 毛的家和其他高级官员的家庭够不上台湾有人批评他们的“铺张浪费。”他的“享受”大致相当于长岛一个事业顺利的保险公司推销员在较好的牧场式平房里享受到的东西。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 像毛泽东那样的人物,在一个世纪,也许一千年里只能产生一位,他们占领了舞台,以天才的灵感写下了历史的篇章。毫无疑问,毛泽东是巨人中的巨人。他使历史显得渺小。他的强有力的影响在全世界亿万男女的心中留下了印记。毛泽东是革命的儿子,是革命的精髓,确实是革命的旋律和传奇,是震动世界的出色的新秩序的最高缔造者。 毛泽东没有死,他永垂不朽。他的思想将继续指导各国人民和各民族的命运,一直到太阳永远不再升起。如果仅仅是从中国的范围来衡量他的划时代的功绩,那将有损于对这位非凡人物的纪念。当然,他为中国及其八亿人民做了了不起的事情,但是毛泽东也是一位崇高的世界领袖。他对当代局势发展的贡献是没有人可以比拟的。 今天,全世界都哀悼毛泽东的逝世,但是到明天黎明,都将起来歌唱颂扬他不朽的赞歌。我的思想和感情,像我的同胞一样,极为悲恸沉痛。这位人物的谦虚和幽默,他的光荣和伟大,他的英勇和胜利,将永垂青史。毛泽东的名字将永远是穷人和被压迫者的伟大而正义的事业的同义语,是人类反对压迫和剥削的斗争的光辉象征,是对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胜利的标志——“是幻觉还是梦境?日出雾散,是梦还是醒?”我们巴基斯坦将永远怀着敬意纪念不朽的毛泽东。 ——巴基斯坦前总理本·布托 现代社会变化很快,很多国家元首都被人忘记了,只有少数人仍被人所知。例如法国的戴高乐将军,法国人却知道他,敬重他、那么在中国,毛泽东也是一样。另外,现代社会的国家领导人并不体现一种哲学思想。他们只是解决一些问题,诸如经济、社会、军事等等。法国人却认为毛泽东体现了一种哲学思想,并且努力地把它付诸行动。这正是我们对政治的认识。我们在1789年进行的大革命,正是为了一种哲学思想。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毛泽东思想也正是使中国走向一种哲学,即给予中国人民最大的权力和最高的地位。 ——法国前总统德斯坦 无论人们对毛有怎样的看法,谁也否认不了他是一位战斗到最后一息的战士。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 毛泽东的存在本身就是意志的巨大作用的见证。没有任何外在的装饰物可以解释毛泽东所焕发的力量感。我的孩子们谈到流行唱片艺术家身上的一种“颤流”,我得承认自己对此完全感觉不到。但是毛泽东却的确发出力量、权力和意志的颤流。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 尽管曾经在存在着所有这些失败和挫折,但是毛泽东时代是中国现代工业革命时期这一结论是不可避免的。曾经长期被轻蔑为“亚洲病夫”的中国,20世纪50年代初期以小于比利时工业规模的工业开始,在毛泽东时代结束时,却以世界上6个最大工业国之一的姿态出现了。中国的国民收入在1952年——1978年的25年间增加了4倍,即从1952年的600亿元增加到1978年的3000亿元,而工业在增加的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最大。人均国民收入指数(以不变价格计算)从1949年的100(1952年的160)增加到1957年的217和1978年的440。在毛泽东时代的最后20年间(这是毛泽东的后继者们评价不高的一个时期),而且连大跃进的经济灾难也估计在内,中国的国民收入在1957年至1975年期间翻了一番多——人均增加63%。 ——美国学者莫里斯·迈斯纳 无论人们将毛泽东时代作何种评价,正是这个中国现代工业革命时期为中国现代经济发展奠定了根本的基础,使中国从一个完全的农业国家变成了一个以工业为主的国家。1952年,工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0%,农业产值占64%;而到1975年,这个比率颠倒过来了,工业占国家经济生产的72%,农业则仅占28%了。 其实毛泽东的那个时代远非是现在普遍传闻中所谓的经济停滞时代。而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现代化时代之一,与德国、日本和俄国等几个现代工业舞台上的主要的后起之秀的工业化过程中最剧烈时期相比毫不逊色。 在毛泽东身后的时代里,对毛泽东时代的历史记录的污点吹毛求疵,而缄口号不提当时的成就已然成为一种风尚——深恐提及后者便会被视为对前者的辩护。然而,对一个基本事实的承认,即毛泽东时代在促进中国现代工业改造——而且是在极为不利的国际国内条件下做的——过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并不就等于是为历史作非分的辩 护。如果没有毛泽东时代发生的工业革命,80年代将找不到要改革的对象。 ——美国学者莫里斯·迈斯纳 毛泽东的思想将继续指导各国人民和各民族的命运,一直到太阳永不再升起。如果仅仅是从中国的范围来衡量他的划时代的功绩,那将有损于对这位非凡人物的纪念。 ———巴基斯坦总理:布托 毛泽东的著作不仅是中国的遗产,而且是全世界的遗产。 ———毛里求斯总理 我们能搞成功就得益于《毛泽东选集》第一、二、三、四卷。 ——一位发展中国家总统 毛泽东的著作给人类文化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确实是我们时代的一位杰出人物。 ———美国总统福特 由于毛泽东的逝世,人类思想的一座灯塔熄灭了。 ———法国总统德斯坦
2906 次阅读|4 个评论
分享 厉以宁终于说出中国要去掉社会主义了
热度 5 稻草 2013-10-15 09:07
  新京报讯 (记者金彧)昨日,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义院长、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在中国经济十月谈会议上表示,中国当前迫切需要进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二次分配应该加快城乡社会保障的一体化。此外,他认为,要实现企业升级,国资委应该首先改变。   厉以宁称,中国目前处于双重转型的时期,所谓双重转型,一是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现代社会。 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入市场经济体制。   在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现代社会方面,厉以宁称,目前正在推进城镇化,但农业和城镇两种户口制度的存在,使得农民的身份和权利与城镇居民不平等。收入差距大,福利待遇低,需进行城乡户口一元化和收入分配改革。   他表示收入分配改革的重点应放在第一次分配,因为第一次分配是根据市场的基础进行的,当前还没有对农村土地进行第一次分配。必须给农村土地产权,这正是新农村改革的起点。   二次分配也很重要,但是需要调整,主要靠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进行调整。城镇化过程正在进行中,人的城镇化是当前最主要的,这就是中国经济的升级问题。   “城乡两种户口制度使农民工享受不到城市工人的福利,比如医疗。所以说,中国一次分配有差距,二次分配还扩大了差距”。厉以宁指出,西方国家施行一次分配不足,二次分配补,即一次分配不足有差距时,二次分配时通过税收、补贴、福利待遇等措施把差距缩小。    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入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厉以宁认为,国资委不要直接管企业,而是负责解决资源配置问题。国企改革要依法办事,遵循《公司法》,把国企推到一线去。民企转型,要做好知识产权保护。
个人分类: 时事转帖|4161 次阅读|11 个评论
分享 《国腐论》跋
热度 10 稻草 2013-7-21 15:12
1776年,苏格兰经济学家、哲学家亚当·斯密出版专著《国富论》(全名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从此,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正式诞生。《国富论》对资本主义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使其成为西方经济学的“圣经”。 1867年,马克思《资本论》(Das Kapital)出版。从此,人们认识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生产的“剩余价值”。《资本论》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无产阶级必然胜利是不可改变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使得《资本论》成为无产阶级革命的“法宝”。 1884年,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Der Ursprung der Familie,des Privateigentums und des Staats)出版。从此,人们认识到: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是承认: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就是国家。 从恩格斯的论述不难看出,国家这个范畴有三个关键词:社会发展阶段、保持社会“秩序”、同社会相异化。认识到国家的本质后,我们再来看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和马克思的《资本论》。 亚当·斯密认为,人本来就是经济人,贪欲是人的本性,人们为了获取最大经济利益所实施的行为在经济学意义上都是合理的。马克思通过对资本的本质的揭示,恰恰表明资本对最大利益的追逐是不合理的。当然,这不是经济学意义上的“不合理”,而是政治学和社会学意义上的“不合理”。这种学科之间的冲突本质上却是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冲突,而这种阶级冲突在当今社会发展阶段终于分化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世界。当然,这种分化并没有消灭这种冲突,而是在冲突中进一步寻找缓和冲突的办法,从而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当然,这里所说的“秩序”不仅包括资本主义“秩序”和社会主义“秩序”,还包括两种“秩序”共存的“秩序”。 维持社会“秩序”的任务自然地落在了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的身上,这种力量就是国家乃至国际组织,就是由所有社会成员让渡出来的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权力或者叫公权力。但我们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这种公权力是“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它来源于私有财产的产生或者说对过剩的财产的私人占有。因而这种力量本身也逃不脱社会本身的冲突,即每个人(包括公职人员)的贪欲本性与社会伦理道德之间的冲突以及各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 这就使我们逐步靠近了腐败的真相,即腐败早已蕴含在公权力的本质属性之中。换言之,公权力作为维持社会“秩序”的工具,本身又具有“腐败”的“基因”,而这种“腐败基因”却是一种破坏社会“秩序”的“基因”。公权力的“腐败基因”在一定的条件下便转化为腐败。而腐败一旦发生,就会像“癌细胞”一样在社会肌体中蔓延,从而严重破坏正常社会“秩序”,如果不及时“救治”,必将引发社会动荡,动摇国家政权的基础。 社会总是在矛盾冲突中前进的。《国富论》告诉人们要以追逐最大利益为目标,但有时必须牺牲社会伦理道德。以国家为基础的公权力通过强制性行为来缓和这种“冲突”,维持社会“秩序”。这种公权力是为维持“秩序”而生,却也是“腐败”的罪魁祸首。而腐败又是破坏社会“秩序”的一大元凶。这是公权力本身的矛盾性和不完备性。不管是在哪一种国家制度下,腐败都是人类社会的“毒瘤”,都需要找到“医治”的办法。本书的研究表明,虽然我们无法将腐败从人类的阶级社会中清除出去,但我们可以认识腐败,从而找到反腐败的正确路径,进而将腐败抑制在可控的范围,以使社会“秩序”不因腐败而瓦解。 于是我将本书命名为《国腐论》。本书的前身是我的博士论文《公权力配置资源与预防腐败研究》。希望它对于抑制腐败、维持“秩序”起到一定的作用,也希望从此诞生一门新的学科——反腐败学。 《国富论》与《国腐论》看上去毫无关系,实则渊源深厚。其一,“经济人假设”是《国富论》的立论前提,而经济人的人性特征就是贪欲。与人的经济动因一样,人的腐败动因也是人的贪欲。贪欲正是人性“细胞”中腐败的“原癌基因”。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腐”与“富”实出同源。不过,与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相反,反腐败学的逻辑前提是“反经济人假设”。其二,合理配置资源是《国富论》的经济学原则,通过合理配置资源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这也是《国腐论》阐述的反腐败学原则,即通过运用公权力合理配置资源来防止腐败的发生,从这个意义上讲,经济学与反腐败学实为孪生兄弟。当然,经济学中的“合理性”与反腐败学中的“合理性”绝非同一回事。 由于受本人学识水平和写作条件的限制,本书写作中难免挂一漏万。唯愿能抛砖引玉,引起大家对这一选题的关注。 该选题得到了我的两位导师、湖南师范大学周作翰教授和杨小云教授的鼎力支持和悉心指导。国家预防腐败局李洋先生,我的老同学、国务院纠风办王卫国先生对我的写作提纲作了精心修改。我在宁乡县纪委时的同事吕大伟博士为我的写作提供了帮助。我的博士论文答辩委员会主席、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院长徐勇教授对论文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鼓励。在此一并致谢! 王习加 2013年3月于长沙 (《国腐论》一书将于近期出版,敬请关注)
4012 次阅读|9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珍珠湾全球网

GMT+8, 2024-6-13 06:00 , Processed in 0.060659 second(s), 20 queries ,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