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enzhubay.com

珍珠湾全球网

 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tag 标签: 中国青年报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分享 从亩产万斤看毛泽东的科学思维
热度 1 岳东晓 2016-9-10 03:59
1958年6月16日,钱学森在《中国青年报》发表了一篇题为《粮食亩产量会有多少?》的豆腐块文。文章里,钱假设30%的太阳能被植物吸收,其中的五分之一转换为食物,则粮食亩产可以达到4万公斤。1958年8月,刘少奇派人到山东寿张县考察,调查报告中提出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的口号,刊登于 《人民日报》(1958年8月27日第三版) 。1958年9月,刘 少奇在江苏常熟参观听说亩产万斤,他立刻问: “1万斤,还能再多吗?你们这里条件好,再搞一搞深翻,还能多打些。” ( 1958年9月30日《人民日报》 第二版 《少奇同志视察江苏城乡 对工业、农业、教育和劳动制度等工作提出重要意见》(附一)) 。 根据粮食亩产大幅上升的数据,刘少奇认为只需要 1/3的土地种粮食就可以了,其余可以种树、休闲 ( 1958年9月30日《人民日报》 第二版 《少奇同志视察江苏城乡 对工业、农业、教育和劳动制度等工作提出重要意见》(附一)) 。 民间 的流传是,毛泽东本来不信亩产万斤,看了钱学森的文章就信了 (注一) 。真是这样吗? 钱学森的文章发表4个月后,1958年11月9日,毛泽东在中共的报告中说: 【 提倡实事求是,不要谎报,不要把别人的猪报自己的,不要把三百斤麦子报成四百斤。 今年的九千亿斤粮食,最多是七千四百亿斤,把七千四百亿斤当数,其余一千六百亿斤当作谎报 ,比较妥当。人民是骗不了的。过去的战报,谎报只能骗人民,不能骗敌人,敌人看了好笑。福建前线,飞机损失对比为我六比敌十四,即一比二点三三。但同民党自吹自擂有必有假,真真假假搞不清。偃师县原想瞒产,以多报少。也有的以少报多。 人民日报最好冷一点 。有些问题讲热了要讲得适合当前。要把解决工作方法问题,当成重点。党的领导,群众路线,实事求是。 】( 《 在为八届六中全会作准备的郑州会议上的讲话第五次讲话 》;参见: 《 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生产问题 》(一九五八年十一月九日、十日). 毛泽东文集,第七卷;)。 毛泽东的报告信息量很丰富,我们可以从中计算出他认为的可信亩产量。1958年,中国人口是为6.6 亿,耕地面积 16.77 亿亩 ( 封志明等. 中国耕地资源数量变化的趋势分析与数据重建: 1949-2003. 自然资源学报 - 2005 )。 很多人说起亩产万斤就以为全中国都在放卫星,稍微想想就知道不可能。根据 毛泽东的报告:当年上报的平均亩产为 9000/16.77 = 537 斤。也就是说,虽然中国个别的地方放出了亩产万斤的“卫星”,但那只是极其个别的现象。各地上报的数字平均只有万斤的5%: 537斤。而 毛泽东在报告中认为,当年粮食顶多只有 7400 亿斤,也就是亩产 7400/16.77 = 441 (斤)。 毛泽东在 1958年11月9日 报告时认为亩产顶多441斤,那他有没有看过钱学森的计算呢?答案是肯定的。在这个报告前约两个星期,1958年10月27日,毛泽东去中科院参观一个展览,见到了钱学森。毛泽东对钱学森说,【 《青年报》上写的那篇文章我看了,陆定一同志很热心,到处帮你介绍;你敢说四万斤的数字,不错啊。你是学力学的,学力学而谈农业,你又是个农学家。 】 钱学森回答说他“ 只是按照太阳能把它折中地计算了一下”,至于如何达到这个产量,他不知道。毛泽东 笑道:“原来你也是冒叫一声!” ( 1958年11月15日中国科学院院刊第61期《风讯台》 ) 毛泽东说话的方式一向很风趣。从两个星期后的报告中可以看出, 毛泽东根本不信钱学森的说法,但也没有直接指责。 十几天后,毛泽东对虚报产量再次表示了忧虑,并且分析了浮夸的危险后果。毛泽东写道: 【瞒 产 , 除了不老实这一点以外 , 没有什么不好 。 隐 瞒 了产量 , 粮食依然还在 。 瞒 产的思想要批判 , 但 是对 发 展 生 产 没 有大 不 了 的 坏 处 。虚报不好 , 比瞒产有危险性 。 报多了 , 拿不出来 。 如果根据多报的数字作生产计划 , 有危险性 , 作供应计 划 , 更 危 险 。】 (《 记 者 头 脑 要 冷 静 》(一九五八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毛泽东文集,第七卷)。 但钱学森发现自己亩产万斤的计算数据错误。不是多算了,而是少算! 1959年春 ,钱学森重新计算并发表在《知识就是力量》(1959第5期)上。根据光合作用方程, CO2 + H2O + (多个)光子 -- O2 + (CH2O), 钱学森文章称:【 “我们算了一下,一年中落在一亩地上的阳光,一共折合约94万斤碳水化合物。如果植物利用太阳光的效率真的是百分之百,那么单位面积干物质年产量就应该是这个数字,94万斤!” 】 按照钱之前假定的6%的能量转换率,每亩干物质产量也可以达到 5万5千斤。 在“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的理论面前,毛泽东几乎是乞求冷静,1959年4月29日, 毛泽东亲自向各地生产队级干部发出一封党内通信 (1959年4月29日的《 党内通信 》,《毛泽东文集》,第八卷》) 。毛恳切地写道: 省级、地级、县级、社级、队级、小队级的同志们: 我想和同志们商量几个问题,都是关于农业的。 。。根本不要管上级规定的那一套指标。不管这些, 只管现实可能性 。例如,去年亩产实际只有三百斤的, 今年能增产一百斤、二百斤,也就很好了。吹上八百斤、一千斤、一千二百斤,甚至更多,吹牛而已 ,实在办不到,有何益处呢?又例如,去年亩产五百斤的,今年增加二百斤、三百斤,也就算成绩很大了。再增上去,就一般说,不可能的。。。 密植问题。不可太稀,不可太密。许多青年干部和某些上级机关缺少经验,一个劲儿要密。有些人竟说愈密愈好。不对。老农怀疑,中年人也有怀疑的。。。 一定要有储备粮,年年储一点,逐年增多。经过十年八年奋斗,粮食问题可能解决。在十年内,一切大话、高调,切不可讲, 讲就是十分危险的 。须知我国是一个有六亿五千万人口的大国,吃饭是第一件大事。。。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要有十年时间。四年以内小解决,七年以内中解决,十年以内大解决。。。 同现在流行的一些高调比较起来, 我在这里唱的是低调 ,意在真正调动积极性,达到增产的目的。如果事实不是我讲的那样低,而达到了较高的目的,我变为保守主义者,那就谢天谢地,不胜光荣之至。   毛泽东   一九五九年四月二十九日 早 在1953年12月,毛泽东就提出由刘少奇主持“一线”工作、自己退居“二线”。1957年底毛泽东访问苏联时,通报将由刘少奇接班任中国国家主席。1958年底,毛泽东不做下一届国家主席的提议得到中共八届六中全会通过。次年初,刘少奇正式担任国家主席。毛泽东向各级发出上面的恳求时已经失去行政管理权。他也只能通过《党内通信》来发表“保守主义”的“低调”了。 毛泽东的恳求被置若罔闻。 但历史的惨重教训 证实了毛泽东在1958年所做的"多报危险”的正确判断。 在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的口号中,中国从1959年起到1961年发生了严重的“三年自然灾害”。 由于对亩产量错误估计,1959年的粮食播种面积比1958年减少了9%,而1960年到1961年又恰逢中国农业受灾面积最大的年份,达到35%。可谓天灾人祸。 连毛泽东自己的女儿都已经吃不饱饭。 1961年,浮夸政策造成的恶果全面暴露。率先支持胆大产大理论的国家主席 刘少奇经过亲自调查 ,思想发生了改变, 曾经倡导公共食堂的他发现自己事与愿违 。虽然刘之后进行了纠正,也并没有对自己的工作进行检讨。 对比上述的时间表,我们也可以看出很多歪曲性历史的所用的手法。有的是将三年灾难从1957年开始,把责任推到毛泽东的头上。上面的历史清楚表明,毛泽东从1958年开始就不断反对浮夸,但他当时已经按之前既定的接班程序退出日常管理;灾难是从1959年开始。有的人称1958年10月,钱学森告诉毛自己的计算错误,而毛泽东不听。实际情况却是,钱学森自己认为的错误是算少了、他更新的结果产量更高,而毛泽东也根本没有相信。毛亲自给各级写信,重申讲 大话、高调非常危险。 钱学森呢? 他也说了:他算出亩产可达万斤只是从能量转换角度计算可能性,怎么实现他不知道。你也不能说钱学森有错。但是,钱学森在那个时候写这种文章显然会引起误导。 很多人也确实被钱学森的文章误导 --- 但被误导的不包括毛泽东。 注一:这个说法来自李锐的 一面之词,没有任何其他证人及文字、录音证据,且与毛泽东的公开文字不符 附一: 少奇同志视察江苏城乡 对工业、农业、教育和劳动制度等工作提出重要意见 第2版() 专栏: 少奇同志视察江苏城乡 对工业、农业、教育和劳动制度等工作提出重要意见 新华社南京29日电 9月19日到28日,中共中央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刘少奇同志,在中共江苏省委书记、省长惠浴宇同志,书记陈光同志,农村工作部部长孙加诺同志以及各地、市委负责同志的分别陪同下,在江苏省视察工作。视察期间,刘少奇同志对工业、农业、水利、教育和劳动制度等方面的一些问题提出了重要的意见。在南京视察期间,听取了中共江苏省委第一书记江渭清同志,书记刘顺元、惠浴宇、陈光同志等的工作汇报,接见了驻南京部队、军事学院的首长和省级机关的负责干部。 。。。。 在视察中,刘少奇同志了解江苏省农业生产的情况,他非常仔细地观看了各地中稻、晚稻和山芋的丰产试验田。在常熟县和平人民公社,少奇同志参观了丰产圩的四亩试验田,他亲自弯下身子去数了一下稻棵,并且问乡党委书记:“可以打多少?”回答说:“可以打一万斤”, 少奇同志笑着说:“一万斤还能再多吗?你们这里条件好,再搞一搞深翻,还能多打些。 ”他在和淮阴地委的同志们座谈时说:“我在河北、河南视察的时候,有些县委书记认为少种多收比广种薄收要节省的多,应该把丰产田的经验推广,集中使用人力和物力来种好田地。这样 再过几年,就可以用三分之一的地种粮食,三分之一植树,三分之一休闲 。”他又说:“种得少,种得好,但是收得多,这是农业经济上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希望各地好好算一算账,认真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 .................. (附图片) 九月二十一日,刘少奇同志在江苏省淮阴县丁集人民公社和社员们一起深翻土地。新华社记者孟庆彪摄 附二: 1958-08-27第3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 人民日报1946-2003 - 老资料网.pdf 1958-09-30第2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 人民日报1946-2003 - 老资料网.pdf 中国耕地资源数量变化的趋势分析与数据重建_1949~2003.pdf 在为八届六中全会作准备的郑州会议上的讲话第五次讲话(一九五八年十一月九日).pdf 党内通信 (一九五九年四月二十九日) 1961年刘少奇湖南农村调查:在生产队养猪场住了6天--党史频道-人民网.pdf
个人分类: 毛泽东|6568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杭州警方为何要不计成本打捞证据
热度 3 MingHao 2015-1-28 09:45
中国青年报 作者:杨涛 真希望杭州警方这次获取证据的严谨态度,能成为行业标杆,促使各地警方在获取证据上多下功夫。 三年细致查证、半月跨国追凶、四次深水打捞……1月26日,杭州警方通报称,历时910天破获了一起故意杀人案,犯罪嫌疑人将被害人装进铁笼子丢入湖里后,潜逃东南亚。为缉拿嫌犯,杭州警方发布红色通缉令以寻求国际合作,在泰国警方帮助下成功将其抓获。为了取证,两年间,杭州警方4次到百米深的湖中打捞被害人遗体,几经波折后,成功破获该案。(《现代金报》1月27日) 在证据极难获取或者必须花费极高代价去获取时,是选择放弃获取证据,凭已得到的口供等证据将犯罪嫌疑人送上法庭,还是选择不计成本地去将证据做扎实,把案件办成铁案?杭州警方给了我们一个满意答案,他们不但为被害人伸张了正义,还为全国警方树立了一个好榜样,即为了获取证据契而不舍。 侦办上述案件到底有多难?姑且不说3年的调查、半个月的跨国追凶,单就打捞尸体这一项,就几乎“难于上青天”。被害人尸体是从有浙江第一高桥之称的北山大桥抛下的,桥下湖水深达100多米,已远远超过人工潜水60米深的极限。杭州警方甚至找到了东海舰队,但对方的搜寻深度为80多米,即使如此,他们仍想尽各种办法,4次进行打捞,历经半个多月,终于将被害人尸体打捞出来。 其实,杭州警方也可以用成本太高、已经尽力等理由,不再寻找被害人尸体,反正犯罪嫌疑人也抓到了,而且是13个人,警方可以根据现有证据直接将他们移送起诉。但是,这样做存在两个风险,一是案件可能判决不了,因为被害人尸体没有找到,主犯并不承认自己杀害了被害人,而先前已作供述的两名犯罪嫌疑人也翻供了。如果案件判决不了,就可能放纵真凶,让被害人蒙冤。对于被害人及其家属而言,没有比获得正义更为重要的事情。另一种可能是,在当地政法委协调下,强行作出有罪判决。但在被害人尸体没有找到,或者被害人尸体不能确认无误的情形下,就强行下判,就可能出现佘祥林、赵作海式冤案。 法治社会讲究程序正义,讲究证据之治,但在许多案件中,证据并不会自动摆在办案人员面前,需要办案人员历尽千辛万苦甚至是不计成本地来获取。从某种程度上讲,对待获取证据的态度,决定了办案机关和办案人员的法治态度。像呼格吉勒图,关键证据之一死者体内精斑未做DNA鉴定,在当时情形下,DNA鉴定并不普及,鉴定费用也昂贵,但呼案的办案机关并没有像杭州警方一样,穷尽一切可能去获取证据。这样的结果,就是一条人命被冤杀。 真希望杭州警方这次获取证据的严谨态度,能成为 行业 标杆,促使各地警方在获取证据上多下功夫,而不是指望用“协调”来解决疑难案件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让“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真正生根发芽
3175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一年5000亿元科技支出去哪儿了
热度 1 稻草 2014-10-21 11:42
编者按:除了毛泽东时代的几个成果的延续后,没有一个拿得出手的成果,这就是邓小平的科学的春天。事实上,这种春天是,科研体制花了钱,没成果,成为了科研人员巧取豪夺占有科研资金的春天。 ------------------- 来源:中国青年报   近日,多名院士、大学教授因陷科研经费腐败丑闻被查,科技投入问题再次成为社会热议话题。几乎与此同时,《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获批,有力地回应了公众关切。有专家称,这一方案的出台,意味着我国科技投入的管理将出现历史性转折。   根据全国政协的一份统计材料:2013年,全国公共财政科技支出超过5000亿元,而1978年这一数据仅为52亿多元,不到40年,我国的财政科技投入增长了近100倍。”   与巨额投入形成鲜明对比,是近年来,我国真正世界级的科研成果和大师级的科学家还鲜有出现。那么,巨大的科技资金到底流向了何处?   “碎片化”“聚焦难”令科研资源利用效率低   天河系列高性能计算机、探月工程、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超级水稻……改革开放以来,863计划、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科技计划等取得了一大批举世瞩目的成果。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这些年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的产出与国家发展的要求相比还远远不够,突出表现在科技计划碎片化和科技项目取向聚焦不够两个方面。”科技部科研条件和财务司司长张晓原说。   张晓原认为,长期以来,我国的各种科研计划针对不同的问题提出,分别由不同的部门管理。各部门之间缺乏互相沟通协调,由于计划的多头管理,各部门通气不够,条块分割造成资源配置碎片化,导致科研项目聚焦不够,项目多头申报。   2014年上半年,中央巡视组在对复旦大学的专项巡视中发现,该校科研经费管理使用混乱现象突出:经核查,2008年至2013年,复旦大学有25个项目在同一时间多渠道申请获得资助,属于重复申报课题。而业内人士表示,类似的情况在各家大学和科研机构内均不同程度存在。   资源配置“碎片化”导致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科研项目目标聚焦不够。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副司长田保国介绍,以当前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大气污染科研项目为例,就存在重复交叉问题:自身部门已经立项的和即将立项的重复,各个部门之间也存在重复立项的问题。原先至少有8个部委参与、193个立项,其中很多是重复立项,经过整合后去掉了18个项目。   根据财政部的统计,近8年来,我国科技研发资金投入已经接近3万亿元。而与此相对应的是,学术成果和技术创新并不尽如人意。在基础研究、社会公益研究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领域,我国和世界科技强国差距明显:目前我国的基础研究投入不到科研支出的5%,远低于创新型国家15%以上的比例。不用说中国科学家与诺贝尔奖等国际重要科研奖项屡屡失之交臂,即便是写出了数量不少论文的科研成果,其质量也不容乐观: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统计显示,我国每篇国际科技论文被引用次数平均6.92次,而这一数据的世界平均值为10.69次。   科研经费监管失控,“跑冒滴漏”流失严重   近年来,随着科研经费的增加,不少人把科研经费当做“唐僧肉”,“跑冒滴漏”严重,甚至有人想方设法中饱私囊,最终锒铛入狱。   那么,巨额的科研经费是如何通过层层审计监管,最终被人贪腐流失的呢?   记者对近期一些典型案例进行了梳理:   虚列劳务费用——2010年9月至2011年6月,曾任北京邮电大学软件学院院长的宋茂强在担任北京邮电大学“面向新型网络应用模式的网络化操作系统”子课题的团队负责人期间,利用审批和分配科研资金的职务便利,伙同他人,以虚列劳务人员名单的方式,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央财政资金68万元被私吞,被法院一审判处有期徒刑10年6个月。   收集发票冲账——原山东财政学院“微山旅游规划”和“傅村镇旅游规划研究”课题组,以差旅费名义分37次报销各地到佳木斯的单程火车票1505张,金额28.36万元,占2008年至2011年该项目拨入经费57万元的49.75%。   借壳套现——原浙江大学水环境研究院院长陈英旭,利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苕溪课题”总负责人的职务便利,采用编制虚假预算、虚假发票冲账,编制虚假账目等手段,将国拨科研经费900余万元冲账,划拨到自己实际控制的“壳公司”账户上。   面对触目惊心的科研经费贪腐案例,不少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认为,一方面是科研经费在监管上存在漏洞,另一方面则是体制滞后迫使科研人员不得不违规操作。   浙江大学一名教授说,学校对科研资金的管理态度,基本上是谁搞到的资金由谁负责。拿到科研资金之后,学校提取一部分管理费,剩下的基本上就是科研项目负责人说了算。   至于科研资金怎么花,虽然也有规定,但这些规定基本形同虚设。比如,这位教授说,他曾做试验需要用到一种压缩机,因为一些特殊的要求,只能找厂家进行特殊改造,费用4万多元,比普通的价格高4倍。去报账不能过关,最后只好另外找一些发票才解决。   山东省科学院一名材料学专家说:“发达国家对科研资金的管理更注重结果管理,也就是说提出一个科研目标,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具体怎么花钱,科学家有很大的自由度。而我们国家对科研资金的管理属于过程管理,在申请项目的时候,就定下来钱怎么花。只要花钱过程中不出问题就行,至于出没出成果,反而没人真正关心。”   政府放手具体项目管理,杜绝“跑部钱进”   “科研经费腐败频发,跟现有的科研管理体制的行政化有关。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行政权力直接控制了科研操作,缺少专业的评估机制。在课题来源上,存在着严重错位,没有权力的科研人员拿不到经费,为了拿到经费只好采取贿赂等方式,整个行业完全被扭曲。   储朝晖说,香港科技大学实现了经费和科研人员不见面的机制。行政人员为研究人员提供服务,研究人员不会与供货方接触,只需要向行政人员提出要求,经过评估后,行政人员实现其要求,行政人员对此还要留据备查,这种经费管理经验值得借鉴。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需要建立学术同行评价机制,转变对研究人员的行政性考核,一改当前的量化评价指标。同时,取消科研提成制度,科研人员的待遇不与申请课题经费挂钩,而是实行年薪制,“在国外,年薪制和终身教授制度、学术自治,是保障学术自由,激发学者科研创造活力的最基本制度”。   张晓原表示,此次改革将明晰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重点支持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公共科技活动,对其他量大面广的、企业自主的项目以普惠性政策和引导性为主的方式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和成果转化。   政府将在顶层依托专业机构管理项目实现“放手”。张晓原表示,将组建一批专业化项目管理机构,通过国家科技计划管理信息系统,受理项目申请,组织项目评审立项,过程管理和验收。   “不是科技部集中管理,也不是原来各管各的,整个资源通过联席会议制度进行管理。”张晓原说,通过建立由科技部门牵头,财政、发改等相关部门参加的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联席会议,共同制定议事规则,负责审议科技发展战略规划、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的布局与设置、战略咨询与综合评审委员会的设立、专业机构的遴选择优等事项。   财政部教科文司司长赵路表示,在科技计划的管理上,往高站一层,往后退一步,干政府该干的事。往高站一层,将来政府部门科技管理重点管宏观、管规划、管政策、管布局、管监督、要效率。往后退一步,政府不再直接管项目,分配项目经费、课题经费,杜绝“跑部钱进”。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李连宁表示,现在一些科技、课题带头人掌握着大量资金,他们自主支配,因此称谓也在变化,不叫科学家,而改称老板。对此,应该结合即将出台的新规,解决部门空间内存在权力寻租、高校教师话语权相对较弱等问题,使得我国有限的科研经费真正用在刀刃上,让纳税人的钱能够在国家发展、国家技术创新上发挥事半功倍的作用。
个人分类: 时事转帖|2068 次阅读|3 个评论
分享 科学实验揭开针灸神秘面纱
热度 3 ytsword 2014-1-26 11:35
在新语丝的“中医批判”栏目里,几十篇关于针灸的文章都是要黑针灸的,但却唯有这一篇是认同的,也许是世界顶级科学杂志《自然》的针灸研究文章,令方觉得不能完全当反派,否则将被同行视为顽固守旧。 在美国女孩芭芭拉眼里,这几枚银针“酷”极了。用手捏住针柄,轻轻搓捻 几次,继而放开两指,一搓一放,重复几次,手指便拗出飞鸟的形状。 更神奇的是其疗效。每个月,她都会陪妈妈到纽约市郊的一家中医馆,接受 针灸治疗。母亲患有严重的脊髓炎症,常年处于慢性疼痛中。一次半小时的针灸 治疗,给她带来一种“新生的感觉”。 遇到这样的客人,老板张先生总会自豪地拿出一本《黄帝内经》,指出其中 对针灸的评价,即“一针甫下,沉疴立起”,意思是只要一针下去,任何疑难杂 症就能治好。 不过,这位针灸学专业的博士生,从未想过用科学实验来分析这种古老医术。 根据中医理论,针灸是通过促进体内经络内气的流动来发生效用的。 最近发表在《自然-神经科学》杂志网络版上的一项研究成果,揭开了这种 东方医术的神秘面纱。美国纽约州罗彻斯特大学医学中心的神经科学家麦肯·内 德戈德率领的研究团队发现,针灸疗法能够刺激机体释放出一种名叫腺苷的化学 物质,从而起到减缓疼痛的作用。 西方实验证明东方医术 和大多数西方人一样,内德戈德教授一直对针灸充满好奇:“4000年来,针 灸一直是一些国家与地区医学疗法的中流砥柱。但是因为未被完全理解,许多人 对此疗法的有效性表示怀疑。” 针灸理论认为,有一种叫做“气”的无形生命能量在人体中运行,疼痛是由 于气的阻滞和失衡所引发的。因此,在人体一些特定的穴位插入细针,就能够疏 通经脉,从而治疗疾病。 这在西方的医学专家看来无异于天方夜谭。一位医疗学教授就认为,针灸明 显有着心理安慰的作用。还有人将针灸与东方幻术联系在一起。 即使在国内,不少西医也对针灸充满怀疑。记者试图联系了几名神经内科专 家,发现他们对针灸的态度大多“不屑一顾”。一位神经内科大夫甚至说,“针 灸不可能有完全止痛的效果”。 另一方面,电线杆上的小广告、毫不规范的游医,让人们谈到“针灸”就会 联想到“忽悠”、“骗局”之类的词语。 中国针灸学会常务理事、湖北中医药大学针灸骨伤学院教授孙国杰无奈地承 认:“目前,国内的针灸治疗确实有一些乱七八糟的人,可以说是鱼龙混杂。” 单单在网上,就有几十个针灸师,以“师从孙国杰”为名进行招摇撞骗。 这位70多岁的针灸学家在电话里深深叹息,“改变这种混乱的状况,只能依 靠现代医学手段。” 而远在大洋彼岸的内德戈德,也下决心用西医本身的方式来解读针灸。“在 一些研究者中弥漫着一种意见,认为研究传统医学已经过时,”她说,“因为这 一领域并未完全解读,许多人还持怀疑态度。” 上世纪80年代的研究表明,针刺可能激活了痛觉神经,引发大脑释放出一种 类似于鸦片的化合物——多肽【方舟子按:应是“内啡肽”】。多肽在人体进行 了全身循环,达到减缓疼痛的效果。 但内德戈德并不认可这些说法:“针灸并不疼痛,并且在通常状况下,只有 针刺入痛处附近时,这一治疗才能起到效果。” 她从“生理消痛”的原理出发,提出了一个大胆推测:由于针刺在人体组织 内造成了轻微的创伤,这时,人体组织释放出一种名为腺苷的化合物。它会通过 加速活动来形成腺苷酸,从而达到抑制神经信号,缓解疼痛的目的。 在人体受伤后,腺苷便担当起天然止痛剂的作用。“就像人体内的一种天然 可卡因,但没有毒品的任何副作用。”协和医院的一位神经内科医生打比方说。 针灸止痛的确存在科学原理 为了验证自己的观点,内德戈德给刚满16岁的女儿布置了一个暑假作业。这 个小姑娘后来成为研究报告的作者之一。她和其他研究人员一起,将麻醉剂注入 一批小鼠的体内,使它们保持静止不动。接着,每只小鼠的腿上被打上一个针灸 点的记号,他们拿起银针,从针灸点上插入小鼠体内。 针头附近的流体被收集起来,研究人员对这些流体进行了采样分析,结果显 示,流体中的腺苷酸含量比正常水平增加了24倍。 研究者们对这一结果感到“开心极了”,这意味着他们的推测有很大的可能 性。 接下来,研究者们将一种能够激化炎症的物质,注入小鼠体内。很快,这些 刚刚接受针灸的小鼠脚部便患上了神经损伤。这些慢性疼痛,多年来一直骚扰着 人类的健康生活。 “慢性疼痛十分常见,目前西医还没有更好的药物用于治疗慢性疼痛。”内 德戈德说。在中国,针灸常被用于缓解慢性疼痛,比如关节炎、脊髓受损、坐骨 神经痛等。 他们用消毒仪器不断碰触小鼠的受伤大腿,小鼠在实验桌上一边发出“吱吱” 的呻吟声,一边做出自然的应激反应——它们不断地挪动,以躲避那些仪器。 小鼠大腿的移动距离和速度,成为衡量疼痛的重要指标。通过对针灸前后的 测量结果进行比较,研究人员发现,针灸减缓了大约2/3小鼠的疼痛。相比针灸 之前“痛得拼命挣扎”,这些小鼠在接受治疗后表现要“安静得多”。原先那个 大胆的想法正在逐步得到证明。针灸在促进腺苷加速分泌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容 忽视的作用。 为了确定是否能够人为促进针灸的疼痛抑制效应,研究人员在小鼠大腿的痛 处注入了一种能够促进腺苷作用的药物,以延长腺苷酸在伤口的停留时间。结果 发现,这一药物使腺苷酸在伤口处的存留时间延长了3倍,从而抑制疼痛的时间 从1个小时延长至3个小时。 “我们已经找出了为何针灸能够止痛的主要机理。腺苷酸是一种强有力的消 炎化合物,而大部分慢性疼痛都是由炎症引起的。”内德戈德说。 针灸仍有谜团有待解开 这项研究也试图破解长久以来围绕着针灸疗法的另一个迷团,那就是为什么 这项医术似乎只要把针刺入穴位即可减轻疼痛。对此,内德戈德推测大部分这种 “特殊位置”都沿着主要的神经节点分布,这也正是人体包含丰富腺苷酸受体的 部分。 不少同行对此评价很高。哈佛医学院的神经科学家威塔利·纳帕多表示这是 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用“极度精确的操作和非常清晰的假设排除了 其他的可能性”。 “显然,内德戈德教授的实验会对针灸研究产生强大的推动作用。”美国国 家卫生研究院国家代偿和替代医学技术中心主任约瑟芬·P·布里格斯表示。 事实上,西方科学家一直试图解开针灸之谜。有人用高科技手段记录下其中 的过程,发现针灸确实能对人体产生作用。神经影像学研究表明,针灸似乎能安 抚脑部掌管痛觉的区域,并激活那些涉及休息和康复功能的脑部区域。多普勒超 声技术显示,针灸能增强治疗部位的血液循环。红外热成像技术显示,针灸能促 使炎症消退。 科学家还发现,古代中医理论与现代解剖学之间存在相似之处。365个穴位 对应着人体的神经束和肌肉束,几条经脉与人体主要的大动脉和神经分布相仿。 另一方面,针灸的应用在继续扩大。尤其是在传统药物无效时,针灸被用于 治疗慢性疼痛,如关节炎、下腰痛和头痛等,也常会被用于治疗疲劳、焦虑和消 化问题。 不过,针对内德戈德的研究,也有科学家警示,在啮齿动物上实施的疼痛实 验,大都与人类没有太大联系。并且,这项最新的研究并未将针灸穴位与其他部 位进行比较,因此“不具有足够的说服力”。 对此,实验团队中的一位华裔研究人员告诉记者,他们下一步将进行更多的 测试,从而看看这种在被麻醉的小鼠身上起作用的痛觉抑制机制是否也能够在清 醒的人体中奏效。 与此同时,虽然这项研究解释了针灸疗法能够减轻疼痛的原因,它并未阐明, 为何如同一些针灸师所相信的那样,这种疗法具有其他有益于健康的作用。 不过,这丝毫不妨碍张先生中医馆的生意红火。据说,这里最高的消费高达 4000元人民币一次。就连22岁的芭芭拉都迷上了这种叫做“绿色医疗”的东方医 术。
7276 次阅读|22 个评论
分享 重庆爱情天梯:悬崖上手凿出6000多级“爱情天梯”
热度 2 新闻速递 2013-4-14 22:51
  重庆爱情天梯(图片来自网络)   他6岁时,16岁的她成了别人的新娘;他16岁时,26岁的她丧夫守寡;他们相爱却引来非议,两人私奔进深山。为让她出行安全,他硬在悬崖上凿出6000多级“爱情天梯”,57年凿断36根钢钎,少年郎已成白发翁。如今他们走了,家里却被游人胡乱涂画,门外随处可见垃圾……记者谈书   相关阅读:   重庆:“爱情天梯”只是普通景点而非大景区   10月30日,“爱情天梯”女主人公徐朝清老人去世。这个感人的故事很快成为当地经济链条中的重要一环。据媒体报道,11月4日,重庆市江津区对外称,拟投资26亿元打造包括“爱情天梯”在内的风景区。   上世纪50年代,重庆市江津区的刘国江与徐朝清开始生活于海拔1500米的深山之中。为方便妻子出行,半个世纪以来,刘国江依靠双手和简陋的设备,在峭壁上凿出6000多级石阶。2001年中秋,一支户外旅行队伍在探险途中无意间发现了两位老人。这段故事经媒体报道后,很多人为之感动。2007年年底,刘国江老人辞世。   11月5日,中国青年报记者联系到重庆市江津区宣传部一位李姓科级干部。他表示,“不清楚26亿元资金的具体情况,这个项目应当有专员管理,具体细节应该由江津区旅游局回应。”   此前曾有媒体报道:由中山镇通往“爱情天梯”的道路正在拓宽改造中,目前仅有越野车和货车能够通过。这条道路,便是江津区26亿元打造景区投资中的一项。   中山镇文化馆原馆长刘栋林介绍,正在修筑的这条路被当地命名为中四公路,双向两车道,将经过“爱情天梯”景点,计划明年通车。   除了中四公路,按照当地计划,包括“爱情天梯”在内的整个景区投资将达26亿元。“爱情天梯”景点将增建护栏,老屋保留原貌,还将修建一座收藏两人遗物的会馆。   对于景区修建计划,该李姓科级干部表示,虽然多家媒体报道了江津区宣传部门的回应信息,但他并不清楚是哪位同事介绍的情况。“我只知道11月4日徐朝清老人下葬仪式上,来了很多家媒体。外宣办有一位袁姓工作人员参与了活动。可能是当天有人提出了‘26亿元’这个数字。”   江津区宣传部另一工作人员则表示:投资26亿元打造“爱情天梯”的说法并不准确。26亿元的投资,包括对四面山、爱情天梯、中山古镇、双峰寺等景点的一系列开发项目,围绕爱情文化名山这一概念来打造四面山。“爱情天梯”只是其中一个核心景点。   李姓科级干部表示,中山古镇本来就是当地比较有名的景点,媒体报道的那条在建公路是用来连接中山古镇和周边景区的,要经过“爱情天梯”。   事实上,这并非当地政府首次以“爱情天梯”之名打造旅游文化项目。这一故事被发现后不久,当地政府就曾用已有资源,运作了一系列旅游及文化项目。   在江津区旅游局网站上,可查到2008年至2011年第一至四届“七夕东方爱情节”的举办信息。这一活动的举办正是基于“江津区作为‘爱情天梯’故事的发源地”。《江津旅游十二五规划》发展思路中也写道:以“四面山水,丹霞瀑乡”为主题引领,以“爱情天梯”聚焦点,融合中山古镇,重点推进四面山国家5A级旅游景区建设。   “这个节日已经举办了5届,承办方是江津区旅游局。详细情况还得旅游局出面解释。”该李姓科级干部说。   他随即表示:“这件事情的具体内容,随后相关部门会有统一解释,并通过官方微博或网站发布景点建设、维修等后续情况。”   随后,记者联系江津区旅游局宣传科。一位代姓工作人员表示会在确认记者身份后回复,并作出澄清。截至发稿时,记者仍未得到回复。   中国旅游研究院区域部主任马晓龙认为,“爱情天梯”故事本身很感人,展现了人性的光辉,但作为旅游资源,景点所具备的历史、人文意义很难支撑较大投资。   “如果是企业投资行为,我担心将来怎么收回成本。仅以两人的爱情故事为基础进行开发,需要很大的气魄和胆量。”他说。   不仅如此,马晓龙认为,就目前媒体报道来看,几间老屋位于深山之中。当地自然环境、交通的承载力,能否适应大规模开发?   参与徐朝清下葬仪式的游客曾表示:11月3日到达中山古镇后,由于上午的一场雨,进村的山路泥泞不堪,很多车辆都不愿前往。随后,司机走另一条路才躲过了泥泞路段。即便如此,一行人仍徒步行走了9公里山路才到达目的地。   “如果是政府、旅游局牵线的商业行为,我们无权过问,因为企业有自主经营的权利。如果是旅游局出资,就值得深究了。”马晓龙说,“地方财政划拨这笔资金一定有立项、可行性分析,那就呈现给公众,解释清楚如何投资、能产生哪些社会效益,给媒体、公众及地方人大一个交代。”
3725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视公民如蝼蚁者如何能真正爱国(中国青年报报道)
热度 4 格物便是致知 2012-10-17 11:55
  星岛环球网消息:在9月18日北京爱国游行活动中,因认为一名老者“污蔑开国领袖”,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韩德强当众掌掴,并声称“今后如果在游行队伍中遇到这样的汉奸,该出手时我还会出手”,“绝不认错”。而在日前接受媒体访问时,对于一些地方爱国游行中发生的砸店、烧车行为,他表示,“怎么火烧赵家楼叫爱国行为,砸了几辆日系车就叫暴徒呢?”进而认为,“大象走路,它能顾得了蚂蚁螳螂?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行动,它就是这样的呀,它不可能是一点损失都没有的呀。”言论甫出,波澜顿起。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韩德强“怎么火烧赵家楼叫爱国行为,砸了几辆日系车就叫暴徒呢?”的论调,匪夷所思。众所周知,“火烧赵家楼”针对的是卖国军阀,他们有实际卖国求荣之行为,而近期一些地方遭到打砸的日系车车主,都为合法公民,他们通过合法的渠道购置或使用汽车,并以合法的方式向国家缴纳各种税费,恰恰是一种爱国,与军阀当年的“卖国行径”形若霄壤。这二者如何能等同视之?   另外,火烧赵家楼固然引发了“五四”爱国运动,但这并不意味着烧楼或打人行为本身毫无争议。就在当年5月18日,时任北大教授的梁漱溟先生在《每周评论》发表文章呼吁法治,强调“打伤人是现行犯”;即使那些政府官员罪大恶极,但在罪名未成立时,仍不可被“侵犯,施暴”。梁漱溟写道,如果不坚守法治底线,“将来损失更大”。他一再强调,如果中国要想获得永远的安定,那么每个人都必须遵守法律,不可以任何理由超越于法律之上。只有起码的公民权有所保证,方可谈进步与发展。梁漱溟的这一观点直到今天仍受到法学界高度推崇。   韩德强“大象走路哪能顾得了蚂蚁螳螂”的论调,尤其令人出离愤怒。“我爱国家,国家爱我”不是简单的互补关系,它们也互为前提。胡适那句“万国之上还有人类在”,早已道破了国家与公民的秘密。人民之所以组织国家,正是为了使它成为人民有尊严的、更幸福的生存之保障。不论是孟子两千年前提出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还是今天中国所力倡践行的法治与人权、民主与文明,都无不阐释了这一点。因此这也意味着,既使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必须象大象一样行动,它也必须以“不牺牲人民”为前提,以“人民尊严”为最大归依。   这个世界从来不缺乏那种无视人民疾苦、以极端形式的集权主义欺压个人的历史,比如法西斯主义。但正如我们所见,它们与那种代表法治与文明的理性社会力量相比,前者除了给人类社会带来流血与苦难、混乱与倒退之外,从来没有给世界进步产生一丝一毫的正能量。因此,不管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度,一个置他人的自由、尊严和生命财产于不顾的人,绝不可能是一个真正的爱国者;一个可以随便给他人扣汉奸的帽子,并对持异见者大打出手、甚至像对待蝼蚁一样践踏他人生命与尊严的人,任何冠冕堂皇的理论都只不过是其作恶的幌子罢了。   自爱,并且爱人,这是人性之所在。很难想象,一个缺失了这种人性的人,能够真正爱国; 一种视公民如蝼蚁的人,又如何能使国家变得更好。 面对以“正道直行,不避风险”为标榜的北航副教授韩德强,审视那些在庇护在“爱国主义”旗帜下的种种恶,感觉不只是一种简单的愤怒或是不解,更有一种五味杂陈,欲哭无泪。 http://society.stnn.cc/minsheng/201210/t20121017_1809138.html
个人分类: 茶余饭后|20589 次阅读|5 个评论
分享 中国青年报:打砸同胞的蠢行不是爱国
热度 16 乔雨风 2012-8-20 09:59
日本政府及某些右翼分子对待钓鱼岛的态度,激起了中国人的强烈愤慨,很多年轻人通过各种方式表达了不满。19日上午,北京、济南、青岛、广州、深圳、太原、杭州等中国10多个城市均有规模不一的群众聚集、游行,高喊抵制日货的口号,抗议日本右翼分子当天非法登上中国的钓鱼岛。 新华社记者称:记者在这些城市看到,群众聚集场合均有警察维持秩序,游行抗议活动整体平稳。不过,从不少旁观者和亲历者的描述来看,也有个别地方出现了极不冷静和不理性的行为,有人受到一些别有用心者的煽动起哄,打砸同胞开的日系车,让人感觉非常刺眼。 日方近来在钓鱼岛问题上一系列错误的态度和行为,不断伤害着中国人的情感。年轻人的爱国热情和血性值得赞赏,“抵制日货”的口号和行动虽显情绪化,却是一种鲜明的表态。抵制日货,可以通过象征性的方式表达,以表明中国人不容侵犯的尊严,可像个别人那样打砸自己同胞开的日系车,破坏公民的私有财产,就显得很愚蠢了。这严重破坏了社会秩序,损害了城市形象,更影响了中国的形象。 前几天,鉴于上次反日游行中砸毁日系车、打砸日系产品销售店所造成的一些影响,四川某地曾有网友致信当地官员表示“对于近期反日游行的一些担忧”。当地官员回信称:谢谢你的来信。你的担心不无道理,为了表达反日爱国情绪,一些人冲动上街,堵了中国人的路,砸了中国人的车和商店,给自己的同胞造成伤害,结果是帮了日本的忙,日本人肯定偷着乐。这些亲者痛仇者快的傻事不能再重演! 让人非常遗憾的是,这一次还是有个别人做了“让亲者痛仇者快”的傻事蠢事。砸了同胞的车,同胞的财产受到损失,心受到伤害;这种蠢行的图片迅速传遍世界各大网站,爱国游行形象受损,中国形象受损,日本那些右翼分子一定偷着乐。如此蠢行,不是爱国,而是害国——这样的“爱国”永远无法得到喝彩,只会让真正的爱国者感到羞愧。 2008年4月一些地方的反日游行中,也出现了类似的丑陋行为。事后,那些极少数混迹在学生游行队伍中趁机乱扔石块、打砸店铺的不法分子,都依法受到了惩处。期待警方这一次同样要毫不手软毫不留情。我们尊重爱国情感,呵护年轻人的爱国热情,但绝不容忍不法行为,拒绝让爱国成为流氓的庇护所,不让爱国变成暴行的遮羞布和赦免牌。对日的示威游行,要正当、合法地表达爱国热情,表达对日本错误行为的愤慨,而不能成为别有用心者混水摸鱼、发泄私愤的机会。 这是一个法治社会,一切须依法而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集会游行示威法》及有关法规,凡举行游行示威活动的,必须依法向公安机关申请,并在获得公安机关许可后,依法举行。未经公安机关批准或未按照公安机关许可的目的、方式、标语、口号、起止时间、地点、路线等进行的,在进行中出现危害公共安全或严重破坏社会秩序情况的,均是违法行为。公安部也多次强调:对于游行示威中借机进行打砸等违法行为的,公安机关将坚决依法查处,追究其法律责任和经济赔偿责任。 严惩打砸,“爱国”不是流氓的庇护所——这样的态度,会让爱国更有力量。理性表达抗议,抵制日货,首先要抵制这种“让亲者痛仇者快”的愚蠢行为。
17072 次阅读|1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珍珠湾全球网

GMT+8, 2024-5-14 15:08 , Processed in 0.035464 second(s), 13 queries ,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