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enzhubay.com

珍珠湾全球网

 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tag 标签: 奥地利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分享 奥地利国企职工占70%以上是世界最富裕的国家之一
稻草 2016-3-2 16:56
奥地利是当今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之一,2012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46330美元。其人类发展指数在2011年排世界第19位,其工业特点是国有化程度高,国有企业控制了95%的基础工业和85%以上的动力工业,产值及职工人数均占其总数的70%,1995年加入欧盟,是OECD的创始国之一。1955年宣布为永久中立国,1995年签订申根公约,1999年接受欧元。
个人分类: 时事转帖|2403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上海之旅(2)娘家附近的犹太难民区
热度 14 卉樱果 2014-11-17 07:01
小时候觉得提篮桥社区的建筑对比强烈,却没有深究为什么-有三十年代英国风格煤卫具全、暖气管道的高大公寓(安国大楼),也有很破旧的地滚龙式的 贫民房(安国大楼对面)。小学老师,一个很高雅的女士,住在滚地龙里,现在想来她的身世一定不平凡。夏天雷雨,我按着规定的时间把收到的暑假作业给老师送 去,不小心在她家门口泥地上滑了一跤,全部本子保报销了。 这是题外话。 隔两条街是霍山路儿童公园,很小,我竟然在那里迷路哭过。现在知道了,霍山公园上世纪三十年代是犹太人的公园。 1933~1944 年间,上海提篮桥社区(以上海第一个监狱为主题的居民区)接受了三万三千个犹太难民,当时中国驻奥地利领事何凤山先生签发了一千多分护照,让他们在提 篮桥建屋建教堂建公园安居乐业。在世界上充满对犹太人滥杀的时候,提篮桥区的善良居民与精明犹太人和睦相处。就当前来说,其他国家所有犹太人纪念地都是监 狱集中营和墓地,与杀戳、苦难、死亡有关;只有提篮桥象征着生命、友谊与和平。 这次回国,最主要的是每天步行十五分钟去看望父母,带着我的IPaD,漫步在充满异国情调的街上,细细观察历史的遗迹。 这里已经开发出一条犹太人寻根的旅游线。 我路过了历史上犹太人的摩西会堂,1998年改为犹太难民民上海纪念馆,是一幢 可容纳 300 人的三层红砖建筑。记得上世纪五十年代,这里是街道性质的加工厂。六十年代后成为精神病防治所。 比 较与门票不菲肃穆森严的纪念馆,周围的犹太式房子更有生活气息。 可以想象八十年前的犹太人虽然逃亡国外,也不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他们没有自顾自地搭建简易的滚地龙苟且偷生,而是正儿八经地建造了一大批犹太风格的三 层红砖楼房,有很深的门洞,宽敞的窗户,圆筒大支柱。现在虽然拥挤不堪破旧失修,也可见当年的辉煌。 想象着当年犹太难民在这里住着比周围中国人舒适的多的联体别墅,周日打扮的齐齐整整去教堂,带着孩子去公园玩耍。又要感慨一下,有信仰的(不管什么信仰)对生活的追求就是不一样,即使在生命的低谷。不过也怀疑那些犹太难民或许非常有钱。 霍 山公园和摩西会堂周围住不下更多的犹太家庭了,于是他们开始向两条街以外的空地蔓延,也就是我娘家安国大楼斜对面的弄堂(现名承康里),其实弄堂就是国外 城市的联体别墅。1949年后,犹太人陆续离境,把房子贱卖给中国人,我的一个亲戚就是一根还是几根金条买下的。经过“多生多好”的五十年代,这里就显得 特别拥挤了。 亲戚家前几年还盼着老房子拆迁,后来一纸通知,历史遗迹要保留,就涂了外墙,装了卫生设施。犹太弄堂继续生存下去。 在犹太人去摩西会堂做礼拜的时候,提篮桥居民们也建立了自己的寺庙。至今香火不断。 点这里给我俩的画和照片加加分哦~
个人分类: 旅途走笔|6659 次阅读|6 个评论
分享 海华二代如何避免成为“香蕉人”?(ZT)
热度 11 宜修 2014-9-28 11:17
据《欧洲时报》中东欧版报道,难以融入当地社会是不少海外移民面临的困境。在欧洲,有许多中国移民,他们一方面生长于西方社会受其影响,另一方面又是黑眼睛黄皮肤的华人面孔,常常被人形象地比喻为“香蕉人”。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海外华侨华人与中国的联系日益频繁,使得华人二代对中国的了解逐渐增多,认同感也逐渐加深。   华人一代:严抓孩子中文教育   说起“香蕉人”这一话题,旅奥30年的华人张维庆感慨颇深,他表示,为了避免儿子也变成香蕉人,他和太太多年来一直严抓孩子的中文教育,在孩子12至18岁时,每年都带他们去中国参加夏令营,甚至在今年秋天,送大儿子去中国复旦大学学习一年中文。   张维庆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张超今年30岁,已工作多年,他4岁时从中国来到维也纳和父母一起生活;小儿子张率则在维也纳出生、成长,今年20岁,正在奥地利维也纳经济大学读书。   在张维庆眼里,两个儿子有许多共同点:两人都在国外长大,在西方文化的教育下,西式文化烙印很深,思维方式、生活习俗、饮食习惯等都更靠近奥地利本国人。   “比如国外长大的孩子特别自由化,我平时在和儿子们谈事情时,不能以长辈的口气和他交流,而是会把他当做朋友交流想法,如果我强迫他接受一些观点,他一定会表现得很叛逆。”张维庆说,此外在国外长大的孩子回到中国总有些许不适应。   除了共同点之外,张维庆认为,两个儿子还是有较大差异。大儿子在国内4年的启蒙教育非常重要地影响了他的人生,他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度和认同感较强,而生长于国外的小儿子则从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习俗等方面带有鲜明的国外小孩特质。   在孩子很小时,张维庆夫妇便意识到中文传承的重要性,不愿让孩子变成“香蕉人”,因此,他们从孩子幼年时期便每天在家里教中文,加上张夫人曾经是中文老师,言传身教使得两个孩子的中文水平相对较好。   但尽管如此,华人二代的中文水平依然不能跟国内的年轻人相比。张维庆认为,现在中国经济发展很快,儿子有中国背景,如果儿子又能同时熟练掌握德语、英语、中文3种语言,将会在未来的职场中具有更强的竞争力,能够很容易找到大型跨国企业派驻到中国分公司的工作。   “现在中国非常缺乏既在国外长大、有国外思维,且又懂中国国情和文化的华人二代。”张维庆感慨。   张维庆认为,华人二代最大的问题是要保留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家长如果不注意中国文化教育,会让孩子在西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他呼吁,海外华侨华人一定要加强对下一代的中文教育,且在中文教育的基础上,还要传承给他们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应让孩子多到中国参加夏令营,平时和孩子交流尽量多用母语,多用中国的思维方式,多看中文电视。否则,华人二代很容易变成“香蕉人”。   积极融入,感受中西文化碰撞   马上要进入高考的雨枫是个大眼睛的漂亮上海姑娘。雨枫说,她15岁就来到维也纳上学,家里的亲戚也都在维也纳,阿姨从事医疗行业,不出意外自己也会走上从医这条路。   雨枫侃侃而谈自己在奥地利的生活,她觉得奥地利和中国在文化上必然不同,但是好在自己年龄小,很快就习惯了。   吃的方面到处都是中国餐馆,实在有些想吃的饭菜吃不到,自己也就开始学习怎么去做,于是,在相同的年龄里,自己的厨艺也算不错。唯一遗憾的是,逢年过节的时候感觉维也纳冷冷清清,于是便和学校里的中国同学一起庆祝下,总归比自己孤零零的好。   受着奥地利式学校教育,可雨枫骨子里依然是纯纯的中国姑娘。雨枫还说起了一段有趣的校园时光。   雨枫说,在中国上课时老师会叫同学回答问题,之后你必须起立回答,而奥地利则不同,你可以直接说出你的想法。由于她习惯了中国的上课方式,每次老师让回答问题时,她总不由自主的站起来,惹得哄堂大笑,自己尴尬的坐下也怪难为情的。   关于问到有没有因为到了国外而忘记传统的中国文化等问题时,雨枫说,自己的中文一直很好,德文也在不断进步,两国语言都不成问题,而且也不会因为来到奥地利而忘记中国文化和传统。   雨枫表示,华人的二代子女们并不是大家想象的那般神秘,他们同国内的孩子们一样,上学、下课、回家、写作业,甚至付出要多于国内的孩子,包括语言上的付出,自尊心上的忍让,“我们只能多比别人付出才能在这个陌生的地方站住脚。索性自己来的比较早,可以更好的融入和学习这里的文化和生活常识。”   体谅父母,留住中国根   侨二代们总被大家称为“ABC”(American Born Chinese),最早是对在美国出生的中国人的简称。后来,随着欧洲等其它国家有越来越多的侨二代,因此,这个词也有了更多的意思,开始泛指那些从国外出生及长大的中国人。   也许有些人觉得侨二代们养尊处优,生活条件优越,比国内的孩子们有更多的光环。可谁又能了解到他们这群人在国外的尴尬处境和辛酸?也许光环的背后是多年的付出。   玲儿是个恬静的上海姑娘,10多岁就来到维也纳。玲儿说,自己其实不是真正意义上的“ABC”,起码自己的观念在某些方面上还是非常中国。   回忆起在奥地利10多年的生活,玲儿侃侃而谈。在很多人眼中,也许华人二代跟身为第一代移民的父母在观念上有很大不同。   但玲儿并不觉得如此,一是每个人的性格不同,行为方式更不同,二是自己并不是生于奥地利这片土地,自己已经接触过中国10多年,也许已经习惯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反倒是刚刚来到奥地利时让自己很不适应,生活和学习也是困难重重。   和父母一起在奥地利生活的10多年时间里,玲儿并没有因为很多习惯上的问题和他们发生冲突,玲儿认为,自己是个比较听话的孩子,会尝试着理解父母,即使在中国,依然有很多孩子不同意父母的观点,但从文化上来说,大家还都基本保持一致。   玲儿说,自己依然还是具有非常中国人的观念,父母也很开明,对于婚姻、工作等方面也不太干预,和父母总是保持求同存异的沟通方法。   “虽然身在异国他乡,但自己从里到外依然是中国人,身体流淌着中国人的血液,要体谅父母的不易,还要留住自己的中国根。”她说。 转自《文学城》
个人分类: 经验分享|5861 次阅读|17 个评论
分享 "雪绒花"奥地利的萨尔茨堡当年印象
热度 9 ww_719 2014-2-4 11:55
ytsword : 查到了:是奥地利的萨尔茨堡。 萨尔茨堡(Salzburg),又译作萨尔斯堡,是奥地利共和国萨尔茨堡州的首府,人口约15万(2007年),是继维也纳、格拉茨和林茨之后的奥地利第四大城市。萨尔茨堡位于奥地利的西部,是阿尔卑斯山脉的门庭,城市的建筑风格以巴洛克为主,城市的历史相当悠久,据史料记载,萨尔茨堡是现今奥地利管辖地域内历史最悠久的城市。 萨尔茨堡是音乐天才莫扎特的出生地,莫扎特不到36年的短暂生命中超过一半的岁月是在萨尔茨堡度过的。萨尔茨堡也是指挥家赫伯特·冯·卡拉扬的故乡,电影《音乐之声》的拍摄地。萨尔茨堡老城在1996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名单. ww_719 : 对,就是萨尔茨堡,记得一天早上,我和女伴起床出门,见一老人慢慢的走下小山坡,到山坡下的第一家好象是去领报纸,然后在门口处坐下看报,特安静(当时没人),当时我特感慨,看看人家那生活,想想我父母的一生...我饭店旁边那家人还养羊,我照了不少照片.然后翻过小山丘,就看到那一片绿绿的平地...安静得让我感觉特舒心...心想,如果我要能生活在这里该多好呀...现在来美国了,想想,如果真让我生活在那里,估计得闷死我,哈哈哈... (N年前我去那里旅游,那时候我还在中国...太久远了,都用胶片机器得多老呀,哈哈...但那里美丽依旧...哈哈..) 记得当时去旅行,照了无数长照片,但毕竟是胶片机器,只扫描了几张后来带到了美国.跟大家分享一下吧.这就是美丽的电影《音乐之声》的拍摄地之一. 这两张就是翻过小山丘后的景色.我用胶片机器照的,size已经缩小许多. 这两张是去萨尔茨堡的路上. 有羊的照片我没扫描,没带来,很遗憾! 但美好的记忆依然很深刻.特别是那老人看报纸的印象.
12057 次阅读|38 个评论
分享 为日本脱罪的几种模式
热度 1 岳东晓 2013-9-6 07:59
为日本脱罪的几种模式
一个罪犯犯下大罪,其律师试图为罪犯进行减罪或者免罪辩护有多种方法。比如说(1)说这些罪行还有幕后主使,该罪犯是被利用的,这就可以替罪犯减罪; (2)强调从犯的罪责,而完全忽略罪犯的罪责,正所谓【只讲A的罪行,忽略B的罪行,这就是替B脱罪】;(3)转移话题,扯到其他不相干的罪行。这些辩护方法的共同点其实就是转移视线。 我在之前写过一篇博文,《把日本的罪恶归咎于美国等于替日本人脱罪》。之所以写这篇文章,是因为一个很令人困扰的现象。 每次我提到日本人的罪恶,甚至日本人以前的战争罪行,有些人就跳出来要扯到美国是主使,好像我提到日本就刺激了这些人敏感的神经。日本人的问题是日本人的问题,美国人的问题是美国人的问题,要知道,倭寇开始侵华的时候,美国还不存在!把日本人的罪行转移到一个所谓的主使者,是替日本人脱罪的第一个模式。 另一种替日本人脱罪的模式就更直接了:干脆忽略日本人的罪恶。 有人写道:【八国联军打中国,谁最起劲?美国进入排行榜!德国实际上没出兵、意大利 出 52 人、奥地利 58 人,美国却出兵 2,100 人!第一个打进紫禁城的,乃美国大兵!那天是 1900 年 8 月 15 日,烧杀奸抢,都由美国带头。】 对历史不熟悉的人看了上面这段话显然不会想到日本鬼子才是八国联军中最凶恶的。 其实,八国联军中日军是人数最多的,有陆军2万零300,海军战舰18艘;其次是俄国13100人;再其次是大英帝国(含加拿大), 12000人;法国 3500人;美军为3400人。日军占八国联军近50%。 攻入北京内城最早的分别是英、俄、日。英军于1900年8月14日下午攻入广渠门,而日本人在晚上攻入朝阳门,俄国人也是在晚上攻入东直门。参见: http://www.people.com.cn/GB/tupian/1097/2016306.html 。 美军则被清兵炮火阻挡。八国联军屠杀百姓最残暴的是日本人。日军抓捕中国人,施以各种酷刑,甚至用中国人进行武器试验。 日本人还割下数十名清廷宫女的乳房熬粥吃。参见 http://lishi.xilu.com/20130121/news_912_316388.html 。不仅如此,日军劫掠户部(今公安部院内)库存白银2914856两,并烧毁相关建筑以毁灭罪证。大英帝国与法国在鸦片战争中就烧杀抢掠,在八国联军中也不例外。德国军队虽然只有数百人,也是极为残暴。 按照【只讲A的罪行,忽略B的罪行,这就是替B脱罪】的道理,对八国联军中最主要的侵略者日本的忽略,就是替日本脱罪。“烧杀奸抢”本来是日本人带头,却不提日本,改成美国,更是显然。 道理这么简单,为什么有人总是要不惜歪曲历史,而且是很容易查证的历史,替日本人脱罪呢? 恐怕还是日本人所谓东亚共荣、日支亲善的遗毒啊。 附录:实例分析 我在一篇微博中提到“如果日本人全体认罪....", 结果就有网友跑出来说”先让布什认罪”。
4288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珍珠湾全球网

GMT+8, 2024-5-29 12:13 , Processed in 0.036786 second(s), 11 queries ,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