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enzhubay.com

珍珠湾全球网

 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tag 标签: 气象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分享 为什么学气象的不明白蒸发降温 -- 再论中国教育弊端
热度 1 岳东晓 2015-5-23 02:25
狗都知道自觉伸出舌头蒸发降温。翰山是学气象的,但在我 不厌其烦的从各个角度解释后 ,他却写了N篇博文死活不明白池水蒸发降温。 这是为什么? 翰山的毕业论文据说是根据卫星数据统计分析地球的辐射降温 (Radiative Cooling),这种论文大专层次的就能搞定。在我提出游泳池降温主要是相变(蒸发)其次是辐射之后,翰山 aka 傻蛋写道:【 白天池水失去能量的主要机制是辐射,向大气的辐射,与相变无关。虽然池水蒸发需要热能量,但是与池水温度降低不相关。】之后,他长篇大论写了多篇博文重复这个观点。 学气象之类的总应该学过点海洋蒸发降温的道理吧?在网上搜索,找到 这个地球环境系的课程网页 ,上面就写道:【 The largest heat loss for the ocean is due to evaporation。。。 】(海洋最大的热量损失是由于蒸发)。 当然,上面只说蒸发导致热量损失,没有说海洋热量损失会导致海水温度降低。对于死记硬背的人来说,如果拿着类似的课本,估计只背到海水热量损失,但海水温度降低就无法逻辑推导了。但继续GOOGLE,发现有的书上这个降温的效果也写了。这本《 基础海洋学 》上就写道:“ Evaporation cools a moist surface because departing molecules of water vapor carry this energy away with them.“ (蒸发导致潮湿表面降温,因为水蒸气分子带走能量)。 不过,这一段海洋学教程还是没有写蒸发导致海水温度降低。。。也许我们翻开翰山学的海洋学课本,里面也有这样的话,但就是没有点破这个海水蒸发导致海水温度降低。继续搜索,发现这个 《 Evaporative cooling of the western equatorial Pacific Ocean by anomalous winds 》( cooling during 1982–83 was caused by evaporation 。。。),说明有的文献里连这个蒸发降温都直接写进去了,但估计翰山或者没有看到,或者看到过但忘了;或者虽然知道海水 蒸发 会降温,但不能类推到游泳池。。。 大部分中国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死记硬背,而不是理解。翰山上述现象 就是死记硬背的弊端了。完全丧失举一反三的能力,也完全丧失进行简单推理的能力,主要靠记忆。但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记忆提取速度也有限,而且随着年龄会急剧衰退。 准备把 翰山+iMan 这两个活例子作为中国教育需要改革的例证。
个人分类: 小学启蒙|7909 次阅读|2 个评论
分享 宽窄魅影---成都扫片(3)
热度 7 仅关 2014-1-2 22:04
宽窄魅影---成都扫片(3)
闲话不多说了,再凑一集!祝湾友们新年新气象,工作顺利,家庭和睦,身体健康,心想事成! 四人游 - 纯音乐.mp3 四人游 - 纯音乐.mp3
6732 次阅读|5 个评论
分享 气象信息究竟应不应该收费?
热度 1 蓝天绿地 2013-4-3 12:23
节选 涂子沛简介: 信息技术经理人,多家报刊网站的专栏作者,现居美国匹兹堡。著有《大数据》一书,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近日,各地频发的暴雨灾害引发了气象信息该不该收费的讨论。据报道,中国的气象部门通过授权、许可证收费、合同提成等手段,给自己染上了严重的商业色彩。其中,仅仅每年从三大电信运营商的分成,就高达数亿元。 毫无疑问,天气信息是一种典型的公共信息,公共信息的发布应不应该收费? 美国政府是推行第一种免费模式的主要代表。目前,美国政府已经在其数据开放的门户网站Data.Gov免费公开了40多万项公共数据,既包括天气预报、地理地形的数据,也包括政府开支、交通事故、福利项目、治安情况等等方面的数据。美国政府之所以免费开放这些数据,是因为在法律上,政府并不拥有这些信息的版权。美国《版权法》规定:“美国政府的任何工作和作品,都不适用版权保护”。也就是说,只要是政府工作人员为了完成本职工作而作出的努力和成果,都不能申请版权,这当然也包括天气数据。既然没有版权,公共信息在法理上就没有收费的理由和根据,只能全民共享、免费发布。   但不收费,并不意味着美国的天气预报部门经费不足、缺乏活力和创新。相反,美国的国家气象局( NWS)非常重视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和预警的有效性,在公共财政的支持下,其预报技术不断提高、并推陈出新。2011年10月,该局在全国2000辆客运大巴上装备了传感器,随着巴士的移动,这些传感器可以收集沿途所有地点的温度、湿度、露水、光照度等数据,并立刻传回国家气象局的数据中心。数据采集是每10秒钟一次,每天每个传感器要采集10万次以上的数据。这些数据是实时的、高精度的,这意味着,天气“预”报已经不仅仅是“预”报,而是“实”报、“精”报。今年4月,该局还推出了一种新的天气预警产品:天气收音机,这种收音机平时“沉默不语”,但一旦收到恶劣天气的预警信息后,立刻象闹钟一样报警,在深夜也能把人叫醒。 最后,不妨对号入座、再审视一下中国的现行模式。我国《气象法》第25条规定:对于各类社会组织“通过传播气象信息获得的收益”,气象主管机构可以“提取一部分支持气象事业的发展”。很明显,提取一部分收益的目的是“支持、补贴”气象事业的发展。这也说明,对于气象信息的发布,理论上,我们国家选择了第二种成本补贴模式。但对如何提成,却没有明文规定。   2003年,国家气象局又推出了部门规章《气象预报发布与刊播管理办法》,其第13条规定:未经许可擅自转播、转载气象信息,气象部门可以进行警告,并处1万元以下的罚款。据报道,北京一位从事软件开发的程序人员,因为在其网站上使用了气象数据,就被气象部门找上门来,要求缴纳授权费。又据专业人士估计,气象部门从通信运营商处提取的年度分成,可能高达10亿元。 此外,气象部门还“承包”了不少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上的“天气预报”栏目,林林种种,都离不开两个字:收钱 。   从以上现象不难发现, 我们的气象部门正在凭借自己独家垄断的信息优势,坐地起价,向使用气象数据的社会各方收取不菲的费用 。国家原来选定的成本补贴模式,已经在执行当中走样,滑向了事实上的第三种模式:市场化收费。而市场化收费的做法,完全抹杀了气象信息的公益性。气象信息,是关系到每一个公民生命安全的公共信息,气象部门的职责,本应想方设法推动、鼓励气象信息在全社会的传播和流动。但市场化收费的做法,严重地阻碍了气象信息在全社会的有效传播和流动。这种做法,和国家设立气象部门的初衷和目的,也是背道而驰的。   面对灾难,如果不是因为没有信息,而是因为信息的传播不到位、预警不及时,我们的社会要承受巨大的生命代价和财产损失,那这就是一场人为的悲剧。各地的暴雨还在蔓延,痛定思痛,我们应该尽快反思当前气象信息的收费机制,并举一反三,检讨、完善其它各类公共信息的管理发布模式。
个人分类: Big Data|12691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气象万千】海雾奇观
热度 14 RidgeWalker 2012-10-17 10:34
【气象万千】海雾奇观
旧金山多雾,此景象很多慕名前来观看金门大桥的人多多少少有些体会。有时候海雾之厚重,整个大桥乃至海湾尽都消失在一团氤氲里。当然,橘红色的大桥被洁白的海雾半遮半掩乃是奇观,美丽绝伦,只是机会不容易把握。 旧金山多雾,因为海水的温度常年处于摄氏12度到15度之间(华氏50度到60度)之间,这样的水温最容易让空气出现露水和雾气,再加上旧金山地区是大河从加州中心川道 (Central Valley of California) 入海的地方,那大雾就逆着大河朝着内陆挺进。海雾很奇特,让整个湾区的夏日很凉爽。 马克·吐温(Mark Twain)讽刺旧金山市的夏天是他所经历的最冷的冬天,就是这大雾酿造的气象奇观。 大雾不好拍摄,如果人在雾里,能看到的和阴天没有多少区别,因为雾就是依附在地面的云。离开地面的雾就是云层了。前两天早起走路,大雾,朝着内陆走去,一个小时后走出大雾,回头就看到雾的边缘了,气势还很宏大哩。 走出大雾,走上山头回望雾气缭绕 雾在飘动,高尔夫球场若隐若现 山坡一片蒸腾 天空和树木影影绰绰 有晴朗的倾向,不过还在缠绕 这就是海雾的最前沿了,一直贯通海边,有10公里之遥(5-6英里) 海雾恋着水面,海湾已被淹没,这里是水库 让视野再开阔一些 让云层再厚重一些 铺天盖地的气势 依依不舍的退却 视为奇观 http://www.neoterrain.com/mp3/music.mp3
个人分类: 北美地貌|12084 次阅读|56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珍珠湾全球网

GMT+8, 2024-5-29 00:48 , Processed in 0.025042 second(s), 10 queries ,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