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enzhubay.com

珍珠湾全球网

 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tag 标签: 同性恋者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分享 寻求真相(二)同性恋运动简要回顾 (ZT)
雨柔 2015-7-4 05:08
同性婚姻单单只是为了财产等权益吗?很多人并不知道同志运动其实是由同志精心策划的一个运动,它远远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准确地说,是由极端同运人士推动的。 大多数学者把同性恋运动的起源定於七○年代。当时產生的只不过是一些零星火花,但很快这个运动便燃烧起来。在一九七二和七三年间,他们成功的把同性恋从美国心理治疗协会(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的病例表中除名,自此同性恋不再是性倾向的失调(Sexual Disorder),而是名正言顺的、正常的、不同形式的性表达。对同性恋运动而言,这是非常重要的里程碑。自此而后,同性恋运动声势浩大,打入社会娱乐界、学术和教育界,现今又利用美国政治司法界盲目开放的弱点,入侵美国全社会。 他们的步伐是有计划的。他们利用传媒和各式各样的方法,有系统的把有利於同性恋的信息渗透整个社会阶层。一九八二年,Dennis Altman在他的文章<把全美同性恋化>(The Homosexualization of America),得意的扬言:「愈来愈多美国人的思想行為靠近同性恋者。」 一九八四年十二月,同性恋者Marshall K. Kirk和Erastes Pill发表了一篇文章,<和平进攻:一个说服全美的同性恋战略蓝图>(Waging Peace: A Gay Battle Plan to Persuade Straight America)。他们是全美同性恋运动的领袖。该文提供了 同性恋运动三个基本方向: 1. 正常化同性恋倾向,使人对同性恋的抗拒心理降至最低,甚至成為麻木。手段则大量利用传媒,同性恋有名望的人和明星都可成為宣传的媒介,以达到社会大眾对同性恋形象的改观。 2. 刻意的勾划、突显同性恋者是受害者的形象,以博取广大社会的同情。 3. 妖魔化传统家庭的维护者,丑化他们的形象,把他们形容成压迫弱群、陈旧封建的恶魔,动輒把「同性恋恐惧症」加在这些人身上。 他们这样有系统、有计划的推动同性恋运动四十多年,他们定的目标已基本实现。 同性恋运动的进一步目标,就是颠覆传统文化和价值观。 他们是要社会认同所有乖谬、逆性的性行為、黄色刊物、乱伦、一夫多妻或多夫一妻等等。殊不知这场运动的战利品就是我们的孩子、我们的下一代。这不是危言耸听,同性恋运动屡次尝试立法,把合法性交年龄降低。(一九九三年在夏威夷,十四岁;一九九四年在英国,十六岁)。一九九三年在华盛顿的同性恋大游行中(March for Gay Pride),他们的口号是:「我们来了,我们是同性恋,我们来的目的是你们的孩子。」(We’re here. We’re queer. And we’re coming after your children.) 他们的确来了,从学校政策到教师手册,他们已经成功将他们的理念植入教育系统当中,而很多人还在沉睡当中。。。。。。 本文参考”救救孩子-对同性恋运动的回应“
4217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不支持同性恋,就是歧视同性恋
热度 17 雨柔 2013-1-19 03:44
“不支持同性恋,就是歧视同性恋。” 你是不是这样想的? 如果是,不怪你,其实同性恋运动从九十年代开始,就在很有策略地推广他们的理念。是的,他们是有组织,有计划地在推广,这也许是你所不知道的。他们采用两种方式:以弱势群体,受欺凌来引来同情;同时将不同意他们行为的人帖上歧视的标签。十多年过去,这种与广告类似的心理攻势,终于达到了现在的效果。现在一听到有人反对同性恋,人们会毫不犹豫地认为是在歧视。 一个人的行为正不正常,很多时候,人的常识就可以告诉我们。虽然有时我们的常识会有错,但不能因为有可能 有 错,就否定常识的功用。例如一个男人爱穿女人的文胸,不要看“主流”,政客们怎么说,就问自己内心,这是正常的吗?男人与女人在心理,生理上是有区别的。我认为混淆男女之别才是不科学的。 心理学方面的标准并不象物理学那样精准,唯一。 一种行为正不正常参考的标准不同,结论就会不同。并且同性恋行为是否是正常行为在心理学业内并没有统一看法,我想我们不能把持不同意见者就草率视为不讲科学的。 有数据显示同性恋者患忧郁症,焦虑症等其它精神病的比率比异性恋者高,他们的平均年龄比异性恋要短。那些支持同性恋行为的人,关注过这些问题吗?如果你是第一次看到,你 会不会真实地 为他们的健康担忧?你打算用什么方式去帮助他们呢?
个人分类: 断章偶拾|16024 次阅读|85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珍珠湾全球网

GMT+8, 2024-6-17 06:55 , Processed in 0.033455 second(s), 8 queries ,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回顶部